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明文魁> 一千六十章 辦報

一千六十章 辦報

.  ,


  朝廷辦報不是一個是與不是的問題,而事在說‘是’前,可行性的研究,以及種種舉措都已是在朝堂上認真的商討過了。


  譬如說這辦報的錢從何而來,這是一項公益性事業?還是一項盈利性事業?

  朝堂諸公商議一致以為,首先這是壟斷性事業,民間的報禁仍是是實行,不準放開。


  壟斷就是為了保證盈利,以往的通政司的邸抄,都是由民間報房私下發售,因為林延潮當年上諫的事後,這些報房都被殃及池魚,盡數取締了。


  但是生意是斷不了,民間報房還是在暗中在做。


  現在這官方報紙一出後,朝廷立即下了更嚴格的禁令,不許民間報房經營,等於將這一塊的生意完全由朝廷壟斷起來。


  還有就是邸報,邸報之事就是隔一段時間一出,或者是朝堂上有什麽大事,比如官員大規模調動,太子登基等等,會出一個加急版。


  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


  都察院的‘皇明時報’,就是采取了林延潮當年辦報的經驗,以一旬兩刊這樣固定時間發行。


  其實都察院當初命名為‘皇明時報’,其實滿朝官員心底都是不服的,你一個報紙居然冠以國號,這不是三大報紙中以你居首嗎?

  但是沒辦法,現在言官的勢力大啊,誰敢不服。


  沒有報紙時,就有公論出自於科道之說,現在有了報紙,言官更近一步把持言路。官員們其實對於新事物並不迂腐,當初他們從林延潮上諫時看到了輿論的厲害,所以言官們第一時間要將這利器把握在自己手中。


  而且言官們還從林延潮手中學到了‘社論’這個大殺器。


  都察院會在每一版的皇明日報上,選一個重要,影響大的朝廷政策,再由資深,筆力雄厚的禦史進行一個社評,向天下官員,士子,解釋朝廷用意何在。


  這樣的手段,當然是為了將人心凝成一條繩,也是向天下萬民闡述為政者的思路。


  有了這社論,這皇明時報再也不是原來邸抄那樣枯燥無味的時政一覽,而是賦予了報紙的生命。


  每個官員都可以從時報的社評中理解思路,並對此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而不是一味的在那裏瞎猜,或者由那些‘見微知著’的人分析給你聽。


  都察院的皇明時報,原來即是通政司邸抄的內容,銷路本是不愁,但有了社論後,更是洛陽紙貴。


  至於禮部的報紙,則名為‘天理報’。這是禮部官員被都察院‘皇明時報’搶先後,自己選了一個名字。


  皇明再厲害又怎麽樣?還不是受命於天?而且這天理二字,又是出自理學‘存天理,滅人欲’這句話。


  天理報辦報則傾向於教化。


  不過別以為叫這個名字,這天理報就是有一堆腐儒在那邊寫酸臭文章,沒有人愛看。


  操辦天理報的正是原來燕京時報的主編,禮部儀製清吏司主事郭正域。


  郭正域當年從林延潮那學了很多,深知辦報紙這樣的事,不是自顧自說自己的話,一定要先迎合人心,先有了銷路,然後再慢慢販售自己的思想。


  這也就是找準目標客戶。


  他主編下天理報的內容,比如宣揚節婦,哪個府哪個縣某某氏為丈夫守節二十幾年,為族裏敬重傳為佳話。


  宣揚孝子,哪個府哪個縣某某讀書人為了侍奉親人,辭掉了功名,在家盡孝十幾年。


  忠臣,死節,孝悌,故事具體詳實,令人看得動容,甚至潸然淚下。


  還別說士大夫們還是就是喜歡看這個,正是古有二十四孝,今有天理報。


  故而天理報一出,禮部就攤派地方府縣購買,以驛站傳遞的方式下發,然後省府縣一級一級下去。


  對於地方官而言,考績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教化,有了這天理報,如有神器在手。而地方若有什麽孝行,地方官們也會主動往天理報上去報。


  於是天理報一辦,引起滿朝喝彩。


  而主持此事的郭正域,升為戶部員外郎。


  郭正域雖說是升官了,其實也是調離了他創立的‘天理報’這一塊。原因在於郭正域再度拒絕了申時行對他的招攬。


  申時行宰相肚裏能撐船,或者也是看在林延潮的麵上,沒有將郭正域貶斥,而是調離了禮部。


  而接任主辦天理報是申時行的另一弟子汪可受。這當然就是給禮部尚書沈鯉摻沙子了。


  郭正域不說,無論事皇明時報,還是天理報都是一炮兒響,對於翰林院現在而言,則是亞曆山大,林延潮麵臨著教會了徒弟,餓死了老師的局麵。


  得到了徐顯卿支持後,林延潮於翰林院裏商議辦報之事。


  辦報之事不同於修大明會典,穆宗實錄,這是一個接觸實務的機會,翰林們都是很有期待的。


  但是自允許辦報開始,林延潮卻一直蓄而不發,卻令眾翰林們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其實從都察院的皇明時報,禮部的天理報成功後,林延潮也是考慮翰林院的報紙定位在哪裏。


  雖說朝堂諸公議論時,曾經提出讓翰林院偏重於‘文章科舉’的方向,但具體操作上又是如何?

  現在在檢討廳裏,參與辦報的翰林都來了。


  方從哲,葉向高,李廷機這幾人都是林延潮在翰林院中的心腹,當然也少不了林延潮的同年蕭良友,好友孫繼皋。


  另外楊道賓,孫承宗,庶吉士裏袁宗道,陳應龍等等都有與會。


  麵對眾人,林延潮先道:“都察院的皇明日報專營在朝官員,以及官紳。天理報是麵向地方官員鄉紳。而翰林院報紙則是麵向舉子,監生,生員,諸位以為他們喜歡看如何的報紙?”


  蕭良有道:“朝廷定下是文萃科舉,就應該點評時文,討論經學。”


  孫繼皋道:“我們當然說文萃科舉,但諸位想書肆裏那經世文編,科考大全,同樣說的都是這些。”


  “而所謂報紙在於新,在於快,我們可以在每年鄉試,會試,殿試時談文章,從禮部,都察院看來,我以為還是在於眼下讀書人最關心的事上。”


  蕭良有點點頭道:“此言極是,我們還是聽一聽後輩們的見解吧!”


  聽了蕭良友的話,方從哲,葉向高,孫承宗他們都是起身施禮。


  方從哲先道:“學生竊以為皇明日報確實先聲奪人,其社論采用確有亮點,但我們翰林院不必講大道理,如這樣的社論,實可以不必采取,因為這樣的社論懂的人自不用他們多說,而不懂的人說了也是白說。”


  林延潮讚賞道:”說得好,皇明日報的社論乃朝廷向官員士紳他們吹風,我們若亦步亦趨,則失了先機,既是辦報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我以為我們可以將朝廷之政策道出,詳述,如果並非必要,不要將自己的想法揉入其中,就算一定要說,也要客觀公正,不偏不倚,不群不黨,讓讀報之人從中聽到自己的聲音。”


  聽了林延潮的話,眾人都是目光一亮,露出深以為然之色。


  葉向高道:“儲端之言,發人深省,正所謂公論出自科道,我們翰林院不比都察院,不能替都察院發聲,而貿然評議容易與都察院的時報意見相左。”


  “當然如此並非一個取巧之道,也並非一個符合讀報之人心思的辦法,但是久而久之,大家會知道我們的立場,明白我們的苦衷。”


  林延潮繼續定調子:”還有一事,我們翰林院的文章不在於文賦,更在於可讀,我們不怕別人嘲笑我等翰林寫的文章,如何不入流,如何看起來像給平民百姓所讀的文章。”


  “因為我們的心思在於觀點上,文章一定要犀利,能切中要害,甚至直指時弊,同時我們也好常懷寬容之心,隻為讀報之人開拓眼界見識。”


  孫承宗道:“我明白儲端的意思,我們的報紙就是麵向舉人,國子監,生員,此上不足下有餘。”


  “既麵向士人階層,但又要愚夫愚婦都能理解,所以翰林院的報紙,不必高高在上,而是要讓每個讀書識字的人都可以看得懂的,重點在於開拓見識,增廣見聞。”


  眾人都是撫掌道:“正是如此。”


  李廷機問道:“不知儲端以為,我們翰林院的報紙以何為宗旨?”


  林延潮想了想道:“就以一首詩吧!”


  眾人一並道:“願聞其詳。”


  林延潮當下揮墨直接寫在一張紙上,眾人齊看後都是叫好。


  但見林延潮寫的這首詩是: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當然是好詩,眾人不禁心情激動,孫承宗向林延潮問道:“敢問儲端天公何意?”


  林延潮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公就是天下億萬萬百姓。我在翰院時常言,欲中興則必變法,然而欲有治法必先有治人,這治人從何而來,在於開啟民智,天下讀書人的覺醒!”


  “天子求賢若渴,故開科舉求才於天下。我們這報紙就是開一扇窗,開一扇門,讓天下讀書人都聽到自己心底的聲音,他日為治世之才!”


  正在林延潮說話之間,袁宗道則是默不作聲將林延潮寫的詩拿起,讚歎了幾句,然後看四周無人在意,悄悄地塞進了袖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