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國殺> 第十六章 木「戰場」(下)

第十六章 木「戰場」(下)

  凱撒大帝決議找到黃花梨木這種「傻瓜心中的黃金樹」,開家木製品加工廠,從傻瓜那裡狂搞一筆。


  幾乎與此同時,戰爭的另一方也做出了關於木頭月餅的決策,與萬里之外凱撒大帝也算是同一旋律。現代社會的印鈔,古代國家的造幣,其實都是一樣的事情。


  B59年1月上旬,馬恩羅科帝國內閣擴大會議上,閣老們和內閣增補委員們討論了開戰軍費來源問題。


  B世紀殖民地戰爭結束后不久,該國就發生了政變模式或者是兵變模式的政權更替。雙方支持者的主要交火地點就在首都,國家檔案館在戰鬥中起火,據說是內閣閣老們燒毀檔案記錄銷毀罪證。過火之後,整個國家檔案館化為一片廢墟,大量文件檔案被燒光,所有閣老和參會者都死於新國家的建國大審判。這次會議在歷史上的具體記錄早就已經無從查起。


  據該國民間傳言和當時相關歷史事實,會議做出的最終決定可能是增發貨幣充作軍費。與徵稅相比,還是增發貨幣錢來的快,也有效益,短期內民眾幾乎沒有任何感覺,但實際上每個人交的稅都多了,每個該國流通貨幣的使用者都被政府搶劫了。


  B世紀殖民地戰爭期間,馬恩羅科帝國第一位在任內閣首相名叫阿合馬。據說就是他在那次會議上提出了「這場戰爭需要多少錢,我們就就印製多少錢」的造錢政策,完全不考慮這樣的貨幣發行量會不會引起貨幣貶值,也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平衡物價。


  他力主這一舉措的目的很簡單——爭取連任,「在首相位子上干到死」。


  在600多年前,這一帝國統一了馬恩洛克大陸后,帝國嚴格推行了「休養生息」政策。為了能維持得來不易的大一統局面,帝國高層雙政並舉,一方面儘可能簡化政府以減少稅收,減輕人民負擔,安撫國內民眾;另一方面積極向海外擴展,大陸外進行征戰,意圖繼續擴大疆土,增加政府本土外收入來源。200多年前,該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減稅成為一種習慣,提倡收支平衡財政,不要有財政盈餘,「不多收百姓一絹多餘稅款」。所以,該國國庫貨幣儲備低得可憐,其實沒有大的戰爭,也沒必要搞太多的貨幣儲備。這場戰事爆發前,帝國已經和平了近100年,人民過慣了和平日子,享受慣了平淡富裕穩定的生活,而搞了200年「精確預算,無盈餘財政」的中央財政的府庫里根本沒有用於支付戰費的錢。


  阿合馬從維護自己政治聲譽角度出發,力主「絕不能給百姓加稅」,再者,加稅搞錢還有一個征繳過程,時間上也來不及。


  這場戰爭中,只要需要錢,帝國中央政府似乎就有用不完的錢。在戰爭爆發前,馬恩羅科帝國的百絹花梨神木大額幣最高發行量不會超過五萬枚(每枚理論價值200克黃金),開戰後第三年(B世紀60年),發行量達到一百二十萬枚之巨。短短兩年間,市場上流通的巨額木錢成幾何級數級翻倍增長,堪稱「造錢運動」。短期內,急需的軍費解決了,可暴增的大額貨幣必然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這場「造錢運動」開始時的動機可能是為了達到「不加稅」,「不給百姓增加負擔」,但結果卻讓每個百姓都遭受了極大的財產損失。


  阿合馬首相的「造錢運動」開始之際,凱撒大帝的假幣作坊也有了眉目。


  馬恩羅科帝國使用一種特殊的木頭作為大面額貨幣,一種非常精美的月餅賣相木製工藝品,直徑約8cm,厚約3cm,正反兩面都雕刻有龍鳳徽記,正反兩面中間分別刻著百絹和花梨神木,側邊刻有密集小字十萬錢。中間額度貨幣使用絹帛,15cm長10cm寬長方形,厚約2毫米,印染工藝加工還帶了點刺繡,上書面值一絹,後文值千錢。


  依照當時的黃金基準國際牌價為基準進行折算。


  當時的國際金價基本上在1000聯合帝國羅曼金元一公斤周圍波動。我們就以1000羅曼金元一公斤。


  馬恩羅科帝國文件記錄顯示每2000錢為一兩白銀,參照當時金銀比價一比十,也就是說兩萬錢為一兩黃金。


  一公斤為1000克,馬恩羅科帝國度量衡制1市斤為640克。1市斤有16兩,該國的1兩為聯合帝國計量標準的40克。公制單位的一公斤為該國25兩。25兩黃金的價格為五十萬錢。


  也就是,五十萬錢等於1000羅曼金元。1元羅曼金元等於500錢,也等於一克黃金。這樣算來一絹等於1000錢,等於2元羅曼金元,等於兩克黃金。


  那個木頭月餅,百絹就得是200克黃金了,可這個木頭月餅也就50克重。據說是所謂黃花梨木頭做的,重量折價一克木頭換四克黃金,可當時聯合帝國軍普通軍官一個月的工資也就能買四克黃金。


  這場戰爭中,只要需要錢,帝國中央政府似乎就有用不完的錢。在戰爭爆發前,馬恩羅科帝國的百絹花梨神木大額幣最高發行量不會超過五萬枚(每枚理論價值200克黃金),開戰後第三年(B世紀60年),發行量達到一百二十萬枚之巨。短短兩年間,市場上流通的巨額木錢成幾何級數級翻倍增長,堪稱「造錢運動」。短期內,急需的軍費解決了,可暴增的大額貨幣必然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事實上私鑄錢幣歷朝歷代皆有,屢禁不止就是由於私鑄錢幣有利可圖。近代機制幣的私鑄幣較早可查的是19世紀民間仿造墨西哥和西班牙銀元,當時各地仿鑄的被稱之為「廣板、福板、蘇板」等等。私鑄這些銀幣的目的主要是1)參與流通;2)從降低含銀量來獲取有價值的金屬銀,這也是直接的利益。民國時期則仿造袁大頭等銀幣,有的是降低含銀量甚至採用非銀的合金鑄造后鍍銀,有的是採用夾心、挖補等方式獲取銀。


  臆造幣則不然。由於鑄造臆造幣的目的不是參與流通和賺取剩餘銀兩,而是以獵奇的方式高價出售給藏家,銀價在臆造幣的成本中所佔的比重不大,所以臆造幣的含銀量不一定很低,常常是足銀而且不減重。


  其二,由於私鑄幣鑄造的目的是參與流通和賺取銀兩所以鑄造量一般較大,相對的來說是「薄利多銷」,鑄量少了賺不到錢收不回鑄造成本。


  臆造幣則不然。臆造幣的銷售對象是那些有閑錢又追求新奇的藏家,價格可以賣的很高,只要有少量推銷成功就可以收回成本甚至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特別是,如果臆造幣做多了就不新奇了,反而賣不上價格,又容易露出馬腳。


  其三,私鑄幣為了便於流通(便於流通才能便於大量仿造),往往選擇市場上流通的錢幣來仿造,不起突兀,以人們習以為常的形式出現,這樣才有利於從大量鑄造中謀取利益。


  臆造幣的鑄造不是為了參與流通,往往以不為人們熟知的面目出現。他們的製造者基於當時的環境或自己對歷史的認識,或自我創新,或畫蛇添足,比如「慈禧太後人面像銀幣」、「張勳復辟紀念幣」,「粉碎敵人五次圍攻決戰臨時軍用幣」等等。這些臆造幣往往在市場上出現的數量少,範圍小,他們的鑄造背景和流出過程等等幾乎不為人知。這樣的臆造幣蒙一個算一個,蒙不了幾個成本就回來了。


  也有少數臆造幣進入了流通渠道,這本不是臆造幣的始作俑者的本意。只是由於某種原因,收藏者放棄了他的收藏或造假者沒能成功地推銷出去只好*價賣了。如果這個臆造幣的含銀量足夠的話,外界可能把它當做代幣使用,參與流通。但這已經不是原本鑄造臆造幣的目的了。私鑄和臆造最大的不同是,私鑄是流通幣,是「錢「,真正的錢.臆造幣不是「錢「。謝謝採納!

  假幣這個行當古已有之,古文中被叫做「私鑄」。私人造幣,漢武帝時期就有人這樣了,是個很好的職業,起碼家裡不缺錢花。但隨後不久,漢武帝收回了鑄幣權,五銖錢只有朝廷造得,其他任何海內一干人等皆不可鑄造之。大概從那時起,歷史上鑄錢造幣這種事情就完全被中央政府壟斷了,地方政府沒有中央批文搞這個就是謀反,老百姓搞這個就是犯罪……


  私造貨幣也確實損害了除了造幣者外所有人的利益,理應是重罪,執法嚴苛的時代可能會被株連三族。元代就對偽造貨幣的刑罰極重,尤其是後期,凡是出現偽鈔案,凡起意者、雕板者、印鈔者、抄紙者、項科號者、蒙里安藏印造者、收買顏色物料者,「具是同情偽造,皆合處死」。那個時代使用紙鈔,鈔錢的基紙使用一種樹的樹皮製造,這樹和它的皮自然也成了國家控制管制物資。後來木頭皮紙錢造的太多,這樹竟成了瀕危物種,只能換別的材質造錢,造新版樹皮錢。


  老百姓造不得,可朝廷卻開足了馬力狂躁,以至於錢多的一車幾百斤的錢只能買到一袋百餘斤的粟米。


  那時的中央政府不限量製造這些實際成本遠低於貨幣面值的鈔錢,最終製造了這種人人億萬富翁的奇景。大元朝朝廷豪爽印鈔,無限發鈔,這是不折不扣的「私鑄」。最終木頭皮貨幣只能當手紙。那種木頭皮紙錢如廁時使用,感覺應該比當下的紙幣感覺好。今天的流通紙幣使用硬化麻綿加塑料纖維絲


  失敗者開會研討失敗原因,老頭們會議討論式科學研究的成果是「因為自家是被動防守一方才會失敗,這種作戰模式防守一方必敗,這一論斷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真理。」該國國家軍事科學院大部分專家們不這樣認為。


  「決策體制繁瑣拖沓使得海軍整體戰鬥力優勢無法發揮,決策者過分謹慎、逃避責任、畏懼失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些累積百年的官僚作風最終導致了這場戰役和整場戰爭的失敗。」——摘自馬恩羅科帝國國家軍事科學院專家團戰爭研究報告。


  ,


  王莽之幣制改革,均屬違反經濟規律,不合時宜的滑稽之舉,有些則近乎兒戲。王莽違反了貨幣由複雜而趨於簡單,由繁多而歸於統一,由實物而金屬,由低級金屬而高級金屬的發展規律,因而註定是要失敗的。而這些歷代昏庸無能的統治者,他們還總以為自己是對的,也聽不得不同意見,菲撞得頭破血流甚至喪失性命不可。


  勝利者凱撒大帝對絞殺戰予以高度評價,並特別指出在雙方的海上絞殺戰中一直佔上風是聯合帝國軍最終獲得這場B世紀洲際殖民地戰爭勝利的最主要因素。


  失敗者開會研討失敗原因,老頭們會議討論式科學研究的成果是「因為自家是被動防守一方才會失敗,這種作戰模式防守一方必敗,這一論斷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真理。」但該國軍事科學院大部分專家們不這樣認為。


  廣義的絞殺戰與反絞殺戰貫穿整個戰爭始終。兩年後,納魯殖民地戰爭中,馬恩羅科帝國對聯合帝國遠征軍發動了同樣模式的海上絞殺戰,絞殺與反絞殺的雙方互換位置。勝利者依然是聖羅曼聯合帝國一方。


  這種海上絞殺戰,嚴格地說不單單是若干場海戰的集合,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海上戰爭,由若干次戰役和戰鬥組成,雙方取得成功的戰例都不勝枚舉。這場圍繞海上交通線的殊死搏殺,持續數年之久,貫穿於整個戰爭期間,不僅對戰爭的勝負,而且對後世全世界的海軍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徹底改變了全世界對海上力量的認識。


  廣義的絞殺戰與反絞殺戰貫穿整個戰爭始終。兩年後,納魯殖民地戰爭中,馬恩羅科帝國對聯合帝國遠征軍發動了同樣模式的海上絞殺戰,絞殺與反絞殺的雙方互換位置。勝利者依然是聖羅曼聯合帝國一方。


  這種海上絞殺戰,嚴格地說不單單是若干場海戰的集合,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海上戰爭,由若干次戰役和戰鬥組成,雙方取得成功的戰例都不勝枚舉。這場圍繞海上交通線的殊死搏殺,持續數年之久,貫穿於整個戰爭期間,不僅對戰爭的勝負,而且對後世全世界的海軍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徹底改變了全世界對海上力量的認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