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在悲苦寺講法
海州地震距離如今剛剛一年半,一些東西開始被漸漸淡忘,比如傷痛。
但也有很多東西記在所有人心裡,比如那些幫助他們的人。
素問是其中一個,而且是很特殊的一個。
在海州地震之後,許多倖存者心中感謝素問當時的作為,卻又很難扔下正在重建的家園跑到魯省去,更是他們需要一個精神寄託。
因此很多人都會到距離海州不遠的悲苦寺。
加上悲苦寺僧團中也有流傳素問當時在海州超度的事情,因此悲苦寺僧人對於素問的名字可以說如雷貫耳。
悲苦寺眾人雖然苦修,雖然少有行腳掛單的僧人來到這裡,但他們對外界也不是一無所知。
寺中也有兩台電腦可以讓眾人了解到外部的一些信息。
素問這樣年紀輕輕,佛法高深,又是一寺住持,哪怕在佛門中也已經很出名,他們自然也多有去了解。
今天突然見到,自然感到驚奇。
素問走上講堂看向下方全部都是陌生的面孔,除了在角落中的那張小臉之外。
「阿彌陀佛,貧僧凈心寺素問,見過各位同修。」素問先是微笑施禮,眾人也在下方還禮。
「今天在這講法,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在昨天我還沒想到會來這裡,偏偏因為一些事情就來了。在剛才我還沒想過會在這裡講些什麼,如今人已經站在這了,只能說這是我與在座各位同修的緣分。
緣分這東西,大家都知道,來之不易。有的時候你想與一個人結緣,千方百計而不得。所以看在緣分上,一會兒我說的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大家不要藏在心裡,然後在心裡說:這凈心寺素問也不過如此……說出來告訴我,這樣我也有所得。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個寺院的住持,平日也都在寺中講法,我說什麼,他們就聽什麼,好多話不與我說,有想法也不與我說。他們不說,我拿什麼東西來佐證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對的呢?對吧?
所以我希望若是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就直接說出來,大家一起參詳。」
素問話音剛落,下方就爆發了相當熱烈的掌聲。這一個開場白,就讓場中眾人認識了素問,對素問的印象更好。
這段話素問主要就一個意思:就是希望眾人有想法直接說,這樣素問才能解釋。否則素問說完了,對方礙在面子上,心中有想法卻不說出來,素問就沒了解釋的機會。
他們若是領悟錯了素問的意思,那麼素問這次講法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畢竟雙方所學不同,素問這次講法還是有些謹慎的。
一番話說過之後,素問才繼續說道:「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不過在講之前,我準備坐下來說話,舒服些。」
素問跌坐在講台上,感覺這個姿勢挺舒服的,才繼續開口:
「我禪宗有位高僧大德叫做惠能,一次前往法性寺,看到兩位出家人對著一面幡子,面紅耳赤爭論不休,惠能大德上前一聽,才知道他們在爭論旗幡所以會飄動的原因。
一個說:『如果沒有風,幡子怎麼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在動。』另一個就說:『沒有幡子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說是幡子在動。』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惠能大師聽了,就對他們說:『二位請別吵,我願意為你們做個公正的裁判,其實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子在動,而是仁者的心在動啊!』」
素問講完故事便閉口不言,而下方的悲苦寺僧人則陷入深思。
好半天后有僧人開口道:「現象是風幡,而其本質里沒有風幡,故說風幡沒有動。如果把風幡認為真實,則是心動,成一切相是心。」
這個說法獲得了許多僧人點頭認可,素問也微微額首。
那個僧人見素問點頭,目光中微微有一抹喜意。
另一個僧人開口道:「風帆的確在動,如果我們的心不受風帆的影響,動猶如未動。」
這個僧人的說法與上一個僧人的出發點不同。上一個僧人是通過佛經對真實的描述來理解,而這個僧人則是通過保持本心這點來理解。
雖然看起來好像第一個僧人的境界更高一些,可悲苦寺僧人卻對第二個說法更為認同。
素問同樣點頭。
眾人見兩個說法他都點頭,有些摸不清他的想法到底是如何了。
「我覺得兩位師兄說的都對,一個是從本質上說,一個是從持心修行上說。」第三個僧人道,不過卻多少有些取巧,沒什麼自己的見解。
素問同樣是點頭。
場下眾人見他對三個人都點頭,不由得問道:「素問法師,請問你是如何認為的呢?」
素問見下面沒人再說話,便笑著說道:「其實三位說的都不錯。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這八萬四千個法門,門門皆通大道,並無高低上下之分,適合自己便好。」
聽素問如此說,下方眾人多少有一些失望,本還想聽聽素問的想法,沒想到他就真的講了個故事。
素問見下方眾人的表情,笑了笑繼續說道:「其實我對於這個故事也有一些看法,不如說出來大家一起參詳一下。」
聽到素問說,眾人紛紛面露驚喜神色,聚精會神等著聽素問能說出什麼來。
「並不是說因為心動風幡才會動,也不是說這是心動而不是風幡動。
風幡動,確實發生了,是一種現象,但是這種現象本來並沒有「動」的概念,只有心中起了他們在動的這種定義和概念時,人們才稱之為動,這時你會說「哦,它在動」。
事物本來並沒有動靜之分,「動靜」只是人的定義和分別,是文字相,心中住相,心有「動靜」之別,才識風幡動。
這和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的道理是一樣的。」
素問這次說完,下面眾人先是深思,場面先是寂靜了一下,隨後開始響起零零落落的掌聲。
素問朝掌聲響起的方向看過去,見到圓濟正朝自己微笑示意。
接著悲苦寺眾多僧人也從思考中清醒過來,場中的掌聲越來越熱烈,眾人看向素問目光都充滿敬意。
如果說第一個僧人說的是表裡之道,第二個僧人說的是修行之道,素問所說的就是根本之道。
眾人能夠從素問的話語中領悟出更多的東西,包括我相與分別相,對於他們日後的修行大有好處。
所以眾人才會爆發如此熱烈的掌聲,才會經過這麼一次講法就對素問生出敬意。
雖然只是一個故事和幾句話,但他們收穫到的東西卻能讓他們省去數年十數年的苦功。
素問看他們的樣子,心中也是放下心來。這次講法,他沒用自己的特殊能力,將自己的領悟傳達到其他人心裡。
畢竟這些人修行都到了相當的程度,而且都沒接觸過禪法相關。自己若是那麼做了,反倒有可能讓他們陷入迷茫當中,修行反而退步。
所以他通過這個前世之時家喻戶曉的故事和自己的理解來給他們上了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