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二戰之我是內務軍> 第二百四十八章難產的裝備(本章資料多不喜請跳過)

第二百四十八章難產的裝備(本章資料多不喜請跳過)

  和庫茲涅佐夫的通話結束后,安德烈也是知道自己畢竟還沒那個影響力,不過好在庫茲涅佐夫還是聽了自己的意見,而過了幾天安德烈沒想到八十八國際旅還給自己送了回禮是中國的地瓜燒,在他們眼裡老大哥都好這一口,看著這三個罈子里封好的地瓜燒,安德烈也是笑了,雖然這副身體喝酒沒問題但安德烈其實不是很喜歡酒精的,前世是這樣,這一世作為一個內務人員其實也需要清醒的頭腦。


  而接下來就得回莫斯科述職了,於是帶著一份複雜的心情,安德烈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路線,不過在彙報完工作出來時,安德烈遇見了一個自己真不想遇見的人,那就是烏斯季諾夫,原來安德烈因為自己其實不喜歡喝酒,所以為了打好人際關係就讓人送給了烏斯季諾夫,可是烏斯季諾夫可是不想自己一個人喝悶酒於是就正好順路遇見把安德烈給堵了,烏斯季諾夫笑呵呵的說道:「安德烈,這次你送來的酒可真不錯,雖然現在是非常時期但現在沒什麼事,我們一起喝一點吧,再聊一聊!」


  烏斯季諾夫的樣子簡直就是灰太狼啊,安德烈心裡可是苦壞,大名鼎鼎的烏斯季諾夫法則,他是不想去領教的啊,但這烏斯季諾夫可是不能得罪的,而且以後價值也很大啊,所以安德烈還是硬著頭皮說道:「好啊,烏斯季諾夫同志,我們一起去喝吧,中國酒可是非常不錯的喔!」


  和烏斯季諾夫一起來到了一處別墅,擺好下酒菜,揭開封尼,倒在杯子里,烏斯季諾夫直接拿起杯子就是一口直接喝乾了,然後說道:「這酒真不錯啊!」而安德烈也是痛快的拿起了就喝了下去,不得不說這個年代的純糧食酒和後世的那種勾兌酒可是區別非常大的!烏斯季諾夫趕緊再斟酒,不過安德烈可是覺得這樣下去是支持不住的,於是安德烈趕緊開始聊天了,安德烈說道:「烏斯季諾夫同志,新型的狙擊步槍和坦克為什麼一直沒有辦法裝備部隊啊?」而烏斯季諾夫看著安德烈苦笑道:「安德烈,我們工業的情況你應該有所了解吧!現在一些工藝上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啊,尤其是零件的精密度啊!」


  安德烈一聽看來事實真是這樣安德烈記得自己曾經看到過一個搞這方面的人在前世的網上給書友答疑就說過:

  以機床廠為代表的工業母機行業出現了。沒有它們,其它工業廠可能就要無法維持生產和發展了。


  到底什麼是工業母機呢?通俗的說,就是能夠用機器製造機器,就是用來製造機器的機器。但是很遺憾的說,這個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經常看到有人說,我們從美、德處買來先進機床了,因此我們的工業母機水平提高了。架空文中說向列強購買工業母機,然後和列強爭霸。看到這些,這一刻,我淚流滿面。


  母機,顧名思義,就是會下蛋的母機。但是,工業母機下的蛋不是用來吃的,是用來孵出小雞,孵出的雞下的蛋才是用來吃的。這是第一層概念,很多人就是這麼認識的。孵出的母機也能代替原有母機作為工業母機。這是第二層概念,水平高些的人是這麼認識的。還有人認為,有了0.1mm精度的床子,再利用0.1mm精度的床子做出0.01mm精度的床子,這叫工業母機能力。這是第三層概念。


  但是,實際上工業母機是不存在的,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它只是一個形象的概念。


  事實上,工業母機這個詞僅是用來形容機床行業相對於其它工業行業的重要性的,它本身沒有其它含義。


  那麼大家平時說的工業母機的意思呢?包含了工業的自升級能力、機床的水平、對機床行業的不了解(千萬不要以為擺渡到機床行業相關的信息就明白機床行業了,如果這樣誰都可以去當奧運冠軍的師傅了)等等內容。


  大家要真正明白這個概念,就得明白到底工業是如何升級的,如何精度越來越高的,各方性能越來越好。


  由於工業的升級是個非常非常複雜的話題,我們就談談機床就可以了,大家就能明白一切到底有多麼複雜,是怎麼回事。到底怎麼詳細說呢,真傷腦筋呀。我們還是從機床的介紹開始說吧,但機床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就說最具代表性的普通車床吧。


  簡單說機床的組成分為:床身(含導軌)、動力系統、齒輪箱、主軸、刀具系統、控制系統、尾頂(正規名字記不清了)等。


  你有車床了,可以開工了,但是慢著,你的設備加工出來的精度是多少,總不能拿一個產品來測一下就說精度是這樣吧。你的機床可是大批量生產用的,必須要有一個理論指標。


  什麼?我的設備是買的,理論指標是廠家提供,我不管為什麼有這個指標,如何提高也不是我的事。


  好了,好了,你是車床的使用方,你不懂這些也沒關係,只要造好你的產品就行了。可一個機床廠,一個國家,如果連這都作不到,有什麼工業升級能力呢?別忘了,其它工業需要的機床各種各樣,千奇百怪,隨時都有新的種類冒出來,沒有機床的理論知識如何能滿足要求呢?談什麼工業母機呢?被人一卡脖子就完蛋了。這還沒完還有經驗和手工加工也非常重要的


  手工加工?工業革命的標誌不就是用機器製造機器嗎?很多童鞋會有這樣的疑問。沒錯,工業革命相對於農業時代的手工作坊而言的確是機器加工機器。但手工加工從來沒有退出過機械行業。在前面的章節中提到,好機床的導軌是人工剷出來的。還有一個列子,可能對大家的理解會更深刻,國朝曾從德國引進過一套柴油機生產線,投入生產後發現,我們的產品比德國原廠生產的噪音大,震動大,大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的展示工作時要將它固定起來,否則就會移動,而德國的則無需固定。不僅如此,我們的還漏油!當時有人懷疑德國人將我們坑了,畢竟無商不奸,大鼻子鬼子也不列外,這可有很多前車之鑒的。可是最終發現,德國人在這事上很厚道,賣給我們的生產線和原廠的一模一樣。問題就出在最後的工人手工對精密零件的處理和裝配上,在德國原廠的生產線上,干這活的都是四五十歲的有經驗的老師傅,而在我們的生產線上,全是一幫小年輕。


  到現在人由於智慧的存在,人手仍然是最靈活的,沒有任何工具可以比的上。


  在車床應用中,有一個環節深刻的顯示了這一點。我們知道,工件是要卡在抓盤中才可以加工,而由於經濟等方面的考慮,這個零件先是在普通車床上粗加工,然後到精密車床上精加工。現在問題來了,這個零件是在夾具上裝卸了兩次,第二次裝上去后和第一次的安裝中心能重合嗎?如果不重合,兩次加工之間的待加工量就必須留大。還有更麻煩的,如果被夾住的部分也是要加工的話,如何保證兩次加工的同心呢?那麼在以前這些完全靠工人的手工來保證,工人師傅將工件安裝在爪盤上后,先讓車床低速轉動,看是否同心,不同的話就停機用木榔頭從側面敲打工件,然後再開機低速轉動,再檢查。最後一直到人眼分辨不出不同心為止。當年學的時候,老師們反覆強調盡量要減少加工中在夾具上的安裝次數。當然,現在的加工中心已經相當程度解決了多次在夾具上安裝帶來的問題,有的已經做到只需一次安裝就可加工完工件了。


  在安裝機床的絲桿時,一般人安裝的就是不合格,在走刀時動不動就有「澀」的現象,可在有經驗的師傅手中,走刀從頭到尾就輕鬆自如,這就是差別呀。


  軸承和軸之間的真正接觸面積有多大?我們一般說兩個平面接觸,其實並不是整個平面都相接觸了,其實只有一部分接觸了,對於軸承和軸,也是這樣。因此受力就不再是均勻的,這個問題嚴重影響著雙方的受力、磨損、壽命等情況。所以在大載荷、高速的地方,軸承和軸用過盈配合來保證接觸面積。那麼怎麼測這個接觸面積呢?說起來很簡單:在軸承的內圈塗上類似紅藥水的東西,再將軸承裝在軸上,然後將軸承從軸上卸下,看軸上被染紅的部分就知道了。當然,這個過程說起來很簡單,可必須要有經驗的老師傅來操作。


  很多小白一穿越,就大喊特喊標準化,以為標準化就可以極大提高產品生產率。究其原因,是因為今天的很多宣傳上宣傳標準化是極其重要的。他們孰不知這背後的深刻含義,簡單的將標準化理解為工業化大生產的唯一條件。


  標準化,其本身的目標是:

  1、裝配變簡單,降低了對熟練工人的要求,從而提高了裝配這個環節的生產效率。


  2、實現零部件的完全替換,產品的維護變簡單,得到用戶的歡迎。


  3、隨著生產的社會分工,標準化對此有著積極的意義。對於機床供應商和工藝人員來說,只需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製造更好的設備和加工工藝,從而提高設備的性能以及加工能力。


  標準化的實現,必須要隨著加工設備的精度提高,測量設備具有快速測量能力等條件才可以在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中發揮優勢,否則的話,代價太大,得不償失。關於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決定性的因素是機床的性能,比如,一個工廠理論上最大的生產能力由加工設備來決定,和是否標準化無關。現代的各種加工過程的優化生產方式,如很多人嗨的不得了的流水線方式,只是充分利用加工設備,減少其它的人為影響生產效率的因素而已。


  在這裡,加工設備主要是各種專業機床和後來的各種自動化機床及流水線,具體原因在下面說。


  測量設備主要是量規。因為用通用量具,測量對工人要求高,花的時間多,不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要求。而量規的種類是很多的,往往還要定做,不是買幾個就行的。如果這兩方面都保證不了,那就降低標準化的要求吧,採用按公差分組匹配的方法解決問題(零件和零件之間留下一定的間隙),這也是歷史上長期採用的方法。如步槍直到美帝的m16出現后,才真正實現零部件的完全替換。


  還有,要實現標準化,必須作大量的實驗,從而編製出合理的公差表,否則就會對生產造成極大的困擾。舉個列子,槍械的加工中長期使用按公差分組匹配的方法,但到底什麼樣的公差分組才能將槍匹配的好呢?如果公差分組不當,裝配出來的槍自然有的好有的差,無法實現公差分組的目標,反而會給自己造成極大的麻煩。


  所以說,標準化是必要的,但必須要有相關的其它方面配合,否則反而會降低生產效率。因此,直到一戰前,標準化才開始真正進入工業化大生產。


  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機床的一條明確發展路線是:效率更高、生產成本更低。而在我們前面提到的以車床為代表的通用機床,在很長時間中加工效率增長是很低的,除非無限增加工人和設備,產量是上不去的。那麼,人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這一點,如果有人去過工廠,就明白了,大批量生產的工廠所用大部分機床是專用機床,不是我們常說的通用機床(這裡說的專用機床是相對概念,並不是說它只能加工某樣不能做任何改變的東西)。比如,螺栓等標準件,歷史上一開始是用普通車床加工出來,但加工效率低(想想工人要多次切削,每次都要仔細對刀)、成本高(將一根圓棒夾在上面,最後切削出一個小小的螺栓,材料浪費極大,而且加工中對工人要求也高),於是美國人就研製出了專用的機床和工藝,雖然要多個機床才能完成全部加工,可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對工人的要求也降低了。工業化大生產這樣開始初步顯現它的威力,而不是像以前一樣靠人數去完成大規模生產。在南北戰爭中,美帝靠此初步具備了爆後膛連珠槍海的能力,而所需人員和國家的負擔比這在以前的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小。工業母機,在這方面初步發揮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德國人看到這一點,在19世紀開始了它的追趕。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們對大批量的生產要求越來越高,終於,機械時代的最偉大標誌出現了,這就是小白們嗨得不得了的流水線。我們先看看小白們最喜歡談的福特t型車:


  1913年,福特應用創新理念和反向思維邏輯提出在汽車組裝中,汽車底盤在傳送帶上以一定速度從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裝上發動機,操空系統,車廂,方向盤,儀錶,車燈,車窗玻璃、車輪等。第一條流水線使每輛t型汽車的組裝時間由原來的12小時28分鐘縮短至10秒鐘,生產效率提高了4488倍!

  但這裡請大家注意兩個問題:

  1、10秒是流水線上下來兩輛汽車的間隔時間,而不是一輛汽車裝配所需的完整時間,一輛汽車裝配所需的完整時間(從流水線的這一頭進去到那一頭出來的時間)並沒有降低多少,或者說流水線的分工并行方式並不能降低這個時間多少。也就是說,分工并行的生產方式本身並沒有提高多少工人的勞動生產率。而分工并行的生產方式本身歷史是很悠久的,並不是福特的發明。流水線是分工并行的生產方式的一個極好應用。很多小白作者往往將分工并行的生產方式等同於流水線,這是完全錯誤的。分工并行的生產方式人類有生產以來一直都是,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統籌法,宋代的丁謂(原來寫成沈括,在此感謝范公公的指正,如果你能出宮就更好了)在修理皇宮時將這個方法用的非常好,上了教科書。但從在此之前從沒有人將這個方法用到像福特這個地步,這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達不到,無法實施。


  2、為了降低這個完整時間,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福特研究了很多方法,如:把裝配汽車的零件裝在敞口箱里,放在輸送帶上,送到技工面前,工人只需站在輸送帶兩邊,節省了來往取零件的時間。而且裝配底盤時,讓工人拖著底盤通過預先排列好的一堆零件,負責裝配的工人只需安裝,這樣裝配速度自然加快了。再後來,又將工人的動作加以標準化,研究降低每一步工序的時間,即管理人員用秒錶測量工人完成這個加工工序的各種動作的時間,找出最快的動作,以後這個工序的工人只能用這個動作去工作,廠方也按這個時間來安排工作流程。這個方式在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中有很好的表現。什麼?你沒看過?那你寫什麼2戰的架空文,去爆什麼海?


  。。。。。


  想起這些,安德烈算是明白了,為什麼當年斯大林不要德國賠黃金而是要了一大堆的設備,這工業化之路真是萬分難走啊!那麼蘇聯是怎麼爆出t34海的呢?答案就是—-以組合機床為代表的專業自動化機床(含凸輪軸控制的機械化自動機床)!!!


  沒錯數控機床之前就有了自動化機床?沒錯,不要以為沒有計算機就不能自動化生產了,凡是一聽到自動化就和計算機聯繫在一起的請多看點書吧!


  組合機床是以通用部件為基礎,配以按工件特定形狀和加工工藝設計的專用部件和夾具,組成的半自動或自動專用機床。一般它採用多軸、多刀、多工序、多面或多工位同時加工的方式,生產效率比通用機床高几倍至上百倍,在大批、大量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並可用以組成自動生產線。組合機床一般用於加工箱體類或特殊形狀的零件。加工時,工件一般不旋轉,由刀具的旋轉運動和刀具與工件的相對進給運動,來實現鑽孔、擴孔、鍃孔、鉸孔、鏜孔、銑削平面、切削內外螺紋以及加工外圓和端面等。有的組合機床採用車削頭夾持工件使之旋轉,由刀具作進給運動,也可實現某些迴轉體類零件(如飛輪、汽車後橋半軸等)的外圓和端面加工。


  最早的組合機床是1911年在美國的格林里公司創製,用於加工汽車零件。1926年,美國在組合機床的基礎上建成第一條自動生產線(加工汽車底盤)。當然了,這樣的組合機床技術是很難的,製造要求是很高的。


  將多台組合機床用流水線的方式組成自動生產線,終於,大規模標準化、工業化生產的大門徹底打開了。


  在數控時代真正進入工業化大生產之前,以組合機床為代表的自動化機床和生產線就是加工行業大規模生產的皇冠上的明珠,難度是極高的,花費是極大的,沒有掌握這個技術並應用的國家,是沒有資格去爭霸世界的。


  機床行業生產的機床種類之多、要求之高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想靠進口來解決這個問題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有錢去買東西,如同當年的大清國,即使去買來世界上的各種機床,但如果不能乘此吸收掌握機床能力,產品一旦更新,很多專業機床就沒用了,買來的工業化如同沙灘上的城堡一樣轟然倒塌。有句老話形象的說明了這一點:辛辛苦苦5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架空文中,一個想爭霸世界的大國,如果沒有一個掌握完整機床設計製造能力的機床行業,想爆什麼xx海,完全是個笑話。你可以買來很多機床,但你能改進設計製造這些機床嗎?能夠在其它工業部門提出新的要求后就能提供所需的機床嗎?如果不能,在機械時代的戰爭中完全是個fc,只能被別人爆的xx海淹沒。


  在這方面,2戰的倭國就是典型。它雖然是列強,在很多方面開始去追趕美、蘇、德、英、法等列強,雖然造出了大和、零戰等讓人吃驚的武器,但工業是落後的,基本看不到像美、蘇一樣的半/自動化生產線(不要給我提當時的中國,相對於倭國的工業那就是乞丐),即工業母機不能為其它工業行業提供出符合機械時代要求的產品,只能在美帝爆的p51、b29、埃塞克斯級航母海前淚流滿面,最後被鋼人同志的t34海給徹底打跨了最後的鬥志。有很多人將倭國的失敗歸根於資源的制約,但倭國戰爭前期不是搶到了資源嗎,可由於它的工業母機不行,需要它爆各種武器海時,就爆不出來了,最後就只能被別人**了。


  當然,這個皇冠上的明珠有個極大的缺點,那就是太鋼性化,產品要定型了才能這麼干,如果產品一旦改動,機床就要改動或更換,生產線就的調整,甚至整條生產線完全報廢。而這樣的生產線太昂貴,故而中小批量生產時是不可能採用這個方法的。這個問題直等到數控時代的來臨,才得以解決。


  安德烈就把這些記憶改吧改吧對烏斯季諾夫說了,而烏斯季諾夫一下子就覺得遇見知音了啊,於是高興的說道:「安德烈來咱們幹了這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