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七十六章 弱肉強食,迷霧重重終現曙光
打下江北省之後不久,朱祿臣派麾下大將徐文達帶著三萬步卒,常逢春帶著一萬騎兵,搭乘船隊,走雙水江來到江北省內。
小劉團長代表定北守備團,對這二將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徐文達與常逢春二將按照與守備團的盟約,與其率領的兵馬,將一起歸定北守備團節制。
不久之後,朱祿臣再次增兵五萬,並且加派地方官員,來佔領定北守備團分與他的城池。這五萬兵馬當中,三萬兵馬隸屬定北守備團統領,與之前到達的兵馬湊齊十萬,一併歸定北守備團節制。剩餘兩萬,則負責分開守備新到手的幾座城池。
朱祿臣雖然是個梟雄,但對上定北守備團,他還真不敢糊弄,並沒用民壯輔兵頂替,而是老老實實派出麾下精銳兵馬,用麾下的水軍一路運到江北(左)省。
糧草後勤也全部由朱祿臣的水軍負責運送。定北守備團按照規矩,讓平明國自行承擔兵卒的糧草兵餉等物資消耗。
朱祿臣麾下這支水軍極為強大,原平周朝水軍大半精銳都在江南,最終幾經輾轉,終於落在了他手裡。朱祿臣麾下水軍,大小戰船上千艘。其中尖底龍骨大船就有十餘艘,巨型樓船二十多艘,還有遠洋福船等等各式大小戰艦。
江南由於多水,加之臨近南洋,海洋貿易繁榮,在這裡造船業極為發達。西北洛都,李勢鑾遍尋不到的高級造船匠人,朱祿臣手裡卻有許多。而且這些匠人都極為聰慧,經過短短几年摸索,就已經能夠成功仿製那種尖底龍骨戰艦。
朱祿臣後續的兵馬來的如此痛快,半是被定北守備團赫赫戰力所攝,半是被那些城池所誘。
就跟李勢鑾當初一樣,朱祿臣也沒想到定北守備團會如此信守盟約,真的就這麼輕易交出那些城池,而不再附帶任何條件。
先行帶著水軍到達的胡海與鄧愈二將,在看過定北守備團攻城作戰之後,皆秘密奏報皇帝,說定北守備團戰力極為強悍,不能力敵,力勸自家皇帝遵守盟約。
在得知定北守備團就跟攆羊一樣,把數萬突遼擒生軍騎兵堵在江北省最後一片突遼國控制的狹小區域當中,隨後將其連帶剩餘的城池一起無情掃滅。
這一戰結束后,朱祿臣也不敢再繼續耽擱下去,此時他對定北守備團的強大,已經有一個十分具體的印象。把剩餘兵卒派出之後,朱祿臣已經做好被守備團隨意揉捏的準備,對定北守備團能信守盟約更是不抱任何希望。儘管他麾下大將皆來信說定北守備團很講信譽。
相信強大的定北守備團會講信譽?開什麼玩笑。
我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打天下這麼多年,什麼樣的人沒見過。被我打敗的那個陳祿友,就是靠著殺害朋友,掠其兵馬為己有起家,最後盤踞鄱湖一省,擁兵十餘萬。我與他惡戰幾年,才僥倖將其剿滅。老子要是相信人會講信譽,早就被坑的骨頭渣子都沒了,哪裡能有今天。
弱肉強食,以強凌弱,乃是天經地義。老子這麼些年從一個籍籍無名之輩一步步登上帝位,難道是靠著別人的可憐與同情?還不是親手把周圍那些梟雄一個個剿滅,最後打跑了突遼人,拼來今天的帝王基業。我能有今天,登基稱帝,端坐龍椅,是因為我比他們更強!
朱祿臣就是這樣一位梟雄。他認為,強者剝削吞吃弱者乃是天經地義,甚至無需經弱者同意。所謂仁德,就是強者適當表現一點對弱者的憐憫即可。強者稍微這樣做一點事,就會被人稱讚仁德。當初朱祿臣安排軍中分離的夫妻重新團聚,強令停止兵卒以擄掠的方式徵集「寨糧」,皆為他贏來一片讚譽。甚至當初宋連和劉基這樣的能人肯出山輔佐他,也是因為他有仁德的美譽。
現在定北守備團如此強勢,自己縱然身為一國皇帝,也不得不老實屈服,任其拿捏。身為弱者,沒有資格跟強者談條件,只能無條件服從。至於守備團是否會信守盟約,朱祿臣根本就不敢期望。
朱祿臣甚至跟西面那位皇帝李勢鑾產生了一樣的想法。這人君當的,也太過難堪,沒啥滋味。居然還有人能壓在人君頭上,甚至你都不敢隨便翻身。
但最終,朱祿臣萬萬沒想到,定北守備團真會遵照盟約,把城池如數分給他,而沒再提任何附加要求。後來從諸將的秘密奏報當中,朱祿臣也反覆確認了這一點。
那些城池,定北守備團甚至禁止平唐國一兵一卒進入。
徐農達與常逢春在來的路上,也是心懷忐忑。對於即將見面的定北守備團,他二將心裡也是五味陳雜。
兩人皆是獨當一面的大將,不說天下聞名,至少也是名噪一方。但對上定北守備團,他們二人的戰績,好似都那麼不值一提。
二將在心裡默數著定北守備團那些傳遍天下的一場場大勝,心中帶著忐忑,等待著那位傳說中的守備團劉團長紆尊召見。此刻二將心中,下意識已經把劉團長擺在與自家皇帝平起平坐的地位上。
徐農達和常逢春見到小劉團長的第一印象,不出意外,二將同時在心中驚呼:「他居然如此年輕!」
小劉團長代表定北守備團,熱情地對兩位將軍表示歡迎,並且親自把營區指給二將看。
二將對小劉團長的第二印象,就是這位劉團長居然如此平易近人!這不是那種身居上位者,高高在上然後才表現出來的禮賢下士。而是這位劉團長真正把你當成一個平等的人對待。
二將心懷忐忑,按照小劉團長親自指點出來的位置,徑自過去安營紮寨不提。
現在整個江北省已經平定,靠著水軍封鎖河道,突遼國騎兵再也難以隨意進入江北省搗亂。所有城池也都已經分給兩國,除了作為守備團本營的樊城。
樊城由於位置特殊,地處下河省,江北省,北翼省,許都省四省交界之處。所以仍舊被定北守備團作為將來進攻許都與北冀兩省的大本營,而暫時留著。
大戰過後,定北守備團開始休整,並不急著繼續發動新一輪攻勢。徐農達和常逢春二將雖然不明白劉團長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殺入許都省。但他二人都沒開口詢問,而是聽從安排,老實在樊城東面按下營寨。
他們二將雖然老實聽話,有一人卻不肯老實。就是常冒,他自從上次較量輸給李無敵之後,就一直耿耿於懷,想要找個機會贏回一陣。原本以為李無敵一走,他再也沒有扳回來的機會。
不料居然跟著他爹常逢春來到定北守備團,常冒現在就有些躍躍欲試,急切想要勝李無敵一陣。這天他終於找到李無敵,要求二人再比過一場。
李無敵當然不會拒絕,二人來到校場,又打了個渾身冒汗。這回,常冒依然沒能扳回一成。
小劉團長暫停進攻的原因,是局勢有了新的變化。
在最後剿滅江北省內的擒生軍兵馬時,小劉團長一直在分析五萬擒生軍冒險進入江北省作戰的目的。但卻始終感覺擒生軍這次行動背後迷霧重重,讓他難以定論。
江北省已經擺明了是定北守備團的囊中之物,以范國師之英明,突遼皇帝之聖明,怎麼會看不出這點?
要想奪回江北省,除非突遼皇帝忽然發了瘋,把所有騎兵開進水路縱橫的江北省與定北守備團決戰,才有可能。但這種情況顯然不會發生。
可在這種情況下,突遼皇帝卻依然派五萬擒生軍進入江北省作戰,從道理上看,這實在講不通。
突遼國這突如其來的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背後籠罩著層層迷霧,讓小劉團長感到困惑不解,難以判斷突遼國的真實意圖。
有天他與師弟李得一的一次商討,卻無意中把這迷霧掀開一角。
「師哥,最近咱們城內冒出不少鬼鬼祟祟的人,你注意到沒有?」李得一站在地形沙盤旁邊問道。
「你也注意到了?在你去江南時,我曾抓住三名探子,但這三人皆是死士,被抓住后看著逃脫無望,就咬碎嘴裡的毒囊,當場自殺而死。這些探子還都挺厲害,為了抓他們,給咱們守備團巡邏的兵卒造成不小的麻煩,傷了五個弟兄。」小劉團長說著,伸手拿出一份整理好的軍情,遞給師弟。
李得一接過來,拆開封線,拿出裡面的軍情仔細看過一遍,立即驚訝道:「師哥,這上頭說從他們身上都搜出一個藏著秘密軍情的蠟丸?」
小劉團長抬起頭,看著師弟,等著他的下文。
李得一把自己在返程途中,抓到那名盯梢的死士的情況詳細說了一遍。
「你搜出來的那個紙條上寫的什麼?」
李得一道:「是突遼文字,俺也不認得。」
小劉團長伸手拿出一個小布袋,從裡面倒出三張紙條。
李得一看到這三張紙條,立即開口說道:「師哥,你看,這是俺搜到的那張紙條。」
說著,李得一掏出自己繳獲的那張紙條,把四張紙條擺在一起。
師兄弟二人這下一眼就看出來,這寫滿突遼文字的四張紙條,材質一模一樣!
「這麼說來,跟蹤你的死士與我在樊城內搜捕的死士,乃是同一批人!」小劉團長立即做出判斷。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