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國軍大比武之西北軍和粵軍
既然東北軍都來參賽了,西北軍肯定不會落後啊,於是第四支參賽隊伍西北軍也華麗的亮相了。
民國史上有兩個西北軍,一個是馮玉祥的國民軍,姑且稱為大西北軍。
一個是楊虎城的17路軍,可稱為小西北軍。
國民軍是從北洋政府直係軍閥部隊中分化出來,並以馮玉祥為領袖的一支軍隊。
二次北伐結束,西北軍實行縮編,全軍縮編為十二個師,共22萬人。
1930年,馮玉祥聯合閻錫山、李宗仁起兵反蔣,發動中原大戰。
但因為閻錫山的“晉軍”支援不利和張學良入關調停,馮玉祥最終兵敗下野。
西北軍被蔣介石解散收編,餘部被縮編為宋哲元的29軍、孫連仲的26路軍、吉鴻昌的22路軍、梁冠英的25路軍等,以及韓複榘、石友三的投蔣部隊。
再說說小西北軍:
楊虎城是個賀龍式人物,從殺富濟貧起家,拉起了一支部隊。北伐勝利後,全國裁軍,楊部被縮編為暫21師,歸孫良誠指揮。
1929年蔣馮決裂,由於不滿馮排斥異己行為,楊虎城改投蔣介石。
蔣唐戰爭期間,楊虎城突襲駐馬店,擊敗唐生智,立了大功,被蔣擢升為7軍長兼177軍擴編為三個師。
打下洛陽後,楊虎城率部西返,蔣無奈之下隻好將楊部升格為177路軍也被稱為西北軍,隊伍達到6萬多人。並任西安綏署主任。
17路軍轄第38軍和第7軍,軍長分別是孫蔚如、馮欽哉,轄兩個整編師第17師和第42師(師長分別由孫蔚如和馮欽哉兼),三個警備旅,再加上直屬部隊,總計28個團,6萬餘人。
東北軍這次派出的就是部隊很簡單,也很樸素,裝備莫辛納幹1891型步槍。
莫辛係列步槍與毛瑟步槍係列、李-恩菲爾德步槍係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複雜。
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
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西北軍來說是極其實用的。
這種步槍以前是黃埔軍校北伐時期用過的武器,相對來說這款步槍已經相對落後。
但是每人肩背後都插著一把紅纓飄揚的大刀,平添了幾分威武。
隊長是一名彪形大漢,身高足足有一米九。
這名大漢身材高大,眼神淩厲,看著就令人不寒而栗。
看來東北軍派出的裝備簡單的大刀隊,顯然是不太重視這次比賽。
不過那些看低這支大刀隊的人最後都錯了,大刀隊隊長盛奎安,是八卦大師韓慕俠的關門弟子。
真正的武學高手。
西北軍楊虎城這邊隻是隨便派了一個警備旅下麵的一個警備連。
顯然楊虎城將軍對老蔣搞的這次什麽全軍大比武不怎麽感興趣。就是來走個過場。
西北軍來了兩支隊伍,然後第五隻隊伍也來到了南昌,就是粵軍。
一說起國民黨真正的王牌軍,大家一定會想起來國軍五大王牌軍。
了解民國軍史的朋友都知道,五大王牌軍均發端自黃埔學生軍。
然而,黃埔學生軍在國軍早期是不折不扣的雜牌軍,而真正的嫡係是另一支——粵軍。
辛亥革命早期的粵軍脫胎自清末新軍,並且他們采用了一個番號——第4軍。
而後來的粵軍則不是脫胎於這支部隊,而是孫中山另起爐灶。
在護法運動前後,陸榮廷把廣東省的部分民團交給了孫中山,孫中山在此基礎之上,重建了粵軍。
而這支粵軍也隨孫中山征伐四方,走出了包括蔡廷鍇,蔣光鼐,鄧演達,鄧鏗這樣的名將。
並且在北伐戰爭中,粵軍大敗吳佩孚,桂軍橫掃孫傳芳,此時蔣介石的黃埔軍第1軍則在南昌城下屢屢吃癟。
當時無論何人都想不到,在未來,赫赫有名的粵軍反而要給現在的黃埔軍讓道。
此時的粵軍編成1個軍。
其實還有粵軍原來還有一個19路軍。
19路軍是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被譽為“鐵軍”。一二八淞滬抗戰和第五軍一起抗擊日寇,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
可惜“福建事變”後,取消了路軍級別番號,保留師級部隊番號,正規部隊有第六十師、第六十一師和第七十八師等三個師,都脫離蔡廷鍇、蔣光鼐的指揮係統,成為中央軍。
一支戰功卓越的19路軍就這樣消失了,甚為可惜。
這次粵軍派出的是傳奇粵軍第一師的一個連。
孫中山作為革命先行者,出師未捷身先死。北伐的重任落在了後繼者的肩上。
北伐的國民革命軍共編成8個軍,10萬餘人,經過戰爭過程發展到了40多個軍近百萬人。
其中的第四軍戰功赫赫,它是由鄧鏗創建的粵軍第一師發展而來。
從第一師走出了許多著名將領,如李濟深、鄧演達、葉挺、蔡廷鍇、蔣光鼐、餘漢謀、張發奎、薛嶽等,皆以出身第一師為榮耀。
談起孫中山的基本革命軍隊,非粵軍莫屬,粵軍非第一師莫屬。
粵軍第一師軍內多為粵軍精英骨幹,師內軍官大部分為保定軍校畢業生,無論文化、軍事技術、訓練質素俱佳。
粵軍第一師的師長薛嶽,也是一員名將。
這次派來的粵軍第一師的一個連當然也不同凡響。
然後也來了一支部隊,這支部隊是鄂軍。
嗬嗬,民國時期說起湘軍,川軍,桂軍,粵軍,甚至滇軍,甘軍,黔軍,陝軍等都還有謝印象。
可是提到鄂軍,大多數人幾乎都想不起來。
為什麽堂堂的中部大省湖北省,還有大名鼎鼎的漢陽兵工廠。
可是鄂軍怎麽就那麽的不出名呢?
曆史上是有鄂軍的。
從名稱上說:武漢著名景點俗稱紅樓的武昌起義紀念館全名就是鄂軍都督府。
清末北洋初期,清廷的管製能力下降,各省都有自己的軍隊。
鄂軍是湖北新軍的代稱,後來的武昌起義就是以鄂軍為基礎。
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製。
所以說以鄂軍為主發起的武昌起義的曆史意義還是非常重大的,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
當然網友會認為這隻是清朝軍隊基於地方的一種叫法,與湘軍淮軍不一樣。
那麽有沒有完全由湖北人組建的鄂軍呢?
曆史上也是有的。但不是在清末,而是在民國初年!
1921年7月25日,湖北旅湘進步人士在長沙成立“湖北自治軍”,夏鬥寅為自治軍前敵司令,自此鄂軍應運而生。
可惜鄂軍存在的時間不長,1927年初,夏鬥寅的部隊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十四師,駐防宜昌。
南京政府成立後,夏鬥寅見風使舵,叛變武漢國民政府,得到蔣介石的賞識。
被擴編為第27軍,夏鬥寅任軍長,但到了1928年夏鬥寅的部隊卻被縮編為陸軍第13師,這就是鄂軍的曆史。
此次鄂軍第13師派出了田耕雲少校營長帶領的一個連來南昌參加全軍比武大賽。
作者語;
再說兩句題外話。今人對於晚清軍製,大概隻知湘軍、淮軍。
事實上,當時除了胡林翼的鄂軍,還有江忠源的楚勇、左宗棠的楚軍等。
前者亦稱楚軍,以作戰勇猛著稱,太平軍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都死在其手上,王定安有“楚軍之興,湘軍之萌”之說。
大意是湘軍脫胎於楚勇。
好玩的是,左宗棠的楚軍則脫胎於湘軍,該軍以湖南人為主。
左宗棠也是如此,為了與曾國藩的湘軍保持距離,他特地為自己的軍隊起名楚軍,以示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