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白菜價
「有一點你必須堅信,最後一定是中國製造業能取勝,我們現階段已經有了完整的教育體系,完整的工業體系,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只要堅持目前的政策走下去,我們的工業產品一定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你必須在會議上闡明你的信念,表明對中國製造業的信心」,李和開始給於德華上課。
「恩」,於德華見李和侃侃而談,也不知道李和從哪裡來的這麼大的信心,可是也只得拿紙筆記好,應付明天的發言。
「特區的經濟從內向經濟轉向外向型經濟只是剛起步,特區的方針就是工業為主,出口為主。產品不大批出口,哪能成為開放的基地?能出口的工業產品能有什麼?無非是一些來料加工產品,而且起步階段只能做這些這些產品。在高科技製造業、精密儀器、精密機械、高級材料工業上我們倒是想做,可是有技術嗎?有資金嗎?從低端到高端我們總要有一個過程」。
於德華道,「這些我理解,不光是特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都是這些服裝紡織、小五金的作坊,非常好起步,我也按照你的要求,給了他們一些訂單」。
「可是這些低端產品生產出來容易,怎麼樣才能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
於德華道,「我們人工便宜,價格便宜,自然有競爭力」。
「是的,價格便宜。可是我們不光要價格便宜,而是要做到價格最便宜!我們給他做成白菜價!最高的境界是做到同等質量的最便宜價格!打破國際壟斷,先把他們逼到破產再說。要把對手逼到破產,靠國內一家兩家企業是沒用的,要靠化纖、紡織、服裝業一起抱團,要上下游企業配套合作,這就是我之前讓你成立服裝紡織聯合會的目的,只要咱們抱團,咱就不怕在國際上拼價格」,李和還是按照中國製造業的老套路放炮,許多東西中國人不會做之前都是高價,一旦中國人掌握了核心技術,都是白菜價。
老子就是價格低,你咬我!
你質量高,我價格低!
你工藝好,我價格低!
你耐用,我價格低!
你科技含量高,我價格低!
你造型好,我價格低!
反正拼價格,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什麼創新發展這種話都會說,可是做起來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的,老子肚子都快填不飽了,誰有功夫跟你談工匠精神!不要想著多有逼格,關鍵有逼格的事情做不來啊!
輕工業產品要是不做成白菜價,簡直是對不起老天爺了!
「我們的對手主要是日韓企業,都是萬人的紡織大廠,咱能給他擠破產?」,這話於德華真的不信了,國外的大廠他也去參觀過,不要談技術水平,光是管理水平就比國內高上好幾截。
就是目前跟東南亞的服裝行業都沒法比。
「能,一定能,不光是服裝產業,只要是輕功產業咱都能給他擠破產,眼鏡、工藝美術品、塑料製品、五金製品、家用電器、羽絨及其製品,咱們一項項慢慢來,總會有那麼一天的」,李和不免有點嚮往,他想著哪怕能把國內輕工業的進程提前個幾年也是好的。
「那我們組建這個輕工業聯合會的目的就是打價格戰的?」。
李和笑著道,「那你以為呢?就是要抱團到國際上打價格戰,沒有比中國更勤勞和更能吃苦的工人了,如果拼勞動力都拼不過,中國製造業哪裡還能有前途」。
簡單的把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原因歸功於勞動力豐富是不正確的,印度、東南亞都有豐富勞動力,哪怕是非洲都不缺人,但是偏偏只有中國製造業崛起了。
還是功歸於中國人的吃苦耐勞。
雖然會有血汗工廠的既視感,但是拋開生產力談待遇就是耍流氓,具有「胡不食肉糜」的優越感。分工本來就是這個世界進步的體現,對於此時中國人的痛點是如何解決穿衣吃飯,而不是苦和累。
工人拚命加班才換來很少的工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國家窮唄。
一切的一切取決於生產力。
「我們很多代工廠都是按照我們的要求,採用的計件績效工資,很多工人恨不得24小時待在產線上,確實能吃苦啊」,於德華不得不感慨工人們為了每個月為了多出幾塊錢加班工資而付出的狠勁,那股子狠勁令他都感動敬佩。
「是的,這就是我的信心所在。都這麼拼,發展不起來,才叫沒天理。所以一個國家的製造業就是這樣,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從精到強,從質變到量變,都會有一個過程,不要去忽略這個過程」。
於德華抿了一口茶,忍不住樂了,「聽你這麼一說,好像咱做的事情就跟功在千秋一樣,有多了不起似得」。
「功在千秋我不敢說,起碼是為社會做貢獻。再說也是利國利己,你就不想想,你把這事做成了,你將來有登上福布斯財富排行榜上的一天?」。
於德華嘿嘿一笑,「還真有可能」。
只要把輕工業聯合會給搞成了,他手裡到時候能有多少代工廠,他能出口的產品能有多少,能賺多少錢!他自己都不敢想象了!
「還有,代工廠的技術改造繼續做,咱們繼續給他們借款」,李和從去年就要求於德華給一些技術設備不好的企業做外匯貸款,數額都是不大,只有十幾萬美金,用來從國外進口設備,而且大多是舊設備和淘汰設備,但是卻把工廠的產品質量提升了好幾個等級。
「光這項咱們在外匯匯率上就虧了600多萬人民幣」,於德華有點心疼的說道,按他的想法,給貸款就是已經足夠讓很多工廠當爺爺供著了,關鍵還給固定匯率,就是說借款的時候是什麼匯率,還款的時候也是什麼匯率,對這些廠子簡直寬厚的不像話了,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有6塊錢的差價呢,一年借出100萬美金,就是差600萬人民幣,嚴格來說,他於德華一年要少賺600萬人民幣。
「如果讓他們用浮動匯率,這些廠子沒幾個能活的下來。」,李和也是沒辦法,為了長遠的發展,這些都是必須做的。有些廠子為了技術改造,做了外匯貸款,設備提升了,是賺了回來外匯,可是這些外匯落不到廠子的口袋裡,最終要按照官方匯率兌換成人民幣的,結果最後還款的時候都是高價從市場上買外匯,這一來一回就是虧錢。
「那我就聽你的」,於德華也就抱怨一下,他還是挺享受被廠家供著的感覺,他這幾年聽過的好話,比他一輩子聽見的都要多,走到哪裡現在都是前呼後擁,走哪裡也敢吹一句人面廣,朋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