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名鼎鼎的博福斯山炮
日軍第七聯隊的士兵果然訓練有素。
隨著聯隊長林大八大佐的命令,頓時前隊變後隊,後隊變前隊,互相支撐,開始朝著陣地後方退去。
看見日軍開始後撤,王賡此時也是和汪寒等人一樣,麵色猙獰,大聲命令道;“給我接大老板的電話。”
隨即參謀搖動話柄,接通了財政部長宋子文的電話。
“大老板,我們現在已近包圍了進攻上海南市的一股日軍,請求調用總團的炮兵營,對日軍進行炮擊。”
原來往賡還有一張王牌沒有動用,就是稅警總團的重炮營。
這個重炮營裝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bofors)!
這批山炮極其來之不易。
當時的中國軍隊大炮極少。
1931年,也就是中原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對現有的軍隊武器和兵工製造廠進行了盤點,結果是極為恐怖的!
別的不談,光是火炮上,就令人瞠目結舌。
當時全中國,包括軍閥手中的火炮總數量,一共是500多門。
但型號極為龐雜,僅僅張作霖的麾下就有日式,德式,瑞典式各種型號火炮十種以上。
全國火炮型號保守估計也有40種,分別屬於七八個國家。
而當時中國的火炮生產能力是極為有限的!
國民政府控製區中,僅有漢陽和上海兵工廠具有中大口徑火炮的生產能力,但年總產量僅為90多門,而且都是非常落後的火炮。
上海兵工廠生產的滬造克虜伯75毫米山炮和漢陽兵工廠的仿日製41式75毫米山炮,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的產物。
在火炮技術突飛猛進的那個時代,這些火炮都已經大大落後於世界。
德國人早在一次大戰期間,已經淘汰了老式的滬造克虜伯75毫米山炮的原型號。
而日本人也在研發更先進的日製75毫米山炮,來取代日製41式75毫米山炮。
換句話說,民國政府控製的炮廠生產的都是老古董。
如果依賴中國的兵工廠對這些火炮進行技術上的改造和創新,不太可能。
因為這些工廠根本沒有設計開發能力,甚至生產火炮也是加工組裝而已。
火炮核心部件大部分靠國外進口,特種鋼材也需要進口。
一旦革新就需要大規模的購買新設備,培養新的技術人員,投入重資,這在當時也是不可能的。
即使技術能夠革新,意義也不大。
因為中國重工業沒有底子,核心部件還是要靠進口,得不償失。
當時全國範圍的火炮不超過600門,其中約有400門在兩大軍閥閻錫山和張作霖麾下。
中央軍火炮數量大約是100門左右,其餘還有幾十門分數各派係軍閥。
有人說,幾十萬中央軍僅有100門火炮,豈不是笑話嗎?
其實這已經很不錯了!
要知道北伐開始的時候,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炮兵僅有1個團,裝備18門俄製山炮而已。
通過北伐期間大敗北洋軍閥,這才繳獲了一批火炮,但戰爭結束時候,也僅有2個炮兵團。
中原大戰期間,蔣介石將手中所有火炮編為兩個炮兵集團。
而每個炮兵集團僅有火炮40多門,而且包括日造、俄造、德造、國造各種型號。
相比起來,敵人閻錫山就出動了200多門火炮,此戰中央軍雖然最終勝利,傷亡也不輕,損失了近10萬人,而參戰中央軍不過才60萬。
在局部作戰中,中央軍炮兵其實不是軍閥對手。
尤其是晉綏軍的交戰中,晉綏軍炮兵給中央軍和歸屬他的軍閥造成很大殺傷。
所以,蔣介石在中原大戰結束以後,就命令部下務必重整炮兵。
顯然,除了一部分由國內炮廠彌補,另一部分隻能從國外進口。
為什麽要進口呢?
除了國內生產的火炮數量不足以外,這些火炮質量也太差。
技術水平落後,根本無法和敵人日軍的新銳山炮抗衡。
自己造不出先進的,那就隻能從國外購買,除此以外沒第二條路。
於是,國民政府開始大規模的向國外采購武器,自然炮兵也是比較重視的。
當時國軍政府采購的火炮內容是比較豐富的,從反坦克炮,高射炮,到山炮野炮,甚至重型榴彈炮。
而其中有一種炮,就是今天的主角,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bofors)!
博福斯公司不出名,如果說起克虜伯公司,大家一定知道了。
克虜伯公司是德國最強大的火炮生產企業,也是整個歐洲甚至世界上第一流的火炮巨頭。
博福斯75毫米山炮就是博福斯公司和克虜伯公司合作的產物。
當時國民政府正在整軍,當時德國顧問馮.塞克特將軍,魏澤爾將軍都認為,國軍最大的短板就在炮兵。
相比歐洲國家動輒裝備數千,甚至上萬門火炮,國軍這400多門老舊火炮幾乎等於是0。
所以,塞克特將軍和之前的魏澤爾將軍誠懇的建議蔣介石,大量自造世界一流火炮在短期內是絕對不可能的。
目前務必購買一批世界最先進的火炮,以解決燃眉之急。
至少優先裝備新編組的德械師87,88師和中央陸軍教導總隊。
在蔣介石詢問應該裝備那種山炮的時候,魏澤爾將軍經過一番思索,推薦了博福斯75毫米山炮。
魏澤爾將軍誠實的告訴蔣介石;
瑞典的這種M1930博福斯山炮是在1930年剛剛研究成功的。
是最新型的火炮,它的性能在當時已經超越了德國的火炮。
而且瑞典是北歐小國,從該國進口武器不會遭遇什麽政治外交上的麻煩。
因為德國要顧及和日本的合作關係,瑞典則和日本幾乎沒有經濟政治往來,可以無視日本人的恐嚇。
於是,1932年蔣介石命令部下中國駐德大使館商務專員俞大維趕赴瑞典考察。
瑞典是資本主義國家,博福斯公司也是一家私人軍火公司。
自然樂於賣軍火。該公司熱情接待了俞大維一行!
後來的中華民國國防部長俞大維,在當時是柏林大學的高材生,對歐洲武器裝備非常有研究。
在仔細研究博福斯75山炮的性能後。
俞大維欣喜的認為:效果瑞典生產的這種火炮性能極佳。
使用的鋼材也是最頂尖的(北歐有全歐洲最優質的鐵礦石),是世界最頂尖的火炮,價格又適中,完全符合中國的需要。
在俞大維的推動下,通過德國禮和洋行作為中間商,先運回了4門博福斯75山炮到中國做鑒定。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法國人也在推銷新式的法造士乃德山炮,和博福斯公司競爭。
總體來說,法國人占優勢,因為畢竟國軍曾經使用過士乃德山炮,卻沒用過博福斯公司的商品。
士乃德山炮在當時也算是相當先進的火炮,性能上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並不明顯落後於博福斯山炮。
更況且,當時法國是歐洲大陸第一軍事強國。
瑞典怎麽說也是二三流的角色,顯然法國的軍火公司名字更大,名聲也更好。
沒想到,博福斯公司和他的創始人諾爾貝一樣善於做生意。
他們很精明的宣布:這4門火炮是白送的,而且期間所有運輸,測試一切費用由博福斯公司承擔。
即使國民政府沒有選中這種山炮,也不需要出一分錢!
白送上門,誰會不要呢?
於是,這些炮被送到南京湯山炮兵學校的射擊場。
中央炮兵學校在1931年的南京三牌樓成立。
建立了完整的訓練和測試基地,光是測試場地,就有40平方公裏之多。
博福斯山炮運到以後,國民政府也非常重視。
軍政部、參謀本部、炮兵學校、中央軍校,及其他軍事機關、軍事學校都派員參觀。
何應欽、朱培德、俞大維、鄒作華等一百五六十人親自參加觀摩。
大家可以想想,這是一個多大的場麵。
測試結果自然是非常優秀的,博福斯75山炮的精度極佳,到了令人驚歎的地步。
正常來說,再優秀的火炮有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現象,而博福斯山炮基本做到每發必中。
它射程比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日製41式山炮高出百分之五十,如果在實戰中,可以輕鬆將日本山炮打的找不到牙齒。
它的射速更快,威力也大得多,遠非日式山炮可以相比的。
第一輪測試就完全打動了國民政府這些高層。
何應欽甚至高興的說:這種火炮真是了不起,我看它的炮擊比狙擊槍射擊還要準確!
何應欽都認可的,其他自然都好辦。國軍高層很快決定,以博福斯公司的山炮作為國軍外購山炮的唯一式樣。
當時每門博福斯山炮的售價為1.5萬美元,炮彈每發為20美元,價格都並不算高。
本來德國人和瑞典人是很討厭行賄和送禮的,但博福斯公司這次上下都打點了一些,還贈送給何應欽等人瑞典特產的金表,洋酒等紀念品。
自然何應欽他們看不上這些小恩小惠,但多少也有些高興,對博福斯公司有了一些好印象。
所謂入鄉隨俗,博福斯公司倒是學得很快!
此次生意成功了以後,他們的代理人根據當時歐洲和亞洲軍火交易的慣例,將4萬美元送給對他們很大幫助的俞大維。
沒想到,俞大維堅決不收:我沒有幫助你們,我是公事公辦,如果貴公司的火炮性能比法國人的差,你們絕對不會中標。
最後,瑞典人還是想法設法的把錢留下了,他們認為俞大維也就是裝清高,嘴上說說而已。
沒想到,俞大維真的就沒有收這筆錢。
隨後國民政府隨後向瑞典批量訂購博福斯75山炮,第一批博福斯75山炮在1932年交付中國,數量是12門。
但奇怪的是,交付的時候卻是15門,多了3門。
當時火炮的審核和購買由俞大維負責,何應欽狐疑的問他:怎麽瑞典人多給了幾門?
俞大維淡淡的說:是他們送的!
其實何應欽心裏也明白,哪裏是送的,就是俞大維將瑞典人給的回扣拿出來,多買了這幾門。
俞大維這人非常正直,不願意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還拿這種錢。
雖然這種回扣也是世界慣例,他卻寧願換成大炮,交給國軍戰士殺敵用!
隨後陸續又交付了20多門,一共湊齊了48門。
國民政府將其編組為一個炮兵旅,下轄2個團。
不過最初的時候,卻隻有一個炮兵團,裝備24門山炮。
相關的訓練直接由德國軍事顧問負責,因為這種山炮其實就是克虜伯公司的山炮,德國人對它也非常熟悉。
甚至中國軍人也不叫他是瑞典山炮,而是德國山炮!沒想到,訓練剛剛開始,那邊就打起來了。
1932年1月28日,日寇在上海製造事端後全線進攻,期間戰鬥極為慘烈。
國軍少量空軍被日本空軍打的不敢起飛,海軍更是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根本沒有敢於開赴上海,而國軍陸軍戰士用輕武器和武裝到牙齒的日軍作戰,傷亡很大。
鑒於這種情況,蔣介石除了下令將87師,88師和央教導總隊編成第五軍開赴上海作戰以外。
還下令剛剛組建的山炮團立即趕到前線,由此可見當時國民政府的抗戰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