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再“戰”孔穎達
“這個問題其實憋在我心中很久了,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後來看了小先生的所作所為在下更是疑惑了。”
“今日趁此機會,衝遠想請小先生解惑。”
孔穎達無論是在語氣還是用詞上都相當的得體,甚至可以說是尊敬。
“衝遠公您是長輩,小子愧不敢當,有什麽問題您問就是了,小子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薑雲誌從來都是個看人下菜碟的主兒,人家對他好他也會對人家好,但若是人家惡行惡相的他也不會去貼人家的冷屁股。
二崔和李世民除外,因為現在他就算是想置之不理都不行,他還沒有那個能量。
“其實還是那個問題,衝遠不知道小先生為什麽一直堅持以強硬的姿態去解決突厥的事情。”
“本來我以為小先生是那種比較強硬的人,主張一勞永逸,但後來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
“小先生對聖賢書雖不能說是精通但肯定也不是粗淺地讀過,在有了官身和爵位之後更是知恩圖報,把以前的恩人都接了過來。”
“除此之外對待食邑上的百姓以及佃戶都很優厚,收取的租稅並不多,甚至就連租他們做工給的工錢都是相當多的。”
“從這些方麵來看,衝遠覺得小先生是個宅心仁厚的人,但為何偏偏在麵對突厥時卻那般的強硬?”
似乎是憋了很久了,現在有了機會孔穎達都沒怎麽停頓就直接全都說了出來,而且從這些話能看出來他最近也都是一直在關注著薑雲誌的。
看了看正在等待自己回答的孔穎達,再看看旁邊也是一臉傾聽之色的蓋文達。蓋文懿兄弟二人,薑雲誌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說實話,他還真沒想到孔穎達三人今天是為了這事兒來的,而且自孔穎達把問題說出來之後薑雲誌還覺得他有點兒可愛了。
當然了,並不是那種常規的可愛,他隻是覺得孔穎達這種生鑽牛角尖死不回頭的性格挺可愛的。
“衝遠公,其實問題很簡單,而且當日在朝堂之上小子也給過答案了。”
“君子六藝從周朝一直流傳至今,一直都是指禮、樂、射、禦、書、數六樣,先人總結出來的經驗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個我知道。”孔穎達點了點頭,然後又搖了搖頭。
“其實小先生應該也知道我說的並不是這個吧?”
“的確。”薑雲誌點了點頭,但立刻反問。
“既然衝遠公您這麽說,那小子就要問您一句了,您該不會認為漢人和突厥人的衝突可以和平解決吧?”
“草原苦寒,從先秦時代至今他們就一直想要入主中原,後來更是有了五胡亂華,您為什麽就是視而不見呢。”
“並不是。”麵對薑雲誌那堪稱是質問的話語,孔穎達搖了搖頭。
“我知道小先生說的是什麽,但是我與文達、文藝二人都認為其實突厥人是可以教化的,隻要我們願意接納他們。”
“他們其實無非是想要過我們的這種生活,想要耕種、織作,想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需要忍受草原的苦寒。”
“戰爭一旦開打,我們對突厥人的態度又是那般強硬的話怕是就沒有機會了,待到那時他們對我們就隻有仇恨,是那種喪夫喪子之恨。”
“哈哈哈~”薑雲誌突然笑了起來,而且還是相當的肆無忌憚。
他現在越來越覺得孔穎達可愛了。
他大概已經找到了孔穎達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但出現在孔穎達身上並不意外,至於蓋文達和蓋文懿可能是因為與孔穎達師出同宗,是在做學生的時候被影響到了。
孔穎達是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孫,且不說是否根正苗紅,但最起碼在表麵上就是這樣的,所以他努力的方向也很單一。
就是發揚儒家文化。
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所以孔穎達走入了誤區,忘記了當初的孔子並非是一個文弱書生,也忘記了所謂的教化其實並非是仁慈這一點就能夠達成的。
“衝遠公,對於您的想法小子沒有辦法說對與錯,因為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的確是正確的,而且您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最好的方向,是屬於一旦成功就能夠教化番邦並且讓大唐也讓儒家仁慈之名遠揚的辦法。”
聽著薑雲誌的分析,孔穎達的臉上溢出了喜色。
他並不是因為覺得他說服了薑雲誌而高興,而是那種找到知音的高興,這種高興無異於當初他與蓋文達和蓋文懿相識的那樣。
不過,薑雲誌後來的話卻讓他整個人都凝固了。
“衝遠公,您想過沒有,其實您的想法很好,但卻永遠都實現不了。”
“這麽說也不對,因為在有一種條件下是能夠實現的,那就是突厥入主中原,我們漢人成為突厥的附庸之時。”
“為什麽?”孔穎達的臉上滿是震驚和疑惑交雜的表情。
他的確是想要做到教化番邦,讓儒家的仁慈之名遠揚,但卻並不想讓突厥入主中原,那是底線問題,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接受的。
“正如我們大唐子民一樣,突厥的百姓也是受突厥王庭統治的,而且據小子所知突厥的製度其實更加殘酷。”
“貴族打了敗仗就會受到處罰,罰沒他名下很多的平民、牲畜以及奴隸;若是平民打了敗仗則回被罰沒家產,子女妻妾都會成為別人的禁臠不說自己也會被降為奴隸。”
“至於奴隸我就不說了,您應該也知道。”
“您覺得,在這樣的製度之下會有突厥人服從您的教化嗎?他們是願意舍棄自己的子女妻妾?還是願意舍棄自己的生命?”
聽了薑雲誌的話後孔穎達呆立當場,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旁邊的蓋文達兄弟二人亦是如此。
但是,薑雲誌的話還沒有說完。
“衝遠公,其實您的想法有些可笑,因為這無異於是讓陛下同意我們大唐百姓去學習突厥那套適者生存的製度,讓他們接受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荒唐。”
“別說是陛下了,就算是您也不會願意看到這一幕吧?”
“反過來想想,我們都是這麽想的,那麽突厥的官員貴族甚至是可汗怎麽會同意在未攻下大唐之前就讓他們的子民們學習儒家之道呢?”
“所以,您的想法是好的,突厥百姓們也可能真的願意學習儒家知道,但突厥的統治者卻不願意。”
“而百姓,是受製於統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