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無雙魏帝> 第四章 漢末第一經學大家

第四章 漢末第一經學大家

  鄭玄此人的名聲在如今可說是如雷貫耳,此人註釋了當代幾乎所有的儒家經典,囊括眾家之言,刪裁繁蕪,刊改漏失,擇善而從。要知道在漢朝很多典籍都是憑藉師授而無註解,除非是潁川四大家族這種經學治家的書香門第,能夠接受一套完整、系統的儒學教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畢竟不是每一個老師對於儒學的理解都是完全正確的,難免有錯漏的地方。


  甚至如潁川四大家族加起來也不過是精通幾部或者十幾部典籍罷了,遠遠談不上精通當時所有儒學典籍,但是這一點,鄭玄做到了。他幾乎把所有在當代能夠找到的儒學典籍全部歸納過了一遍,不止是最早的《論語》、《孝經》。還有孟子、荀子、以及提出君權神授的董仲舒等各種學說都一一註解過了一遍,遍注群經,就是對此人最好的形容。另一方面,此人還著書立說,自成一家之言。


  曹丕的腦袋裡就有鄭玄撰寫的《六藝論》,其中詳細講解了周朝孔子開私學傳授的六藝即儒學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內容、沿襲、傳承、以及發展,同時結合了如今的天下大勢述說了六藝在天下大亂的當下應當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過此時鐘演說的卻不是鄭玄這些成年舊事,而是提起鄭玄如今已經把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之融會貫通,再度整理其所註釋的所有經學典籍,抱著「以今釋古」的初衷,遵循「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主旨自成一家,創立鄭學。


  曹操聽罷也非常動容,所謂古文經學特指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在孔府舊宅里一塊牆壁(後世之人稱為孔壁)上用六國文字書寫的各種經典,包括《尚書》四十六卷五十八篇,《逸書》十六篇,《禮古經》五十六卷,《逸禮》三十九篇,《禮記》一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春秋左氏傳》三十篇,《古孝經》一篇,《古論語》二十一篇,這些文章大部分也在曹丕的腦袋瓜里。今文經學則是在西漢時期一些老儒生憑藉記憶背出來然後用漢朝文字整理出來的儒家典籍,成為今文經。


  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今古文經不僅經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說和觀點差異甚大。古今兩派各按自己的觀點注經立說和收徒講學,漸成水火不相容之勢,發展到相互指責、論辯,相攻如仇。後來,古文經也被立於學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兩派的鬥爭更加經常和激烈了。到了如今這個年歲,古文經和今文經并行於世,儒家學派也分做了今古兩派,涇渭分明。


  如果說天下間還有一人能夠把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融會貫通,那就是鄭玄無疑。因為他的古今經學造詣大家都認為已經登峰造極,所以由他做這個事也是順理成章。


  融合註釋古今之經學,對於天下讀書人來說卻是天大的福音,漢朝的讀書人,有「師法」和「家法」兩說,所謂「師法」就是嚴守經師之說毫不走樣,學的經法之後再其理論之上加上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成就一家之言,開館授徒,就是「家法」,西漢年間董仲舒的「君權神授」就是一種「家法」。簡單來說師法是追溯淵源的,家法是對師說的引伸與發展。


  這種情況就導致了一種經學有若干「家法」,甚至有人在大家之下學成再度加入自己的見解,又變成一種學說,所以一家之下又有若干學說,這就造成了當代儒家學派各講各的一套,謬誤百出,使後學者不知所從。繁瑣、支離、教條,成了經學的突出弊病,鄭學的出現,把古今經學重新梳理整合,去蕪存菁,也就讓後來的讀書人有了一套完整的學習體系,不用在煩惱去聽哪派哪家之言,但是這所謂「大家」之言對各類經典的理解是對是錯,因為只憑「鄭玄」兩字,就可以斷定鄭學中的註解一定是正確度最高的。


  對於鍾家這種經學治家的家族來說,家族所學已經自成體系,比起那些沒有家族依託的讀書人來說,他們學習的只是更加系統和符合邏輯,畢竟那是整個家族代代研習發展下來的學術體系,鄭玄的成果能夠讓他們在自家學說的基礎上取長補短,不但可以完善自身的經學體系,自家子弟學習其他典籍之後視野和學識會更加開闊,相比於一般的讀書人只能利用鄭學來系統學習典籍來說,經學治家的大族能夠利用鄭學做的事情更多,比如取長補短,相互印證等等。


  總的來說,鄭學的問世,不但會讓書香門第賢才輩出,寒門子弟成為棟樑的機會也將大大升高,因為這能幫助天下更系統和有效的進行學習。


  曹操問道:「不知雅常是從何處得知此事?」


  「河北袁本初,不知為何在年初突然大宴賓客,鄭康成應邀出席,因為此人素有才名,所以受到參宴俊傑的問難,但是鄭康成對答如流,才驚四座,接著他便在席間提出要自成一家之言之事。」鍾演答道。


  「原來如此」。曹操一笑,不再言語,但是曹丕卻敏銳的發覺,自己這位父親臉上閃過了一絲陰霾,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個瞬間,而且他掩飾的很好。但是對於曹丕這種前世長期和身居高位父母相處的孩子來說,這樣轉瞬即逝的不快實在太容易被捕捉到,對於他來說,這幾乎成為了一種本能。


  雖然曹丕不知道曹操臉上那絲陰霾背後的原因,但是對於鍾演口中的鄭玄曹丕還是聽過一些的,在他前世那個年代,相關領域的學者對鄭玄的評價是把漢朝經學帶入了小一統的時代,如果沒有鄭玄,後世的經學至少會分成古、今兩派,又因為「師法」和「家法」的原因,只怕後世幾百年的學術體系都會有不可預知的變化,程朱理學、心學、八股文這些東西會不會出現都要另說,雖然曹丕自己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但是他也是學術領域的一方翹楚,深深明白把一種學科體系化的重要性,對於鄭玄,他是深深的佩服。同時想到鄭玄在袁本初的宴席之上提出要歸整古今經學,成一家之言,席間俊傑竟然無一人敢出言問難,這種權威和氣魄,放在後世的學術界,只怕沒有一個人可能做到。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大氣!

  鍾演看曹操不再說話,卻自笑道:「像鄭康成這等當世大賢,應當在許都開館授徒才對,天子腳下,萬眾矚目,鄭學在許都必然能夠受到天下賢人的推崇。」


  曹操聽罷嘿然一笑:「想必袁本初不會放這等大賢離開。」


  鍾演聞言,笑得意味深長:「司空大度,把大將軍之職讓與袁本初,天子的聖旨他是接下了,何妨再來一道聖旨,冊封鄭康成,袁本初難道敢不接?」


  曹丕聽完腦中靈光一閃,突然腦中冒出了一道不屬於自己的記憶,原來在去年,也就是初平元年,公元196年,自己的老爹曹操把天子迎入許縣,同年,後世被稱為漢獻帝的天子加封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曹操隨即改許昌為許都,總攬朝廷軍政大權。為安河北袁紹袁本初之心,封其為太尉,但是袁紹拒不受封,曹操得到消息之後隨即把大將軍之位讓出,改為封袁紹為大將軍,他則自任司空,行車騎將軍事。這一次,袁紹居然受封了,顯然是不願居曹操之下。


  在漢朝,大將軍這個官位不是每一任皇帝都設有,但是一旦設立,其地位必然在三公之上,乃是最顯貴的官位,比如韓信、衛青都當過大將軍。漢獻帝封曹操為大將軍顯然是位極人臣的殊榮,這就讓出生名門的袁紹不開心了,以至於封袁紹做三公之一的太尉他也不受,曹操顯然不想現在和袁紹鬧僵,所以把大將軍讓給袁紹,自己任三公之一的司空,雖然不如大將軍煊赫,一樣是位極人臣,這讓曹丕不由得想到:剛才曹操臉上的陰霾想必就是鍾演提到袁紹不知為何年初大擺宴席的事情,在曹操心裡,必然認為袁紹是在接著過年慶祝自己陞官呢,這官位本來曹操的,哪能開心?

  「哈哈哈,雅常說得甚是!」曹操撫掌而笑,顯然覺得鍾演這個建議很好,並且確實能讓袁紹難受。


  此時,一個披盔帶甲的高大男子快步走入堂中,此人身高至少有有190公分,一雙大長腿,身材絕對是男模級別,皮膚略微有些黝黑,大約二十七八歲,在曹丕的記憶中,此人是曹操的族弟,曹氏家族另一員猛將曹仁的親弟弟,名叫曹純,此人不但在朝中掛有黃門侍郎的官職,還是曹操麾下最精銳的兵種—虎豹騎的統帥,他之所以沒有參加宴席,那是因為曹操離開之後軍隊一切事宜都由他做主,足見曹操對此人的信任。


  只見曹純大步而入,先是對著鍾演拱了拱手,但是身子和手臂都沒動,就是一般的揖禮,這是漢朝最尋常的禮儀,當然還有一種更輕描淡寫的行禮方式,那就是微微點頭,叫做頷首為禮,這是一種非常倨傲的打招呼方式,身份顯赫又傲慢的人才用。


  「軍情緊急,未經通報,便闖宴席,先生見諒。」曹純拱手之後隨即告罪,鍾演連說無妨,接著向曹操告罪一聲,避席而出,連帶下人也一併叫走,再度證明此人不但知書達理而且行事很有分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