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難擇路> 四百八十章 虛實並用,太子公主歡樂過年

四百八十章 虛實並用,太子公主歡樂過年

  隨著話音,李得一手指沙盤上一處城池。


  小劉團長順著師弟的手指看過去,頓時吃驚道:「中神城?!此城早已在多年前被突遼人拆成了一座廢都。那裡荒廢已久,並無城池依靠。」


  李得一所指的,正是位於許都省南面,前平周朝的都城,曾經六百年世間最繁華的所在,號稱中天之神城,如今已是廢墟一片的中神城。


  小劉團長相信師弟不會胡鬧,僅用片刻,他就已經大略琢磨出師弟的用意,「說說你的想法。」


  李得一張嘴說道:「第一,中神城已經廢棄多年,突遼人絕對不會想到咱們會從這裡發起進攻。這正是出其不意。」


  「第二,中神城乃是天下中樞,長清江與黃濁河相交匯之處。咱們佔下這中神城之後,東面石康城朱祿臣能順利沿著雙水江運來補給糧草。西邊李勢鑾也能順黃濁河而下,走水路運送糧草。咱們定北守備團也能在小清河把糧草裝船,一路走長清江,靠著水路把糧草運來。」


  「第三,中神城所處地勢,乃是九龍盤繞之勢。此地是方圓數百里內唯一的高地,在這裡紮營,憑藉地勢,易守難攻。到時候突遼騎兵即便想要侵擾我們的本營,也得多費不少事。」所謂九龍盤繞,就是中神城附近有九道忽然隆起的山樑,在中間卻匯聚為一片平地,號稱九山之巔,獨開平壤數十里,乃是一等一的福地。


  當年平周開國太祖在此建都稱帝,也是看中這地勢易守難攻。卻不料,再好的地形,也架不住缺乏正確教育的敗家兒孫。


  李得一說完這三條優勢之後,靜等著師哥拿定主意。


  「第四,中神城乃是狄大帥埋骨之地。到時我們去大帥墳前祭祀一番,然後誓師北伐,必將士氣高漲。」小劉團長給師弟補充了一條。


  狄大帥雖然已經死去多年,但他留下的遺澤,一直在無形當中支撐著定北守備團。英烈祠中狄大帥的神主牌位,更是守備團所有戰死兵卒的安魂之所。在守備團所有兵卒心中,狄大帥就是他們最佩服的大英雄。若是能親自到狄大帥墓前去拜祭一番,自然是無上光榮。


  小劉團長點點頭:「好,就按你所說,咱們先出兵攻打中神城。你可有具體作戰方案?說與我聽聽。」


  李得一略一思索,道:「師哥,這回咱們得「水陸兩棲登陸作戰」。」


  「何謂兩棲登陸作戰?」


  李得一尷尬道:「剛才俺腦子裡不知怎麼忽然冒出來這麼一個詞,隨口就說了出來。其實就是咱們的兵卒在樊城北面上船,順江而下,然後在中神城西面的京畿附近登陸,直取廢都中神城。路上可以讓平唐國與平明國的水軍一路護送。」


  小劉團長聽了師弟的建議,凝神仔細思索一番,搖頭道:「這樣不妥,咱們的兵卒皆是西北旱地招募,平素鮮少坐船。從樊城到中神城,走水路需五天路程,恐怕在江面上晃蕩五天下來,絕大多數兵卒都會暈船嘔吐,導致失去大量體力。萬一突遼人得到消息,事先在岸邊等待埋伏,那就危矣。」


  李得一所提的這個作戰方案,充分考慮的突遼騎兵的優勢,利用水路,行軍時暫避其鋒芒,可謂「知彼」。而小劉團長所提的問題,則充分考慮自家兵卒的實際情況,定北守備團兵卒大部分都沒坐過船,頭次坐船一連五天,必然會有極多兵卒身體不適,登陸之後,戰力肯定會受損。這正是「知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思索一番,李得一道:「師哥說得對,咱們數萬兵馬走水路沿江行進,突遼人必然會有所察覺。到時候只需派騎兵在岸上跟著咱們,就能輕鬆在咱們登陸之時用騎兵埋伏突襲。要是咱們的兵卒再出現大量暈船,到時恐怕確實不妙。」


  師兄弟倆人,又開始一起皺著眉頭苦思策略。小劉團長盯著沙盤上的許都省,再看看南面的中神城,許久,終於想出一個辦法。


  「咱們不如這樣,過年之後,你帶著咱守備團騎兵與平唐國兵卒在北面聒噪進軍,進入許都省之後,先不慌進攻,紮下營寨,吸引突遼國主意。我暗中帶著守備團步卒南下,在江北省南面的渡口直接登船,然後順著大江東進,這樣只需在江中兩天,隨後就能直接在中神城登陸,在突遼人反應過來之前,迅速修建營寨,做好防禦。」小劉團長提出一個虛實並用的行軍策略。


  很顯然,李得一北面帶著騎兵先行出發,卻是虛晃一槍。而小劉團長則帶著所有步卒南下,在最靠近中神城的地方登船,盡量縮短在水上的時間,保證登陸之後,兵卒還有充沛的體力作戰。


  李得一聽完,立即拍手叫好:「師哥說得對!如此一來,咱們的步卒只需在江面上漂兩日就能落地。那時突遼人的兵馬早已被俺的騎兵吸引去了北面,哪裡會想到防備南面。」


  「既然你也同意,待年後,你就率領騎兵與平唐國十萬兵馬東進,把聲勢鬧起來,吸引住突遼騎兵。我親自帶領咱們的步卒悄悄南下,依靠水軍船隻迅速渡過雙水江,在中神城附近登陸。」小劉團長朗聲道。


  「好!師哥,等你紮下營寨之後,俺再立即率領騎兵南下與你匯合。」


  與師哥把大事商議完之後,李得一就忙活自己那一攤子去了。


  師兄弟二人商議的很好,接下來就等著看實際效果如何。


  小劉團長當晚,就把自己打算收復中神城的作戰計劃,以那種獨特的聯絡方式,發送給遠在定北縣的師父。


  時間已經進入臘月,雖然天寒地凍,但樊城當中,年味兒還是越來越濃。江北省靠近北面的部分河流已經結冰,定北守備團不得不每天安排平唐國兵卒與平明國兵卒去鑿開河冰,防止突遼騎兵趁著河面封凍,過來襲擾。


  定北守備團把河道分成一節一節,劃分給平唐國與平明國的兵卒看守。並且規定,誰看守的河面上過來突遼騎兵,就是誰的責任,不得互相推諉。


  大概是被打疼了,擒生軍始終沒敢越雷池半步,直到年前,都不曾再露出身影。至於金狼騎兵,現在突遼皇帝可不打算再輕易動用,一旦再死上個萬八千的,可就傷到了他的皇帝根本。至於狼牙都與撞令軍,早已是被守備團殺破了膽的土狗,根本已經不堪大用。


  多日沒有戰事,又時近過年,樊城內的百姓,也都漸漸活躍起來。各種小生意人,各類店鋪,也都紛紛開張。打算在年前衝刺一下業績,好過個肥年。甚至連樊城內的幾家青樓,娼館,也都下午早早開業,趁著過年歇業之前,多掙點錢。


  在一片熱鬧當中,定北守備團也開始準備過年。各類年貨,開始紛紛從西北用雪橇車運來。


  李長樂和朱標二人長這麼大,都是頭一回遠離父母過年。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個人都在此時,不約而同想起家中父皇母后,然後在自己屋裡偷著摸了把眼淚。


  然而悲傷的淚水還沒來得及落地,他二人就被滿滿的喜悅包圍。


  他二人在家時,父親都在忙著到處征戰,即便是過年,也經常不能及時歸家。所以二人所經歷的大部分合家團圓過年,其實都有母親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守歲。


  李長樂家在稱帝之前,就是上晉世家大族,過年時也自有一套規矩。李長樂雖然自幼得父母寵愛,但也必須在這時候緊守規矩,不得胡來。不然家中族老就會痛心疾首,大呼喝罵。她的母親就只能委屈地流眼淚,卻不敢為她開口辯解。


  在年前,母親會帶著她去給最親近的幾家親戚送年禮。這時候,她就必須拿出大家閨秀的氣派來,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嚴格遵循禮法規矩。如果此時稍有閃失,就會成為人生污點,在將來談婚論嫁時,被評委(三姑六婆)扣分。


  大年夜守歲之時,父親李勢鑾經常不在家,就只有母親帶著她與哥哥們一起守歲。每當這時候,哥哥們的臉一個比一個綳的緊,甚至不敢過分言笑。長樂的母親是個標準的賢妻良母,知書達理,在這時候,總會極力安撫自己的兒女。


  然而小小的長樂卻總能敏銳地感覺到,母親心中的憂慮與不快。


  父親征戰在外,生死難料,做子女的卻在家與母親大肆慶祝,這哪裡像話。所以他們一家過年,大部分時間都得保持淡淡的憂傷。


  故此,長樂以前過年,並不算快樂,甚至還比平時更加拘束。


  朱標同樣也是如此,甚至比李長樂更難受。


  他爹比李勢鑾還要艱難。創業初期,李勢鑾好歹還有家族在上面遮風擋雨。而朱祿臣完全是白手起家,獨自一人空手打天下。


  朱祿臣那些年為了事業,真是拋家舍業。連續幾個月不著家那是正常的,更沒有逢年過節這個概念。


  朱標身為長子,小小年紀,就要扛起身為長子的責任。父親在外征戰未歸,大年夜,就由他親自帶著母親與弟弟妹妹們一起守歲。


  想想就知道,朱標怎麼可能開心過年,整個過年期間,他都不能露出笑臉,也不敢。


  到了年初一,朱標身為嫡長子,更是要親自負責祭祖,那是絕對不能露出笑臉的,一整天都必須冷冰冰板著臉。


  但這次,在定北守備團,才進臘月,李長樂與朱標兩個就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


  由於定北守備團軍紀嚴格,非常注重保護地方百姓。所以樊城雖然歷經戰火,但百姓的生活並未被打亂。


  而且定北守備團佔領樊城之後,就開始嚴打惡霸土匪,嚴懲欺男霸女的鄉間劣紳,樊城周圍的百姓生活,甚至比往年更好一些。


  更別提定北守備團還不向樊城百姓抽稅,也不徵發民壯。


  而且定北守備團在年前為了籌備年貨,拿出大量枚銀錢,公開標價向百姓購買雞鴨魚豬羊糧食等等。定北守備團貼出告示,標明價格,百姓就跟趕集一樣,趕著自家的雞鴨豬羊來到定北守備團營外,等著王壯彪帶著火頭營來統一收購。


  由此,樊城的百姓,在年前還都發了一筆小財。


  手裡有了錢的樊城百姓,自然想要裁兩尺粗布回去,做件新衣裳。或者買口鐵鍋,至於年畫與貼紙,還有其他生活必需品,更是要買一些。


  所以在進了臘月之後,樊城每次趕集都是人山人海。


  李長樂和朱標二人,雖然遠離父母,卻在樊城的年集上玩得異常歡樂。因為他倆終於可以拋開那些規矩禮法,老老實實當個孩子。


  (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