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所幸封蔚沒懶多久就有事幹了。
他哥召喚他回京城論功行賞了。
「說實話,我一點也不想回去。」封蔚抱著余柏林,把頭擱在余柏林肩膀上閉目養神道,「回去肯定有很多人像蒼蠅一樣在我耳邊嗡嗡嗡,煩人。」
「陛下很久沒見到你了,雖然有許多煩心事等著你,但能見到陛下,你應該高興才是。」余柏林安撫道,「再說,那些人再怎麼煩你,也不能拿你怎樣。」
「可我和你分開這麼久,剛回來不久啊。」封蔚委屈道,「難道我又要走了,你一點都不難過。」
余柏林無奈笑道:「若是陛下不準備讓你駐守北疆,我應該也會很快調回京城。馬上就快到入京敘職的時間了,不過也是比你晚一兩月的事。」
封蔚道:「話雖是如此,但總是要分開的。你一點都不難過嗎?」
余柏林見封蔚反反覆復問,知道沒給他一個他想聽的答案,是別想耳根清凈了,便忙道:「當然難過。」
封蔚委屈:「你敷衍我。」
余柏林:「……」
這人好煩!
最終他們還是在床上解決了這個想不想愛不愛的問題,這都是套路。
大寶本來早就應該回京,不過他任了運糧官之後,就一直做到出征回來,因此這次要和封蔚一起回京。
大寶有些迷茫。
北疆論生活條件比起京城差得遠,余柏林和封蔚對大寶也沒有像宮裡養的那樣精細,大寶還得做許多工作,怎麼說,也是京城來的更舒坦。
大寶卻莫名不想離開這裡。
或許是因為做得太多,接觸了太多人,又在兵營訓練,又在將領那裡接受指導,又跟著余柏林去衙役做事,又下田勞作,又和北疆平民聊天,比起在京城裡,能接觸到的寥寥無幾的幾人,大寶顯得生活充實多了,對這裡感情也深厚多了。
但他再不舍,也知道自己必須得回去了。他是太子,京城才是他該呆的地方。
「這次回到京城之後,你也會忙起來的。」余柏林道,「你在這裡學了很多,回到京城,都能用上。要多聽陛下的話,陛下是一位賢明的君王,是你學習的榜樣。當然,這並不是說你事事都要像陛下一樣。每個君王的個性和施政方針都不一樣。」
大寶一個勁兒的點頭:「林早點回來。」
雖然又要向父皇學習又不能和父皇完全一樣什麼的聽起來很難的樣子,但只要林回來教我就沒關係了吧。
「好。」余柏林微笑道。
依照他對皇帝陛下的了解,既然北疆沒什麼事了,駐守北疆肯定輪不到封蔚身上。他在北疆的任期滿之後,應該也會調回京城。
畢竟他來北疆,純粹是為了協助封蔚。
「長青,你這就不厚道了。」封蔚插嘴道,「跟大寶就說這麼多話,對我就這麼敷衍。」
余柏林挑眉道:「你是長輩!」
封蔚梗著脖子道:「我才五歲!我也需要照顧!」
余柏林和大寶同時無語。
好吧,封五歲,你贏了。
「林,辛苦了。」大寶湊到余柏林耳邊,小聲道。
經過這麼久時間,大寶也知道自己父皇母后心裡應該明白王叔和林之事。而他們居然沒有反對,而是持以默認甚至支持的態度,大寶看著現在這場景,心中明白了幾分。
只是苦了林。大寶還是希望林會有小寶寶,這樣他就可以帶著林的寶寶,把他從林那裡學到的東西再交給他。那一定很有意思。
余柏林眼皮子跳了跳,幽幽的嘆了口氣。
封蔚明明在公事和大事上挺靠譜,但私底下怎麼永遠也不靠譜。
果然個性問題和年齡閱歷完全沒關係,有些熊孩子就算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老頑童。
封蔚估計也就這幅德性,改不了了。
皇帝陛下說要封蔚回京,封蔚即使再在余柏林面前說怎麼不捨得,還是得收拾妥當之後就按時啟程。
大寶也隨行其中。
北疆的將領也回去了一半,論功行賞。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畫風不怎麼和諧的人在其中,一起跟著回去。
這些人就是當年涉及襲擊大寶一事的人。
其實在出征后不久,金刀衛就查了出來。只是那時候暉朝的重心在出征上,審訊之事就暫且壓后了。
皇帝陛下知道封蔚這次功勞極大,也足夠任性。回朝之後,肯定會有人上躥下跳又要彈劾他。
為了封蔚的耳根子清靜,他準備在封蔚回朝之後,將此事拋出,直接將群臣視線轉移到太子襲擊一案上。等關一批人砍一批人,朝堂大概也就沒精力再針對他心愛的弟弟了。
不得不說,皇帝陛下不愧是皇帝陛下,這陽謀用的妥妥的。即使群臣知道皇帝陛下打的小九九,也只能跟著他的計劃走。
太子被襲擊這件事,可比封蔚在出征途中那點小小的浪重要多了。
所以說,暉朝現在的大臣也是挺奇葩的。封蔚打到了國境線之外,把人家都城都攻了下來,對他們而言,也就是小小的浪而已。
那大大的浪,不知道是怎麼浪。或許割地賠款不算,直接合併版圖?
……
封蔚回京之後,余柏林的日子就閑了下來。
都快到進京述職的時候了,余柏林在北疆早已經穩定下來,許多事情已經成了正規。
原本準備跟余柏林對著乾的北疆豪強和地方官吏,還沒商議出個所以然來,就被余柏林指揮的團團轉。
事務太多太忙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漸漸的就把什麼試探什麼拉攏排擠統統忘到腦後。等他們回歸神來,都已經習慣余柏林的領導,並且覺得很不錯了。
比如那幾塊田地。以前他們是可鄙視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覺得有辱斯文。現在每天不在田裡晃悠一圈,看看新長出來的苗苗,就覺得心裡不自在。
養花養草是一件雅事,養出能吃的,誰說不是一種雅事呢?反正也都是植物啊。
嗯,開的花也挺漂亮的。
現在余柏林任期將滿,這些官員很不捨得。
封疆大吏也有多次留任的。北疆現在雖然和平了,但也是軍事重地。余柏林深受皇帝陛下信任,是不是會繼續留在這啊?
假如余柏林被召回去了,繼任的人還能繼續余柏林的政策,好好的把北疆弄好嗎?
現在北疆越來越繁榮,民眾生活過得越來越好,連官吏豪強都覺得日子比以前更舒坦了。要換一個亂來的,他們真不樂意啊。
於是在一些豪強的串聯下,他們準備給京城寄去萬民書,希望余柏林留任。
好歹再留一個任期啊。
余柏林得知之後,哭笑不得。
曾毓道:「即使有萬民書,你大概也留不下來。」
余柏林笑道:「說的好像你能留下似的。」
曾毓嘆氣道:「我是不能留下來,我準備去更北的地方了。」
余柏林驚訝道:「蒙古行省還是新疆行省?」
曾毓道:「應該是蒙古行省。」
余柏林道:「你啊……若是你願意,立刻就能調回六部,至少是個侍郎。你何必去新建立的行省?不但不安全,而且又那麼荒蕪人眼。」
曾毓笑道:「正因為那是一片空白,我才回去。作為文人,青史留名,是最終的事功追求。你那圈地放牧的法子我看了,覺得很不錯。正想去試驗一下。若是能讓那些游牧民族乖乖安定下來。只要居住的地方不流動,就能建立城鎮,就能夠管理。」
余柏林摸摸鼻子,心想,曾毓若是能做到他所說的,那肯定青史留名沒得跑了。那史書上他的頭銜,說不得就是個著名政治家之類的。
不知道自己在後世史書中,是個什麼名號。著名文學家肯定是沒得跑了吧?其餘的,他還不怎麼有把握。
若是余柏林知道他後世一連串頭銜中,還有軍事家這個名頭,他一定會非常詫異。
封蔚是軍事家也就罷了,他都沒有上過戰場,更別說主持戰役什麼的,怎麼就成為了軍事家?
余柏林不知道,後世學者把暉朝對外擴張政策的功勞(罵名)安他頭上,讓他背鍋(雖然他也至少該背一半的鍋),這擴張就有戰爭,幾次著名戰爭都是封蔚指揮,每次封蔚指揮余柏林總在身邊。
這以訛傳訛,負責後勤的余柏林不知道怎麼就在史書中成了料事如神能掐會算的軍師一類人物了。
只能說,歷史啊,在流傳下來的時候,總是有些改變的。
而野史中余柏林各種出謀劃策,料敵於千里之外,甚至據說還有一冊得之便能平天下的神級兵書著作遺失在歷史長河中。
對於余柏林曾經所著兵書,幾乎已經是軍事研究者所公認的事實了,他們和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一起,從幾百年前各種蛛絲馬跡中論證了這部兵書存在的痕迹,並且為華*事史上一部重要的瑰寶的遺失而感到深深遺憾。
余柏林對此表示「呵呵」,兵書是什麼鬼?他怎麼不知道?歷史上還有第二個余柏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