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鄭親王的啞語
步軍統領衙門的官兵在京師各處搜尋各路相聲名家的同時,鄭親王府這邊也在緊鑼密鼓地安排著與烏爾恭阿相關的各項事宜。
烏爾恭阿,是清初鄭親王濟爾哈朗的七世孫,濟爾哈朗由於是清朝的開國元勛,所以鄭親王這一支系,從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便一直倍受清廷的器重,各代的鄭親王都被當政的皇帝委以重任。烏爾恭阿自然也不例外,他自乾隆末年承襲鄭親王的爵位之後,便歷任各旗都統、宗人府宗正、閱兵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都倍受重用。
在這些擔任的職位當中,他在宗人府的任職時間最久。宗人府是清朝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不僅掌管著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族譜、封號等常規事宜,也負責著對違法宗室人員進行執法和懲戒的重任,所以宗人府的堂官宗令及宗正通常都由親王和郡王來坐鎮擔當,才能夠威懾住這些宗室子弟們。烏爾恭阿由於身份尊貴、德高望重,便在乾嘉道三朝歷次擔任宗人府的宗正,宗正分為左右宗正,左宗正職位較高,他在病倒前就擔任著宗人府左宗正的職位,雖然病重在家,但皇帝一直沒有取消他的職位。
眼看著烏爾恭阿命將不久,按照朝廷的成例,應當先通知本衙門的堂官。於是,端華就稟明嫡福晉富察氏,然後派人前往宗人府去請負責的官員。
此時,由於皇帝率百官前往山海關外的盛京拜祭祖陵,作為宗人府最高長官的宗令定郡王載銓隨扈在外,並不在京里,宗人府暫時由右宗正綿偲和左宗人春山在京負責,所以端華便派人請他們二位到王府來議事。
綿偲和春山也都是宗室,綿偲是乾隆皇帝十二子永璂的繼子,爵位是多羅貝勒;春山是努爾哈赤之子「大貝勒」代善的後人,爵位是順承郡王。兩人都已上了年紀,綿偲更是年逾古稀,兩人步履蹣跚地由家人攙扶著乘車來到鄭親王府,一下車便先到鄭親王的寢殿去「視疾」。
既是來探望病人,自然不能少了禮品,兩人的家僕都向鄭親王府呈上了上等的人蔘,以示禮數。端華一一謝過之後,便帶著兩位父親的同僚進屋去探望烏爾恭阿。
這時烏爾恭阿剛剛喝下了太醫給開的一劑能夠醒神延壽的湯藥,這湯藥據說是太醫院的從不示人的秘方,由於太醫院常年給皇室貴族診病,這些人當中大多都擔任著重要的職位,如果身染重病後在彌留之際不能留下遺言,則會引起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太醫院專門研究了這劑藥方,可以讓病重之人在彌留時的「迴光返照」之際,能夠頭腦清醒較長一段時間,保證他有足夠的時間留下重要的遺言。
本來太醫是沒打算給鄭親王開這個藥方的,因為鄭親王不能開口說話,即便喝了這劑葯也沒辦法留下遺言來,但卻架不住王府大管家的軟磨硬泡。後來因為大管家說王爺的福晉發話了,要讓鄭親王臨走前聽相聲樂上一樂,如果沒有這副葯給鄭親王撐著,怕王爺的壽限堅持不到時候,所以太醫無奈之下,只好親自下手配藥熬煮,最終在鄭親王的近仆玉滿的幫助下,給鄭親王灌下了這碗湯藥。
喝下藥之後,鄭親王的精神似乎好了許多,上半身漸漸地能夠做些輕微活動,兩條胳膊也時不時地能大幅度的動喚幾下,就是喉嚨依舊是無法說話,只能「啊吧啊吧」地發出這樣的聲音。
綿偲和春山由端華引著來到寢殿,他們剛一進屋,鄭親王便兩眼放光,神情有些激動地「啊啊啊」叫個不停。
「王爺,我們來看您來了!」綿偲和春山見到昔日的同朝為官的好友,也十分激動,忙上前握住鄭親王的手。
端華命下人搬來兩張椅子,請綿偲和春山坐下來敘話,並把玉滿也叫了過來,讓他來為兩人翻譯鄭親王的話。
也許是那個太醫院秘方這會起效了,鄭親王的胳膊竟然能自如地抬起來,他精神矍鑠地望著綿偲,雙手向右耳邊一抱拳,然後雙手放低,慢慢向上抬起來,嘴裡「啊吧啊吧」地說了幾句。
玉滿為綿偲解釋道:「王爺說,他記得當今聖上和您老是從小一塊長起來的!」
「哦,對,對。」綿偲捻著白須笑道,「我少年之時,曾是聖上在上書房的伴讀,可不是一塊長起來的嗎?王爺好記性,這還記得哪!」
鄭親王又指了指春山,然後把右手放到最低。
「王爺是說,」玉滿對春山道,「您當時才這麼高。」
春山被逗笑了,他抖著花白的鬍子笑道:「王爺您這比劃的才一尺高,我那會就這麼小一點啊?」
鄭親王伸出手指,指了指左眼,又指了指右眼,然後伸出右手四根手指做個「四」的手勢。
綿偲沒看懂,忙問玉滿,「這左眼轉右眼是怎麼個意思?」
「王爺說,」玉滿想了想,說道,「這一轉眼,都有四十年了!」
「哦,這是一轉眼哪!」春山心裡一樂,「嗬,這鄭親王啊,真有你的。你這比劃要不是有人幫忙翻譯,誰看得懂啊!」
「王爺啊,不止四十年嘍!」綿偲擺了擺手,「我今年七十一了;皇上小我七歲,今年六十四了;王爺您呢,今年也六十八了;春山呢,今天過六十了,咱們都是少年時便在宮裡面當差,算起來咱們和皇上在一起有近六十年了!」
「啊?」鄭親手右手做個「六」的手勢,「啊~啊~啊~」
玉滿見他想說「六」卻說不出來,便忙上前道:「王爺,王爺,是六十年了,說不出您就甭說了!兩位老大人都明白的!」
「王爺,」春山也上前溫言道,「我進宮當差雖晚,算起來咱們共事也有五十年嘍!」
鄭親王拉著自己白髮蒼蒼的辮子,嘆了口氣,搖了搖頭。
玉滿釋道:「王爺說,頭髮都白了,老了!」
「是是是。」綿偲和春山也感慨萬千。
「啊吧~」鄭親王指著綿偲,把手放到最低。
「王爺說,大人您小時候……」
鄭親王一拍大腿,比劃很粗的樣子。
「這個我聽懂了!」綿偲攔住玉滿,自己譯道,「是說我小時候,腿有大殿的柱子這麼粗!」
鄭親王點了點頭,又把手放到最低。
綿偲盯著鄭親王的手:「您這還是說我小時候……」
鄭親王一指腳,然後又比劃了個非常大的樣子。
綿偲譯道:「我小時候,腳跟盾牌這麼大。」
鄭親王又把手放低。
「還是說我小時候。」綿偲笑道。
鄭親王一指肩膀,然後又比劃個很大的樣子。
綿偲譯道:「我小時候,肩膀跟軍機處門兒外的大水缸似的。」
鄭親王又把手放到最低。
「得,還是我小時候。」
鄭親王一指腦袋,然後雙手圍攏了一個銀元大的小圈。
「腦袋跟丸子似的?」綿偲大笑,「王爺真能拿我開涮,您這是大水缸上漂一肉丸子啊,哪兒是我啊!」
鄭親王又指了指春山,然後右手放低,左手指了指腦袋。
「王爺這是說我小時候呢,」春山看著鄭親王的手勢,「我小時候的腦袋,……」
「嘭!」鄭親王比劃了一個「懷中抱月」的樣子。
「嗬!」春山笑道,「我小時候腦袋跟大銅錘似的!」
鄭親王又照著前面的樣子指了指脖子。
春山道:「這是說我小時候的脖子呢!」
鄭親王右手伸出了小拇指,在面前揚了揚。
「啊?」春山笑道,「跟根筷子似的?王爺凈說笑了,筷子上插一大鐵球,那脖子不是早斷了嗎?」
在一旁站著的端華也被這仨老頭給逗笑了,他本想著父親和他們見面的場景會極為傷感,所以一直在這裡陪著,待父親過於傷心之時,好上前勸解。卻沒想到這三個老頭在這又比劃又猜的,聊得還挺熱鬧,於是便退了出來,向門外守候的三位兄弟略加交待,就起身前往正堂安排別的事務。
鄭親王這邊正聊到興頭上,他伸出右手,一指太陽穴,然後雙手在右耳邊一抱拳,接著右手作寫字狀,眼睛看著前面,腦袋搖晃了起來。
這次綿偲和春山沒看懂,玉滿解釋道:「王爺是說,還記得咱們在宮裡當差,跟皇上一起做詩的日子。」
「記得記得。」說起少年時的往事,綿偲和春山兩人都來了興緻,綿偲道,「當初皇上還是皇子的時候,咱們在上書房經常跟皇上一起對詩賽詩來著。唉呀,說起來那都是嘉慶爺在位的時候的事了!」
鄭親王又抱拳過耳,然後指了指自己鼻子。
玉滿譯道:「王爺說,當年皇上出題讓他做詩。」
鄭親王用手在空中寫了個「支」字,玉滿沒看明白,懂得詩律的綿偲明白,他說道:「王爺是說,他做了首押『支』韻的詩。」
鄭親王伸出右手,做了個「五」的手勢。
綿偲道:「做的是五言律詩。」
鄭親王一指天上,手指做飄然落下狀,然後用嘴一吹。接著又雙手連環,一連比劃了好長時間。
綿偲和春山兩人面面相覷,完全不懂得鄭親王這次要說什麼。
玉滿待鄭親王比劃完,長長地吁了一口氣,無奈地笑了兩聲,對鄭親王道:「王爺,您這是要把我當猴兒耍啊,要不是小的當初跟您一起修訂《石琴室稿》那本詩集,今兒您比劃這麼老長一段,我怎麼能夠譯給兩位老大人聽?」
綿偲和春山兩人更糊塗了,他們眨巴著眼睛,實在不明白這主僕二人的意思:「王爺這究竟比劃的什麼啊?」
玉滿道:「王爺比劃的是,他當年給萬歲爺做的那首五言詩。」
「啊?」綿偲和春山都覺得不可思議,「這詩也能比劃出來?」
「兩位老大人別急,聽我慢慢說。」玉滿道,「王爺說的那首詩,收在王爺自己的詩集里,我以前背過,所以王爺這一比劃,我便想起來了。」
「嗬,」綿偲和春山不禁贊道,「這主僕二人真是絕了!一個比劃一個猜,竟然還能猜出五言詩來。真絕!」
玉滿一邊思索,一邊念道:
「落葉風吹走,南榮曝背時。
倦來書屢墮,興到筆教隨。
招客評奇畫,從人買古碑。
冬憐寒晷速,明日是朝期。」【注①】
「好!」綿偲和春山都伸出大拇指稱讚,這稱讚不僅僅是為了這首詩,更多的是為了玉滿揣度主子心思的能力。
鄭親王見玉滿背得一字不差,也翹起大拇指,口中「啊啊」地稱讚起來。
在殿外守候的眾人不知道屋裡發生了什麼事,只聽得裡面傳來一陣讚許之聲,不禁有些奇怪,但王府的規矩極嚴,誰也不敢探頭進去張望,只是暗自奇怪三個老頭究竟在屋裡搞什麼鬼。
鄭親王這時又比劃了一個寫字狀,然後左手做了個「七」的手勢。
「啊?」玉滿大驚,「王爺,您還要比劃一首七言律詩啊?」
鄭親王說著就要比劃,綿偲忙上前按住他的手,放低了聲音說道:「王爺,王爺,詩啊先不忙比劃。有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啊,咱們還沒辦呢!」
說罷,綿偲給春山使了個眼色,春山會意,從袖筒里抽出一本冊子,遞上前去。綿偲接過冊子,翻到某一頁,然後轉過來,把那一頁湊到鄭親王面前。
鄭親王抬頭一看,不知看到了什麼,突然兩行熱淚撲簌而下。
【注①】:詩句引自清代愛新覺羅烏爾恭阿《乞假十日日課一詩興到吟成不計工拙雖數莖拈斷亦養痾之一術也.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