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赤紅染遍故時日
“這麽折騰來折騰去,就不能停一天再過來麽,古城裏待的好好兒的,還沒半天就跑到西安,一大早又要……”
海升平已經養成了說話前四周看看嶽靜在不在的習慣,看見嶽靜立馬兒就能把嘴閉上。
“算了,就當親身體會一下兩萬五千裏長征,感受一下……”
“你坐著動車體會長征?”嶽靜白了海升平一眼,“不會說話就閉嘴。”
海升平撇了撇嘴又張了張嘴,最後咽了口唾沫,把到嘴邊兒的話一起咽了下去,看著嶽靜,終究是沒敢再開口廢話。
學校想的周到,頭一天下午帶學生坐著高鐵到了西安,晚上便伴著這同北京一般是幾代古都的西安城的古韻入眠,轉天兒休息好了,吃飽喝足才坐著動車往紅色聖地延安而去。
海升平這種杠精並不少見,比如剛因為年級組長侯老師身體力行做表率而心有感動的王禎羽,昨晚就在班級群裏念叨什麽“又不是走著去,我們也不能共情“這種說出來就令人無奈的話。
【據說老師昨天把王禎羽拉過去促膝長談,三堂會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班級學生群裏不知道誰開啟了單口兒相聲,一句句的匯報起昨日在酒店走廊裏的見聞。
【老師說了,沒有當年先烈們的付出,你今天怎麽可能坐著高鐵去看這些遺址遺跡】
【王禎羽與老師舌戰八百回合,最終不敵群儒,敗下陣來】
轉眼大巴都已經到了目的地。在群裏高談闊論的這位同學,衝出門去,就是捂著胃好一陣子長籲短歎。
“幾回回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看著遊學手冊上所寫的引入詞,盛安寧念出聲來,“為什麽讀著這句話,就感覺有一種思念母親,依戀故土的旋律伴隨著響起?”
盛安寧和華倩念叨著,就打開手機開始搜索,可能是中文的語言魅力使然,這首詩的後兩句,果然將這片土地比作母親。
遙望寶塔山上寶塔,與山西雙塔寺的寶塔形製上沒有過多不同,具是八角形,倒是寶塔山的寶塔是九層,還要比雙塔寺的十三層雙塔矮上十米不止。
移步近前,便見摩崖石刻於絕壁之上;範仲淹詩刻並範公井與題;古城牆與烽火台不掩摘星樓鋒芒。
“日本工農學校?”遙望過遠方,盛安寧的視線又重新回到了手裏的遊學手冊上,“抗日的時候為什麽會有日本工農學校?”
“居然是日本共產黨人!”盛安寧看著介紹,越發的驚奇起來,“咱們平時講曆史沒有這麽細致,這段兒得細查查。”
對於盛安寧來說,遊學就是個引子,雖談不上走馬觀花,但短暫的時間裏畢竟是學不全的。
借遊學的機會,在網上查資料有了既定的方向,不至於盲頭蒼蠅亂撞,還能親身與自然和文化共鳴溝通,實屬難得。
依山而建的窯洞疊成幾層,當這種陝西的特色民居建築真正地展現在學生們麵前。
一群學生才真正了解到地理課本上那些看似浮誇的話語,甚至並不能完全展現出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
尊重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盛安寧突然理解了這些年總在講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曾經以為這種理念是一種新時代的創造,但盡閱祖國的山川大河才發現——這是一種傳承,是一種與新時代需求結合的創新。
一路往山上走,一處處痕跡都記錄了曾經的歲月。
窯洞再集合了智慧冬暖夏涼,也逃不開土裏深入骨髓的寒意。即便有同道衛國的理想,也終究是以理想畫餅充饑,精神的飽足,並不能代替身體。
“安寧,有時候我就在想,咱們現在從家裏住到酒店都會覺得換了個環境住不踏實。”華倩看著麵前的窯洞組織著語言緩緩開口。
“你說曾經長征的時候,日夜兼程,從東南到西北,抗日的時候伏擊遊擊,從平原到山林……”
“他們是怎麽堅持下來的,他們的身體真的……”學文的孩子大多感性,更別提華倩這種性子溫柔的,說著說著不由得帶了點兒哭腔。
這種事兒盛安寧也知道華倩不是做作出來的,多少大人看著手機上記錄了曆史的文章都能熱淚盈眶,更何況親眼看到了這種艱苦的環境。
盛安寧沉默了許久,開口仍舊有些詞不達意,“我覺得,因為他們想要我們現在的生活吧。”
“什麽意思?”華倩愣了愣,微微吸了吸鼻子。
“他們想要我們現在的生活,但是山河破碎,他們享受不到的,他們便希望子孫後代能夠享受到。”
“他們期待溫飽,期待山河在中華民族人民的管理之下複興。”
“也許他們愛這片山河不隻是當做母親,也當做孩子,希望它能夠茁壯成長。”
“不虧是我們出口成章的安寧啊!”看出盛安寧說著說著也沉浸到了自己方才的情緒當中,華倩開了句玩笑。
盛安寧尷尬的笑了笑,“不是這個……真的,有時候想到這些真的會有一種難以說清的情感。”
“所以我有的時候真的不敢去博物館啊,各種紅色遺址,我怕我過於憤慨,然後就像咱們上次夏令營的活動,真的就……”
“知道侵略不是他們人民的錯誤,但是真的沒辦法釋懷。”
一看安寧又開始有些較真兒了,華倩微微皺眉,開口勸慰,“安寧,其實你看看,咱們剛還看到日本工農學院是日本共產黨人授課。”
“其實隻要思想是正確的,未必要用國籍去定義一群人。”華倩說著,又舉了個例子,“就像我們政治書上的公民與人民一樣,思想與和平是沒有國界的。”
盛安寧眨眨眼,抿著嘴點了點頭,深深歎了口氣。
沒一會兒,世昕來找了盛安寧,三個人繼續往上走著,登上了寶塔山的寶塔,俯瞰著如今車水馬龍的延安。
公交車和私家車來來往往,遠處的高樓大廈新舊交疊。是了,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他們用自己的艱苦歲月,為我們這一代人換來了他們畢生追求著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