第七十七章

  【王陽明審案多智】


  明大儒王陽明足智多謀,屢立奇功。在貴州龍場任職時,捕獲了一個頭目。


  此人平時越貨,無惡不作,審訊時還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式,說:「我犯的是死罪,要殺要剮隨便,就別廢話了!」


  王陽明微微一笑,說:「那好吧,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


  強盜頭目說:「脫外衣還可以鬆鬆綁,脫就脫吧。」


  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是熱,不如把內衣也脫了吧!」


  強盜頭目也說:「光著膀子也是經常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王陽明接著說:「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也脫了,□□豈不更自在?」


  強盜頭目馬上緊張起來,連忙說道:「不方便,不方便!」


  王陽明說:「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並非一無是處呀!」


  強盜頭目點頭稱是,便把罪行從實交待。


  (《王陽明傳》)

  ——————————————————————————


  【張知白清約如寒士】


  北宋張知白,雖顯貴,卻清約如寒士。親近的人有的勸他:「大人月俸很高,但卻這麼清苦,這又何必呢?您雖知道自己是真的勤儉節約,但外人卻多譏諷,說您就像公孫弘那樣故意蓋布被子沽名釣譽。您何不順從眾人的意願呢!」


  張知白感嘆道:「憑我的俸祿,雖全家錦衣玉食,又有何不可?但常言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今天的俸祿哪能長期享有?我的哪能長期保持?一旦異於今日,如果家人已了奢侈的生活,一定不能立刻節儉,到時就會因為揮霍盡而弄到饑寒無依。這樣看,還不如一直過著平平常常的生活,這樣,即使我去世了,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宋史·張知白傳》)

  ——————————————————————————


  【劉禹錫惟吾德馨】


  賓客劉禹錫被貶至安徽省和州時,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裡三間的屋子。


  可是,和州策知縣目光勢利,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先是安排劉禹錫住在縣城南門,面江而居。


  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很高興。策知縣又將劉禹錫的住房調到城北門,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劉禹錫見了這個環境,也沒有計較,依然安心住下。


  策知縣見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劉禹錫的住房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寫下《陋室銘》,立在門前。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句,傳達出不與小人計較的豁達胸襟。


  (《劉禹錫傳》)

  ——————————————————————————


  【郭子儀善意解仇恨】


  唐大將郭子儀屢立奇功,遭魚朝恩嫉恨。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時,魚去做監軍,在軍中大權獨攬亂指揮,結果大敗於史思明。


  魚朝恩被召回京城后很是氣惱,於是就向皇帝建議挖了郭家祖墳。消息傳到前線,眾將大怒,紛紛要求先清君側再平叛軍。


  郭子儀說:「我們現在回師,叛軍必將捲土重來,眼看就要到來的勝利將化為泡影;我的祖墳被挖是私事,平定叛亂是國事,我不能先私后公啊。」


  後來,當皇帝提及祖墳之事時,郭子儀伏地大哭,說:「臣常年領兵在外作戰,挖戰壕修工事不知挖了多少的祖墳,現今臣的祖墳被挖,是上天對臣的報應啊,如何敢怪別人啊。」


  連一向奸詐的魚朝恩也感動得淚流滿面。


  ——————————————————————————


  【審猴斷凶】


  某年一日,建寧府知府郭子章新官上任,前往水西路。路過前橋,但見四周叢山峻岭,峰巒疊障,滿目翠綠,令人賞心悅目。


  郭子章看到這滿山景色,再聯想起自己仕途得意,不由地舒暢,便令轎夫停轎,自己走下轎來安步當車,細細觀賞沿途景色。


  郭子章正在觀賞,忽見一隻從山上急奔而下,然後跑到郭子章和隨行人員中逐一仔細審視,並啼叫不止。役人擔心猴子傷害郭子章,急忙威嚇驅趕。可那猴依然故我,仍四下瞻視,啼叫不已,且叫聲更加凄厲。


  郭子章見此猴有些異樣,不像久居山中的野猴,倒像是經人馴化而訓練有素,於是令役人不得追打,仔細觀察它的動靜。


  只見那猴逐一審視完眾人後,便轉身向山上慢步跑去,邊跑還邊回頭,好像在示意人們隨它而來。


  郭子章覺得蹊蹺,就令一名差役隨猴上山,那猴見有人跟上,就飛速向山上跑去。


  不一會兒,役人抱著那猴匆匆跑下山來,向郭子章報告道:「稟告,這猴將小人帶到山上一片樹叢之中,悲鳴不已。小人定睛一看,不免嚇了一跳。原來樹叢中有一男子已死多日,面目難辨。經小人檢查,男子身上沒有錢財,只有一些耍猴用的小家什。」


  郭子章聽后,略作沉吟道:「看來這是樁案。這猴想必是死者生前所馴養,故與難捨難分。如此看來,主人遭殺害時,它十有□□就在現場,對兇手應該有所記憶。」


  當下令役人將猴帶到府上好生餵養。


  當晚,郭子章難以入睡。他想,這是我上任后遇到的第一樁兇殺案,能否明斷,對自己的政績和的口碑影響極大,切不可草率行事。


  可這案子惟一的線索就是這隻猴子,如何才能靠它抓住兇手呢?總不能每天牽著猴子在大街上辨認兇手吧。少頃,他猛一擊掌,想出一絕妙的主意,對,升堂審猴。


  升堂審猴本是件怪誕之事,必定會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屆時來府上的旁觀者肯定會絡繹不絕,猴子說不定就能從中辨認出兇手。


  第二天早晨,郭子章喚來差役,讓他們在大街小巷張榜告示,稱本府將連續三天審理猴竊庫銀案。


  建寧府百姓聞后頗感不解,新上任的知府大人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呢?

  猴子非同人比,審猴能審出名堂嗎?這可真是建寧府的一樁奇事。


  不解歸不解,到了審猴的那天,人們一大早便紛紛扶老攜幼趕往建寧府衙,想看個究竟。


  人們來到堂前,只見知府大人端坐一旁,堂中擺著一把椅子,椅子上一隻猴正目光炯炯,四處張望。


  這時郭子章開始發問道:「你這刁頑之猴,快說,庫銀是不是你偷的?」


  那猴子是毫不理會,仍作四顧環視狀。於是圍觀的人群中發出一陣竊笑。


  郭子章心中有數,又道:「你若不快快招來,看本官大刑伺候!」


  這猴子哪裡懂得,只顧自己往人群堆里巡視。這時,圍觀的人群不免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一轎夫模樣的男子說:「知府老爺莫不是瘋了,如此審猴,可是聞所未聞哪……」,話音未落,忽然見那猴子從椅背上高高躍起,越過人叢,直向自己撲來。


  轎夫頓時嚇得臉色慘白,急忙用雙手抵擋,隨後便轉身急欲逃走。


  這裡郭子章早已看得一清二楚,馬上令差役將轎夫拿下,押到堂前。然後厲聲問道:「大膽刁民,知否本官為何拘你?」


  轎夫忙雙膝下跪,連聲求饒:「小人無知狂妄,言語冒犯老爺,伏請老爺饒命。」


  郭子章冷笑道:「言語冒犯是小,性命是大。快說,前橋山上的男屍,是否為你所殺后拋棄?」


  轎夫本以為自己出言不遜而激怒知府,萬萬沒想到卻在此時扯出了那樁人命官司,不由地心慌意亂,手腳發抖。


  正想抵賴,只聽知府又說:「這猴子乃是死者生前馴養,頗通人性。它已辨認出你是兇手,你若再思狡辯,斷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另一邊,猴子也對他齜牙咧嘴,怒啼不已。


  轎夫情知隱瞞不過,只得將作案經過一一述出。原來死者是建寧府的,名陳野,平日走街串巷,以耍猴為生。天長日久,倒也積蓄了些。


  一日,陳野在水西徐元店中秤銀,恰好被過路的轎夫塗起看見,頓起圖財害命之心。於是塗起暗中跟蹤陳野到前橋山下,趁其不備將他打死,然後將拖到山上樹叢中丟棄,自己攜銀逃跑。


  他自以為這一切都做得無人知曉,殊不知全被那猴看在眼裡。


  於是郭子章當堂判決,處塗起以死刑,報請朝廷核准實行。


  至此,建寧府的百姓才明白了知府大人審猴的真相,由此對郭子章敬佩不已。


  —————————————————————————


  【許典史智斷偷雞人】


  明時,嚴州府壽昌縣典史許報國,善斷疑難案件,執法嚴明,遠近聞名,地痞,賭徒以及各式各樣的犯罪分子都很怕他。


  一天,在回縣衙的路上,聽到一個婦女罵街,便命身邊的皂隸去詢問原由。


  皂隸回稟說:「居民劉二家丟了一隻雞,劉二的在尋雞罵街,已有一個多時辰了。」


  許典史回衙,命衙役將劉二家左鄰右舍的成年婦女都叫到縣衙,說道:「你們作為婦道人家,為何不守清規?偷雞摸狗,甚是可惡。是誰偷的雞,如果自己承認,就只追賠一隻雞。如果不承認,過一會兒我審問出來,一一問罪。」


  結果沒人承認。


  許典史心生一計,讓門子取稻草芯十四根,剪得一般齊整,說道:「我年幼時候,曾向一個茅山學法,專門追查偷雞的賊。」


  故意用手指在草上寫了幾個字型大小,讓門子每人分給草芯一根。又煞有介事地說:「這根稻草芯上面有字型大小,你們各自藏在袖中,過一會兒拿出來,如果盜了雞的,草長一寸。如果沒偷,稻草照舊,不長不短。」


  其中有一個婦人心虛,恐怕自己的草能長,就漸漸用手指掐短,約有一寸。


  過了許久,許典史令門子一一收取稻草,放到一起比較,大家的都和過去一樣長,只有這個婦人的草短了一寸。就問道:「這個婦人是誰的?」


  差役說:「這個婦人娘家姓龔,名富教四。」


  許典史問道:「龔氏昨晚偷的雞,現在還在嗎?」


  龔氏說:「小婦人並未偷雞。」


  「你既然未偷雞,為什麼將草芯掐短?從實招來,免得拶指。如果不肯招認,就用拶子拶指。」


  龔氏才招供說:「昨天雞已吃了,只剩下兩條腿還在。」


  許典史說:「既然雞腿還在,現在放在哪裡?」


  龔氏說:「放在屋內小廚裡面。」許典史命皂隸二人到其家搜出贓物,並將其丈夫捉來。


  許典史說:「富教四,你的妻子偷雞,你怎麼不制止?怎麼能扶同作惡?」


  遂將夫婦二人各打二十大板,令富教四敲鑼吶喊,帶龔氏在大街四門□□。


  滿城的無不心悅誠服,嘆其如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