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劉琮部署
“哈……”劉琮聽了李嚴的話,笑了笑,“正方莫急,仗肯定有你們涼州兵團打的!”
“多謝主公!”李嚴顯得非常興奮。
漢軍中的許多將領,不怕打仗,就怕沒仗可打。
“主公,從這些情報來看,曹操這一次調兵的範圍很廣,並州、冀州、徐州都有兵馬集結,糧草轉運,就連青州的兵馬也有了動靜。而且曹純、張虎的騎兵,文聘的水軍也動了。因此,這一次將會是一場大戰!”諸葛亮緩緩地說。
“那孔明以為,曹操將會攻打何處?”
劉琮知道,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這個時期雖不是非常高的,但他的大局觀卻很強,也就是說,很有戰略眼光。
“主公,此時還無法確定,但必然會是三種情形!”
“哦?是哪三種情形呀!”
“兵出壺關,攻打弘農,威逼洛陽,這是第一種。徐晃南陽兵敗之後,一直駐紮在並州,現在他麾下有五萬兵馬,戰力應該很強,而且一直沒有作戰。因此,很有可能以他為主!”
劉琮聽完之後點了點頭,“那第二種呢?”
“從情報中得知,冀州的曹軍在轉運糧草兵甲器械的時候,也曾收集了一些戰船。因此屬下以為,他們依然會以白馬和官渡為突破口,攻打兗州!”
“不錯,很有這種可能!曹軍的騎兵這一次也都釘了馬掌,安了雙邊馬鐙,兗州更能夠發揮其特長。而我們在兗州的騎兵隻有五千!孔明以為第三種情形是什麽?”
“並出徐州,攻打定陶、濮陽、陳留!”
“這……”劉琮聽了之後,皺起了眉頭,前麵兩種情形,劉琮已經想到了。並州徐晃兵力雄厚,隻要攻拔弘農,便能夠威逼洛陽!而官渡和白馬,是兵家必爭之地,想要逐鹿中原就必須攻破這裏。但是徐州,劉琮覺得曹操即使能夠守住,就已經不錯了,而要從這裏出兵攻打豫州,可能性似乎不大。
“主公,如果單單是曹操出兵,那他不可能攻打豫州,因為如此以來,徐州可就空了。但若是他與孫權達成某種協議,這種可能性就非常大。”諸葛亮搖了搖羽扇,“如果孫權在兵分兩路,一路從壽春攻打譙郡,另一路從廬江渡過長江之後,突襲汝南,這樣一來,豫州可就危機了。”
“哦?”劉琮聽完諸葛亮這番話之後,眉頭皺得更緊了,“前段時間,曹操曾派桓階出使江東。”
“桓階出使江東?”諸葛亮的表情也變得非常嚴肅,桓階對孫氏有恩,而且這個時候出使江東,其目的非常明確,“主公,豫州必須重點防範!文聘在徐州雖然訓練的是水軍,可是此人陸戰的能力也不弱,況且還有董昭為軍師。”
“正方,涼州兵團加緊整頓,準備隨時馳援豫州!”
“諾!”
“傳令洛陽兵團和兗州兵團,要時刻防備,決不能掉以輕心,賈詡和司馬懿都絕非等閑之輩。吏部、戶部、工部所有官員配合兵部做好兵士調配、糧草運送、兵器甲胄配備等各項事宜!”
“諾!”
吳郡,吳王府。
吳王孫權將重臣都召集來,商議大事。
文士一邊,有張昭、張肱、顧雍、虞翻、孫邵、諸葛瑾等,武將一邊,有太史慈、呂蒙、陸遜、周泰、蔣欽等。
自從孫權稱吳王之後,麾下的這些文士和將領都得到了升遷,士氣比以前要高漲許多。再加上他效仿漢王劉琮發展商業,限製世家,獎勵耕織,使江東的實力有了大的提升。
“眾卿,魏王約我出兵,共罰劉琮,不知眾卿意下如何?”
“主公,我們如今兵精糧足,可卻隻有一州之地,早就應該出兵了!”太史慈聽完之後,大聲說。
太史慈當初歸降孫策之後,覺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征戰沙場,建功立業。可是自從孫策死了之後,孫權雖然也能做到勵精圖治,知人善用,但進取心卻不足。這麽多年來,隻是攻取了合肥、壽春,大漢十三州隻占有一個揚州。雖然也拿下了交州,但交州偏遠,在大漢十三州之外。太史慈號稱江東第一大將,求戰之心非常強烈。
“主公,末將願為先鋒,討伐劉琮!”周泰也大聲說。
“主公,漢軍實力雄厚,兵多將廣,人才濟濟,我們不宜主動出戰!”張昭出列,緩緩地說道。
“實力雄厚又怎樣,大不了戰死疆場,馬革裹屍,又豈能貪生怕死!”蔣欽一聽張昭的話,火冒三丈。
“馬革裹屍,留下了你一世英名,的確不錯,可你想過沒有,如若兵敗,主公的霸業怎麽辦?我江東的出路又在哪裏?”張昭雖然聲音不大,但是語氣非常嚴厲。
“這……你……”蔣欽被張昭說的啞口無言。
“不知長緒有何看法?”這段時間以來,孫權對孫邵逐漸重用起來,因為他發現此人無論對政務還是軍務,都有不同的見解和獨到的眼光。
孫邵是青州北海人,曾經是北海相孔融的功曹,深得孔融的讚賞。後與太史慈一起投奔劉繇,劉繇兵敗之後又投奔孫策,起初並未得到重用。
“主公,漢王劉琮乃當世雄主,其麾下果真是人才濟濟,而且漢軍著實強悍。可是我們若是積蓄力量,將來與之決戰,卻並非上策。如今,我們與漢軍之間有很大差距,假以時日,我們之間的差距會更大,兩害相比取其輕,因此屬下意為,應該出兵與之一搏!”孫邵說到這裏,稍稍停了停,然後又繼續說道,“何況現在是我們討伐劉琮的最佳時期,洛陽關中一帶剛剛遭受過洪水大災,其糧草必然受到了很大損失,民心不穩,而我們又有魏軍策應。”
“主公,長緒言之有理,我們應當出兵。”諸葛瑾也說。
“既然如此,那我們便與劉琮一較高下!”孫權站了起來,整個人顯得更加威武,“昔日曹操率領八十萬大軍南下,欲奪我江東,我們隻有五萬兵馬在赤壁與之決戰,也能將其戰敗,今日何懼劉琮!”
“願與劉琮一戰!”既然孫權已經下定了決心,自然沒有人再反對了,無論是文士和武將,幾乎異口同聲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