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猜透
“沒有理由我們剿了他們兩家在北唐鎮的據點,他們卻忍氣吞聲慫下來了。
更別說羅家死的是族長血親,陳家死的甚至是族內高層。”
李萬庚跟李辰海交流著自己的想法。
“陳家那封沒什麽誠意的信,不足以表達他們對我北唐鎮的態度。
隻是展現了陳家兩邊的好處都想撈、貪婪的騎牆心態。
以鎬京城主府、陳家和羅家的核心利益與行事風格,他們絕對在計劃著反擊的事。
所以,我打算在北唐鎮南部一直設防。
此舉隻是為了應對突發情況,別說分兵、開辟新戰場了,50人是絕對不足以組建防禦陣地的。
至於炮兵,目前來講,上戰場並不合適。
他們經曆的訓練有限,命中率雖有,但是反應較慢,無法應對戰場上各種複雜的情況。
還有您提到的‘機動’這個詞。
我們現在麵臨的,就是威遠將軍炮機動性比較差的問題。
目前短距離移動,隻能靠人來推、拉,長距離移動,隻能用驢牽引威遠將軍炮。
戰場上的環境太複雜了,訓練和演習進行得不夠,貿然參戰,反而會成為累贅。”
李辰海找地方坐了下來。
“你說得有道理。
戰爭講究集中優勢力量斃敵,這使得軍事力量有限時,貿然分兵就成了兵家之大忌。
沒有人願意被動分兵,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弓馬族和鎬京城真的逼你分兵,你該怎麽辦?”
“逼我分兵?”
李萬庚靈光一閃。
“您是說……
弓馬族和鎬京城,很可能會聯合?
攻我北唐鎮?”
洛江晚的表情有些震驚。
“不可能吧!
再怎麽說,弓馬族與我們是異族,雖然鎬京城與北唐鎮有矛盾,但我們都是炎黃族人。
鎬京城與弓馬族聯合?
那不就是炎黃族聯合弓馬族,伐害同胞嗎?
先不說大夏皇朝律令,嚴禁這種串通異族的叛國行為,他們但凡有一丁點良心和底線,就不該做這樣的事。”
李辰海擺了擺手,示意洛江晚不要激動。
“串通異族?
良心?
底線?
他們還管你那個?
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繼續能坐穩吸血階層的位置,沒什麽是他們做不出來的。
對於那些人來說,‘底線’,就是可以突破的線。
他們突破了底線之後,還會把不仁義、不道德的惡名,扣在北唐鎮頭上。”
聽了李辰海的話,洛江晚更氣了。
“他們應該受到懲罰!”
李辰海向她保證。
“我們不會原諒與黎民百姓作對的人。”
李萬庚不在乎洛江晚道義上的思考,術業有專攻,他的注意力更向軍事的方向集中。
見李萬庚仍在進退維穀,李辰海幹脆跟他挑明了。
“弓馬族和鎬京城都沒安好心。
你必須考慮到他們串通的情況。
弓馬族消停的這一周,除卻排演如何應對火繩槍兵陣之外,恐怕就是在拉別的勢力,一起打擊北唐鎮。”
李萬庚的表情愈發嚴肅。
“如果弓馬族和鎬京城,真的同時出兵,攻打我北唐鎮,那局勢就沒有眼下這麽樂觀了。
兵力不充足,腹背受敵,被迫開辟第二戰場,弓馬族琢磨了一周的新計劃,對我們而言,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未知的。
不過,鎬京城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可怕就是了。
鎬京城城內也不太平,他們主要的軍事力量,是對內維穩的城防軍。
一旦當野戰軍用,那就跟笑話一樣。
而且城防軍不可能大量離城,否則鎬京城大批的窮苦百姓,絕對會趁亂撈一波。
陳家和羅家那種門閥世家,壓迫一個失勢的侯爵府還行,真的麵對成規模的正規軍,他們的那些打手,並不構成威脅。
唯一讓人頭疼的,就是鎬京城主府、陳家和羅家騙無辜百姓出城作戰,許諾他們以糧食。
敵人太多,隻靠五十名火繩槍兵,是殺不完的。”
李辰海表示同意。
“那是最糟糕的情況。
但鎬京城主府和門閥世家草菅人命,全然不在乎普通百姓的死活,他們要是下決心扒掉我大唐官府,一定會做這種喪盡天良的事。
我們的敵人在鎬京城裏,隻是鎬京城主府、羅家和陳家這樣的吸血階層,而不是鎬京城的黎民百姓。
相反,鎬京城的百姓,對我們來說,都是寶貴的人口、勞動力,更是我們流著相同的血的同胞。”
李萬庚也不是很在乎同胞之死這件事。
“鎬京城很弱,如果他們明知不敵,還非要摻上一腳弓馬族與北唐鎮的戰爭,同時對我北唐鎮用兵,那就說明,對於他們這個極不信任、極不穩定的聯盟而言,在正麵戰場上擾亂我唐軍軍心的意義,遠大於真的指望鎬京城的部隊,打穿我北唐鎮南方的防線。
北唐鎮以南,將火繩槍兵增兵至百人,應該能有效抗擊鎬京城的北上。
但這樣一來,北方防線的火力將大大衰退。
弓馬族卷土重來,不可能再像上回那樣,隻有一點點騎兵,小貓三兩隻。
這一次,我們真的將遭遇舉世無敵的大規模弓馬族騎兵部隊。
火力不足真是太恐怖了。
如果不能趕在弓馬族騎兵衝上來之前,殺光他們,唐軍將損失慘重。
七天時間可不短,弓馬族肯定還準備了別的陰招。
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陰招是什麽,怎麽防,至少要等到打起來之後,才能見分曉。
我們火力不足,反應一慢,唐軍的損失在所難免。”
李辰海理解李萬庚的憂慮。
“炮兵派上去吧。
有總比沒有好。”
李萬庚也是這麽想的。
“等弓馬族騎兵靠過來之後,隻能寄希望於臨時的變陣和指揮了。
如果炮兵能百分之百地重複出訓練中的表現,那麽問題不大。
可惜了那些鎬京城被忽悠過來送死的黎民百姓。”
李萬庚雖然這麽說,但他並不在乎鎬京城百姓的死活。
他和李辰海看待問題的角度並不一樣。
李萬庚隻關心能不能打勝仗,這一仗影響如何,下一仗何時爆發。
李辰海更關心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