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明文魁> 六百六十二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六百六十二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


  聽到林延潮提及天子聖諭,官員們同時垂首肅容。


  方才反對林延潮的官員,此刻都是不見。


  要麽點頭,要麽深思,要麽認真,各等夾起尾巴的神情姿態,要多恭敬有多恭敬。


  林延潮回顧左右道:“……不謀一國者,不足謀一城,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振興文教之事,乃百年之事,樹人之事,終身之計,必始於足下。”


  眾官員心底吐槽,這什麽聖諭,有說等於沒說嘛。


  林延潮輕咳一聲繼續道:“時臣對曰,孟子有言,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中庸亦言,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也。臣以為民性皆善,故可使由。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故孔子所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林延潮奏對這話,什麽意思?

  是引述中庸和孟子裏的話,老百姓們(天下大多數的人)都是每天日用,忙忙碌碌耕耘,聽命而服從,不會深思為何而耕耘,為何而做事,隻是當作理所當然。


  林延潮下一句則道,正因為老百姓大多數都是善良的,故而可以使由之,但老百姓中不少人智商都在中人以下,若要告訴他們做事其中的道理,倒不如不告訴。


  所以孔子才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聽到這裏,眾官員都是點頭心道,方才禮部官員隻會照本宣科,講'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的話。


  但林延潮能講出其中道理,並活學活用,這就是他的本事了。


  難怪林延潮能成為天子的日講官,這君前奏對,以及釋經的本事,當朝真沒幾個大臣能比得上他的。


  “當時陛下問臣,民可使由之,亦可使知之強與?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強與?臣下答曰,陛下聞一而知十,當然是民可使由之,亦可使知之強。陛下問那如何由之,亦知之?是否開啟民智,下官對曰然也。”


  聽到這裏眾官員都是恍然,林延潮的意思,是民智未開,那當然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之反而更亂。


  若是民智已開,那就是民可使由之,亦可使知之了。這就是林延潮所言'學以仁德,開啟民智'的由來。


  幾名官員都是後怕,原來這是天子的意思,林延潮好奸猾,一開始不說是天子的意思,故意引我等批駁,這是挖坑讓我們去跳啊,太卑鄙了。


  張四維在一旁問道:“陛下所言極是,故而林中允當時是否向陛下建言舉國興辦義學,讓百姓都能以孔孟教化,開啟民智。”


  林延潮點點頭道:“確實,吾以為先令百姓先用三年習以語言文字算術,再用三年習以孔孟之道,若天下童子人人如此,那民智可謂初開。”


  聽完這話,潘晟,張四維都是笑,下麵眾官員也都是笑。


  林延潮從他們的笑容,讀懂了什麽叫'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潘晟笑著笑著,卻是唏噓道:“林中允一片拳拳報國之心,令本部堂欽佩,與你說一句掏心窩的話,你此建言若是在洪武年時所倡,猶有可為,今日難矣。”


  林延潮知道潘晟的意思,舉國普及義學,實行義務教育,這是多麽大的工程,方才那禮部員外郎隻是提議每個府設立幾個義學,已是被抨擊為不靠譜,更何況林延潮的倡議。


  林延潮還提議全國實行義務教育,這要在洪武年,朱元璋在時,那時候太祖爺一句話下,令行禁止。


  天下官員哪個敢不照辦的,不照辦就是殺頭,故而絲毫不敢給你打折扣。到了今天這大明官場上,嘿嘿,就是費十倍的力氣,恐怕也辦不到當初五成的事。


  潘晟說得是大實話。


  而反觀西方,當初馬丁路德實行義務教育,是借助宗教力量的推動,政府開始時沒花什麽氣力。


  日本的寺子屋,也是通過寺廟來辦的。


  至於大明朝雖沒有宗教基礎,但大一統下的國家組織,本比歐洲的王國公國,日本的幕府更有行政效率,但到了現在反而成了推行的阻力。


  舉國興辦義學是不靠譜的。


  林延潮歎道:“當時下官也是與陛下如此奏對的,但吾所言此法,可能難以一蹴而就。陛下卻麵諭下官,有法為之……”


  眾官員心道,什麽皇帝有辦法?你林延潮不是在忽悠我?

  林延潮道:“陛下麵諭,既是舉國無法普及,那麽可否從一省一府一縣先行,比如朕這天子腳下,順天府,或者是南京,應天府。”


  聽了天子的話,眾大臣都是心道,這個辦法可以有啊。


  大明朝現在問題,就是國家組織執行力薄弱,但有兩個地方卻是例外,一個為京師,一個則是南京。


  一個天子腳下,一個則為朝廷直轄,而且兩座城市人口都超過百萬之眾,百姓普遍富裕,論及讀書人,官員也是天底下比例最高的地方。


  林延潮接著道:“下官淺見,敢問各位大人,若是在兩府興以義學,以兩京禮部直轄義學之事,讓無論官宦貴戚之後,還是在機平民百姓家,以及兩京京官家人,一並入義學讀書,此法可行否?”


  “若是本城百姓不允家中適齡童子,前往義學就學,朝廷可立即關押逮捕,此法可行否?”


  “若是京師,南京實行,是否可推及天下?先十三省省城,次天下各府府城,再至各縣縣城?令普天之下適齡童子皆可蒙以養正,是否為聖人之功?”


  眾官員心道,這辦法林延潮說是皇帝所思,但恐怕是林延潮所提,但無論如何都是天子首肯的。


  這辦法可是比之前禮部員外郎提出全國興辦義學的辦法,無疑更勝一籌。


  在京城推行義學,普及教育,比全國推行當然是更容易。朝廷每一項的撥款用度,可就近監察,這由禮部直轄,不必一層一層由地方經手,可以有效杜絕官員上下其手。


  另外就效用而言,兩京老百姓有兩百多萬,適齡童子少年就有三五十萬,若能普及義學,建功也是相當快的。


  而且官員家屬子侄都在京師,能免費普及教育,對於在座京官都有好處,所以不少官員都是意動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