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三連科非典型代表徐直的胡說八道
開國之初,朱元璋一方面的確求賢若渴,希望如同唐太宗李世民一樣將「天下英才盡入我手」,另一方面,窮苦人出身的朱元璋清晰的從李善長、劉伯溫二人身上了解到,一個有才能又不為朝廷所用的讀書人,對政局會造成怎樣的****。
洪武三年五月十一,朱元璋徵詢大儒宋濂等人的意見后,當著滿朝文武發出過這樣的諭令:
「朕,聞言成周之制,取才於貢士,所以賢者在職,而民有士君子之行,風淳俗美,國易為治,教化彰顯。
漢唐及宋,科舉取士,各有定製,但貴詞章之學而不求德藝之全。前元依古設科,待士優厚。
然權豪勢要之官,每納奔競之人,寅緣阿附,輒竊仕祿,所得資品或居貢士之上,致使懷才抱道之賢,恥與並進,甘隱山林而不起。
風俗破敗,以至於此。
朕今一統華夏,方與百姓共享昇平之治,所憂者官非其人,有殃吾民,願得賢人君子而任用。
以今年八月,為始,特設科舉。」
可是關於科舉開試且連三年的真正原因,背地裡,卻有據說是朱元璋的貼身小太監張某某的遠房二姑老爺的小叔子的二大爺的閨女的鄰居家的小狗的女朋友的主人的二姨夫的野情人的姘頭的小蜜,傳出小道消息,朱元璋在寢宮中和馬皇后其實是這麼說的:
「特么的,人家當皇帝老子也當皇帝,人家作威作福,老子做牛做馬,這皇帝當得沒滋沒味兒的,憑什麼老子累的半死連個泡妞的時間都沒有,他們那些灌了一肚子墨汁的人就能游山逛水吟詩作畫的?全都出來給老子幹活去!」
當然,這只是句笑談,科舉在歷朝歷代都是頭等大事,以朱元璋的遠謀自然不會如同民間戲言中的如此小家子氣,可這也恰恰說明了大明朝開國之初的人才匱乏。
總之一句話,大明國朝在最初的幾年最缺什麼?人才!缺到了如縣令、知州一類的基層官員都要十缺其四,如同宋濂這樣能做學問的大儒幾乎是碩果僅存,如李善長、劉伯溫這樣能治國、能治軍的文士更是小貓三兩隻的地步,蒙古人實在是把華夏文明禍害的太慘了。
就這樣才有了洪武二年的勸學令,才有以儒家為入仕學問,有了以官學促進教育的等等措施,但是大明實在是太缺官了,膽大包天的老朱決定拔苗助長。
於是便有了洪武三年的開科取士,便有了之後三年的科舉連試,甚至做出了舉人具免會試入京聽選這樣的決定!
拔苗助長的惡果很快就顯露出來,雖然也出現了如首科狀元吳伯宗這樣的大才子,但是更多的卻是不通事物的書獃子和廢才。
而這徐直正是廢才中的廢物點心,雖然早在科舉之初便拜在胡惟庸門下甚至得到了他的舉薦,可是這個人吟詩作對還有些斤兩,談到為官一方,恐怕就是一頭豬都要比他更適合為官!
近十年的縣令生涯已經讓他成了當初的同儕中最差的一個——除了那一半被剝皮添草的、發配充軍的、貶職為民的,他是最墊底的一個,根本就在縣令的椅子上沒動過屁股。
徐直這人吧,一開始還覺得自己相當不錯,有點兒小自戀,覺得自己滿腹才華,又攀上了胡惟庸這樣的高枝兒,沒準兒幾年就能混個侍郎噹噹,肯定不會比那個假清高的吳伯宗差多少,把他分到了鳳陽鎮當個八品縣令他還挺高興,一個五十名開外的舉人,畢業了就能主政一方,還是皇帝故里,美差啊!
剛上任的時候他也想干點事兒,可惜,這兒滿地勛貴,根本沒人把他個芝麻小官當回事,再加上鎮上剩下的基本都是孤寡和不堪用的,稍有點本事還沒死的,都在京城當大官呢。
除了最富裕的老朱家和鎮東頭老張家這兩戶外來戶,他誰都得罪不起,老朱家還有個老太婆子罩著,這老太婆子據說還指著當了皇帝回鄉祭祖的皇上鼻子笑罵過,這干不過啊!
年年考核,年年中平,按說這也小十年了,就算偶爾有幾次中下的他都該陞官了,可沒有,為什麼呢呢?因為他誰都不敢得罪。
這些年主管吏部的是徐達的舊部,鳳陽鎮又是個十分特殊的地方,吏部尚書曾經幾次就鳳陽縣令人選的問題請示過徐達:「老大啊,你看啊,鳳陽的縣令早該換屆了,徐直再幹下去可就於理不和了,咱們是不是換個人禍害?」
結果被徐達指著鼻子臭罵:「換個蛋蛋,就我老家剩下那幾個慫貨,換個人不得把他們欺負死?上哪找徐直這麼又草包又面的縣令去?讓他老死任上吧!」
就此,徐直仕途終不得進。
徐直可是個上進的人,這老也不陞官他急啊!
急也沒轍,雖然他這人談不上什麼風骨,還有些書卷裡帶出的迂腐,可是他這個迂腐不是別人的迂腐,人家那個說好聽點,叫做堅持原則,他這個純粹是讀書讀****了……
****的人當然有****辦法,抱大腿啊!
像他這樣的小官,想要抱大腿,好吧,其實他早就抱上了大腿,胡惟庸嗎,這腿可不細,為題是他徐直瘦啊,抱大腿也是需要代價的,這鳳陽鎮就是個養老的地方,連稅都不用收,他這個官更是名副其實的為百姓服務,不到貼還是因為鳳陽老少對他那點工資俸祿看不上眼。
想招吧,細節暫且不提,透劇沒好下場……
反正他把主意打到了朱元璋撥給鳳陽鎮的銀子上了,第一年還好說,他膽小,沒幾兩肉,攤到人頭上也沒少多少,加上大明其實一直在對外征戰,進行著堅定的統一步伐,有的地方還鬧了點災,老姑奶奶和老姑奶奶的老姐姐這兩位實際上的主事人也就沒當回事。
可是第二年開始,這徐直可就膽大了,貪了快四分之一。
老姑奶奶給徐達去了封信,問徐達:怎麼著,你這給我們的銀子越來越少是什麼意思?
徐大爺也納悶,這事不歸他管啊,老朱親自抓的,這還不敢問,但是能側面打聽啊,這一打聽不要緊,知道怎麼回事兒了——老朱一個銅板都沒少給!
仔細一看物流明細,路上損耗高的能嚇死寶寶!
這還不明白!鳳陽鎮到南京才哪么兩步道啊!
徐達還沒處置徐直呢,這是就到了某人耳朵里。
某人一尋思,為了這麼個廢物去著手布置不值當啊,可這些錢畢竟是自己拿了,真追究起來,自己可沒好果子吃,得了,反正鳳陽鎮還有一步棋,你徐直死了吧!
至於具體怎麼個情況,不能說了,我這已經透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