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 希特勒最後的瘋狂(上)
看到蘇軍在現有的佔領地域轉入防禦,希特勒覺得蘇軍在短時間內不會發起進攻,便決定執行一個冒險的作戰計劃,他在新指揮部「鷹巢」里,召集一幫高級軍官舉行了一個最高級的軍事會議。
看到坐在會議桌兩側的將軍們,希特勒首先給他們來了一段演講:「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像我們敵人那樣的聯盟,成分那樣複雜,而各自的目地又那麼分歧。一方面是極端的資本主義國家,另一方面是極端的馬克思主義國家……美國企圖繼承英國的衣缽,俄國人想取得巴爾幹,英國打算保住他在地中海的地盤……如今這些國家正在為了自己的利益爭吵不休……
如果我們發動幾次攻擊,這個靠人為力量支撐的共同戰線,就有隨時隨地垮台的可能……只要我們德國保持不鬆勁的話。
當前,最要緊的是打破敵人認為勝利在望的信念……戰爭要看最終是哪一方認輸,我們任何時候都要讓敵人知道,不管他們怎樣,他們絕對不能讓我們投降,絕對不能,絕不能!」
聽完了希特勒所發表的演講,室內鴉雀無聲,將軍們都等著聽他接下來要說的話。
果然,過了一會兒,希特勒繼續說:「我已經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我要反攻!」
凱特爾等希特勒說完,恭恭敬敬地問:「我的元首,不知您打算在什麼地段實施反攻呢?」
「就在這裡,阿登山脈。」希特勒用他微微顫抖的右手,在桌上的地圖上拍了幾巴掌,歇斯底里地說:「我軍應集中優勢兵力在阿登地區進行反擊,那裡是德國、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交界處,位於美軍第一集團軍和美軍第三集團軍的結合部,只有五個戰鬥力較弱的美軍步兵師防守。突破盟軍在阿登的防線后,我軍可以在列日和那慕爾之間強渡馬斯河,奪取盟軍的主要補給港口安特衛普,把盟軍一分為二,切斷美軍第一集團軍和英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的後防交通線,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們將消滅20到30個師的敵人主力,製造第二個敦刻爾克大撤退。等西線的形勢穩定后,我們再轉過頭來對付東線上的俄國軍隊。」
希特勒這個瘋狂的計劃,讓參加會議的高級軍官們都驚呆了。約德爾起身對希特勒說道:「我的元首,雖說我軍在1940年是從阿登地區,突破法軍防線的,但如今的情況與1940年已大不相同,我國的軍力已經受到嚴重的削弱,尤其是空軍力量,而此時的盟軍實力要比我軍雄厚很多,而且裝備也要好很多。」
「約德爾,」希特勒盯著約德爾說道:「我給你一個星期的時間,你負責根據我的意圖,制定出一個在阿登地區實施反擊的作戰計劃。明白嗎?」
雖說約德爾根本不看好在阿登地區實施的反擊,可既然希特勒已經命令他制定計劃,就表明這個決定是不容更改的。因此,他只能硬著頭皮回答說:「明白了,我的元首。」
一周后,約德爾的作戰方案出台了。他將自己的計劃書交給了希特勒之後,恭恭敬敬地介紹說:「我的元首,根據計劃,我軍將使用三個集團軍的兵力,加上12個機械化師和18個步兵師,在寬約130公里的戰線上實施強行突破。根據計劃,實施反突擊的部隊,將在突擊發起的第二天,渡過馬斯河,並在一周內到達安特衛普。」
對於約德爾的這個計劃草案,希特勒看后覺得非常滿意,他點著頭說:「很好,約德爾,你的這個計劃做得相當不錯。我們所實施的反擊,不光能消滅盟軍的30個師,還能在英美兩國的軍隊之間打下一個鞋子,致使其慘敗后,主動向我們求和。到時,我們就能抽調更多的兵力到東線,去對付俄國人。」
通過了約德爾的方案后,希特勒在短時間內,就拼湊了25萬的兵力,戰役交給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揮的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下轄4個黨衛軍裝甲師、5個步兵師;中路是曼陀菲爾指揮的第五裝甲集團軍、下轄3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七集團軍,下轄4個步兵師,其任務是負責保護第五裝甲集團軍的側翼。
就在德軍緊鑼密鼓部署阿登反擊戰時,熟知這段歷史的羅科索夫斯基,正對著桌上的地圖發獃。軍事委員蘇博京走過來,低頭看了一眼地圖,發現並不是羅科索夫斯基正在看的,並不是普魯士地圖,而是盟軍進攻德軍路線的地圖。他看著上面一一代表盟軍的箭頭,感慨地說:「英美的軍隊,已經到達了德國的邊境線,看來他們會比我們更早地進入柏林。」
「進入柏林?!」聽蘇博京這麼說,羅科索夫斯基不禁啞然失笑,不過他並沒有糾正對方,而是反問道:「軍事委員同志,如果你是希特勒,面對盟軍如此強大的攻勢,你會如何應對呢?」
蘇博京再次看了看地圖,搖著頭說:「司令員同志,我是政工人員,在軍事方面是個外行。不過面對英美兩個軍隊如此強大的攻勢,我可真想不出什麼應對的措施。」
「元帥同志。」參謀長博戈柳博夫也過來湊熱鬧說:「如果換成我是希特勒,要想擋住英美軍隊的進攻,只能從東線抽調兵力回去。要知道,在庫爾斯克會戰時,他就曾經這麼做過。我覺得他這次也有可能採用這種辦法。」
「參謀長同志,你的說法是不現實的。」羅科索夫斯基笑著對博戈柳博夫說:「庫爾斯克會戰時,德國人的實力還要略勝我們一籌,因此他才敢調部隊離開,去抗擊英美軍隊的登陸作戰。如今我們幾個方面軍的部隊,已經逼近了德國的邊境線,假如希特勒再從東線抽調部隊去加強西線的話,那麼他們的東線防禦就會出現巨大的漏洞。」
「說得對,羅科索夫斯基同志。」門口忽然傳來了一個熟悉的聲音,大家扭頭望去,發現來的居然是朱可夫。博戈柳博夫和蘇博京連忙抬手向朱可夫敬禮:「您好,元帥同志!」
羅科索夫斯基起身走到了朱可夫的面前,主動向他伸出手去,熱情地說:「朱可夫元帥,歡迎您到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來。」
朱可夫和羅科索夫斯基握手后,隨口問道:「羅科索夫斯基同志,你們在談什麼啊?我進門時,怎麼聽你在說德軍不可能從東線抽調軍隊去增援西線?」
「是這樣的,朱可夫元帥。」蘇博京連忙向朱可夫解釋說:「司令員同志在看盟軍進攻德國的路線圖,他問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擋住盟軍的攻勢?」
「原來是這樣啊。」朱可夫聽後點了點頭,扭頭問羅科索夫斯基說:「羅科索夫斯基同志,既然你這麼問了,想必你的心裡肯定有什麼想法,不知能否說給我聽聽?」
「我也就是瞎琢磨的。」羅科索夫斯基笑了笑,用手指著地圖對朱可夫說:「從地圖上的形勢來看,英美兩國的軍隊已經接近了德國的國境線,以希特勒的性格,他肯定不會坐以待斃,一定會搞點什麼動作出來。」
朱可夫聽后,饒有興趣的問:「科斯契卡,那你說說,德國人會搞點什麼動作。」
羅科索夫斯基淡淡地一笑,隨後說道:「我覺得德國人可能會在某個地段,對英美軍隊實施反突擊,從而來挽救他們岌岌可危的防線。」
「你覺得德國人的反擊,將在什麼地方實施呢?」朱可夫不動神色地問道。
羅科索夫斯基遲疑了片刻,最後還是果斷地指向了阿登山脈,對朱可夫說:「我覺得德軍如果要實施反擊的話,一定會把突破方向選擇在這裡。」
朱可夫盯著地圖看了一陣后,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說:「德國人1940年就是在這一地區突破法軍防線的,如果要對盟軍實施反突擊的話,這裡無疑是最佳的地點。但是……」朱可夫抬頭望著羅科索夫斯基問,「你認為德國人應該去從什麼地方,抽調反擊所需要的兵力呢?」
「肯定不會是東線。」羅科索夫斯基毫不遲疑地回答說:「我們的五個方面軍直接威脅到德國本土,希特勒是絕對不敢冒險從這一方向抽調部隊,因此他只能動用國內的預備隊。」
「羅科索夫斯基同志,你的作戰方案充其量只能停留在理論上。」朱可夫聽后不以為然的說:「德國人要想發起這樣的突擊,就必須拼湊出足夠的兵力,但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情報,他們顯然是沒有這些軍隊的,所以我認為你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元帥同志,」羅科索夫斯基等朱可夫發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態度誠懇地說:「我始終有個不好的預感,覺得英美軍隊會在阿登地區吃大虧。沒準到時英美兩國的首腦見形勢不妙,就會向我過求援,但是我們新的進攻戰役,完全有可能在準備還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展開。」
對於羅科索夫斯基的這種說法,朱可夫沉默了。他背著手,在屋裡來回地走動著,過了許久,他才停下腳步,面朝著羅科索夫斯基問道:「羅科索夫斯基同志,你真的認為德國人會在阿登地區,對英美軍隊展開反擊嗎?」
「沒錯,據我的分析,這種可能性相當大。」羅科索夫斯基可以毫不臉紅地將自己所知道的歷史,都說為是自己的判斷,至於是否準確,等時間一到,自然就能檢驗出來。「就算敵人不發起反擊,我們也應該做好相應的措施。」
「這件事,我要向斯大林同志彙報,讓他能心中有數。」朱可夫說著拿起了桌上的高頻電話,撥通后,對著話筒說:「我是朱可夫,給我接克里姆林宮總機……」
斯大林接到朱可夫的電話,聽說德軍有可能在阿登地區發起反突擊,也大吃一驚,連忙吩咐道:「把話筒交給羅科索夫斯基,我要親自和他談談。」
「您好,斯大林同志。」羅科索夫斯基接過了朱可夫手裡的電話后,對著話筒恭恭敬敬地說:「我正在和朱可夫元帥討論,德軍在阿登地區對英美軍隊實施反突擊的可能性。」
「那你覺得德軍實施反突擊的可能性,有幾成?」斯大林不動神色地問道。
「三成。」雖說羅科索夫斯基的心裡明白,德軍在阿登地區實施反突擊的可能是百分之百,但為了避免無法解釋,他估計含糊其辭的說:「我有三成的把握,認為德國人會在阿登地區對英美軍隊實施反突擊。斯大林同志,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是否提醒了一下英美兩國。」
「提醒,怎麼提醒?」斯大林沒好氣的說:「難道我給羅斯福總統、丘吉爾首相打電話,說我手下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判斷德軍可能在阿登地區,對你們的部隊實施反擊,你們應該早點採取應對措施。你覺得他們會聽得進去嗎?」
斯大林的話,讓羅科索夫斯基意識到,自己有點太想當然了。他沉默不語了。
斯大林聽到羅科索夫斯基不說話,在電話里繼續說道:「我們和英美兩國是因為有德國這個共同的敵人,才結為聯盟的,但彼此間還是有很多矛盾的。假如將這種個人的判斷,好不負責地告訴英美兩國的領導人,恐怕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和疑心。」
「斯大林同志,我錯了。」羅科索夫斯基見自己的想法行不通,只能硬著頭皮向斯大林道歉,「是我的分析太不負責任了。」
「行了,行了,羅科索夫斯基同志,這事到此為止,你也不必向我道歉了。」斯大林通情達理的說:「你與其去操心盟軍的事情,還不如多花點心思考慮該如何奪取東普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