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沒時間了快上車> 第五十六章 王莽恭謙未篡時(四)

第五十六章 王莽恭謙未篡時(四)

  內務府七司衙門,是乾隆五年,由和親王弘晝奏請,新設的衙門。這衙門建立的初衷,還是為了解決旗務上的問題。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


  而滿清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定都北京以後,絕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


  清制,旗餉有餉銀、甲米之分,各分為五等。


  凡餉銀,親軍、前鋒、護軍、領催、弓匠長、鐵匠長月支銀四兩,馬甲、弓匠、二等鐵匠、炮手月支銀三兩,外郎、步軍領催、銅匠、三等鐵匠、學習炮手、鄂爾布月支銀二兩,步甲、養育兵月支銀一兩五錢,四等鐵匠月支銀一兩,其由覺羅挑補之親軍、前鋒、護軍月支銀五兩(不列等),各按月支領。


  凡甲米,親軍、前鋒、護軍、領催、馬甲、弓匠歲支米二十二石二斗,銅匠、鐵匠長、二三等鐵匠歲支米二十一石二斗,炮手歲支米二十六石四斗,學習炮手歲支米十七石六斗,步軍領催、步甲、四等鐵匠歲支米十石六斗,養育兵歲支米一石六斗,各按季支領。


  旗人是沒有什麼自由的,按規定他們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騎馬射箭,保衛大清皇朝。


  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而旗兵的數目是有定額的。於是,老大老二也許補上缺,吃上糧錢,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賦閑。這樣,一家子若有幾個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來越困難。理論上來說,旗人也可以務農經商或者學門手藝,可這樣又難免受人歧視。


  ——現代有些洗地黨說什麼有清一代,清政府禁止旗人從事農、工、商各業,當兵成為旗人唯一正當的職業,其實都是扯淡。


  首先是務農。清軍入關,滿族人口大量湧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閑散人口的生活,從順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萬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畝。八旗兵丁的份地為五晌(一晌約六畝),終清沒有大的變化。


  兵丁份地大多數靠本人帶同家屬從事耕種,但是根本沒有持續幾年,就被喝酒賭錢的旗下大爺們典押出去。後來乾隆年間也曾經改革旗務,發過數次地產,結果都是到手后更快的典出去。清初倒是有規定旗民不交產,直到光緒三十一年才取消禁令,可是早在康熙年間就名存實亡。


  至於不準經商的說法,唯一的出處就是《順治實錄》順治元年七月壬寅條——諭諸王及官民人等曰:凡我黎民,無論新舊,同屬朝廷赤子。近聞有將歸順人民給與滿字背帖徑充役使,或給發資本令其貿易同於家人,或擅發告示佔據市行與民爭利虧損國稅。亂政壞法莫此為甚。除已往姑不追究外,自今傳諭以後宜亟改正,若仍怙勢不悛定置重典,決不輕宥。其新附軍民力能自贍者宜各安本業,不許投充勢要甘為奴僕。如有奸棍土豪,自知積惡,畏懼有司,因而委曲鑽營,結交權貴,希圖掩飾前非仍欲肆志害民者,定行加等重治。如果鰥寡孤獨,無計自存,許親赴順天府呈告,轉咨戶部啟聞……


  翻譯過來,就是旗人不能把資產交給那些投在他們名下的漢民,讓自己的奴才欺行霸市。「或給發資本令其貿易同於家人,或擅發告示佔據市行與民爭利虧損國稅」,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要麼像對待自家包衣一樣發給本金讓他去做買賣,要麼他自己隨便發個假的官方指令去強佔交易場所。」說到底是役使投充的問題,而不是說旗人不能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令其貿易同於家人」一句,更說明包衣是可以代替主人前去貿易的,就更不要提主人本人了。


  《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里有正黃旗滿洲人武隆阿(瓜爾佳氏)在道光元年所上的《籌議八旗生計疏》。裡面寫道:「旗人舊例,並無農工商賈之禁。然旗人之不務農工商賈者,固由於無田地資本,更由於聚族而官,非服官即當兵,食俸食餉,享於尊貴,始則鄙之不屑為,年復一年,性成習慣。」


  可見,對於旗人經商務農,朝廷本身沒有成文的禁令。但是在清代前期,由於身份和八旗制度的約束,使得旗人廣泛「不務農工商賈」,並且「鄙夷商賈」。


  總而言之,所謂旗人不能務農經商不過是洗地黨洗出來的東西,但是這個年代的旗人不去經商務農確實是常態。


  因而,八旗兵丁生計日漸拮据。八旗生計問題自康熙、雍正時業已出現,乾隆初更趨嚴重。康熙、雍正時曾先後賞賜銀兩數次,但不久即罄盡無餘,於是增加兵額,擴大食餉面。雍正二年始設教養兵,后改稱養育兵,給予錢米。後來乾隆年間則是屢次擴大養育兵的兵額,並試圖划給田地,令旗人自食其力……最終當然都是然並卵。


  然並卵歸然並卵,旗人的旗餉還得照舊發。


  自乾隆五年民亂四起,國庫里的銀子吃緊,甚至有發不出餉錢的時候——總不能停了圓明園和避暑山莊的工程吧!在軍機處某些人的暗示下,戶部開始大規模拖欠旗餉,後來尹繼善等人甚至商議少量裁撤旗營,特別是養育兵——這等動搖根本的事情自然是不可能通過的——卻也免不了削減旗餉。


  這一來,下面的旗人自然不滿,差點鬧出群體性事件。


  因為這件事,之前曾經奉命整頓禁軍八旗旗務的和親王弘晝便上了一道摺子,「為旗務請開內務府七司衙門折」打算整頓旗務,減輕國家財務負擔。


  當時乾隆見了摺子,大喜之下,連夜詔和親王入宮奏對。


  和親王表示,「開國百年,到了如今,還有比臣弟小兩三輩的宗室子弟,足有兩三千人。每天提著個鳥籠子串茶館、說閑話、養狗、栽石榴樹,不如給他們安排個正經差使,也好拘管。一來得些進項,二來也免生些是非。」


  那麼,要如何才能達成這兩個目標呢?


  弘晝給出了一整套方案。


  首先,內務府要開這麼一個七司衙門,然後設立兩個分司。


  第一個,喚作宗室銀行,另一個,叫做奉恩基金。


  這「宗室銀行」,是個股份制的機構,而且顧名思義,自然是面向宗室,有資格做股東的都得是黃帶子紅帶子。入股全憑自願,可以不入股,想要多入,也沒門。


  宗室銀行,入股只論爵位,由皇帝在八位********(此時清出八大********中的睿親王一系仍未被翻案,算上雍正時期的怡親王胤祥一脈,正好八個)擇一為銀行總裁。股本則是一千兩銀子一股。身上沒有爵位的,被視作閑散宗室的,只能入一股。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可入兩股。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三股。三等奉國將軍,四股,依次遞增。


  那麼,宗室銀行有了錢以後要做些什麼呢?毫無疑問,當然是當作銀行來用。發行紙幣收鑄幣稅自然是不用想,但是放貸款和做票號還是可以做一做的。


  發行錢票自不必說,這年頭的豪商,尤其是晉商,哪個沒有自己的票號?大額的銀子運輸起來確實麻煩。而要說俺大清最賺錢的生意,在鴉片流入以前,自然是有放高利貸的一箭之地。


  以愛新覺羅家的名義放貸,自然不愁收不回來——真出了問題,有的是官員搶著去逼著借債人賣田賣地賣兒賣女來還錢。七司衙門的人都面子大得嚇人,真出點什麼事,這個到戶部找自己的門生批錢糧,那個去兵部武庫尋自己的奴才借兵器——都姓愛新覺羅,誰也不敢招惹。


  放高利貸什麼的名聲自然不好聽,為了名聲,清廷也曾經對於這方面出台了一些規定。當然,對於民間高利貸啥的,自然是管不到。最多是皇帝屢次下旨,命令地方官規勸。至於這實際效果,可想而知。


  按說,這項業務是不可能通過的,但是和親王有他自己的理由啊。你看,民間高利貸成風,尤其是地主一般都卡著農時放貸,逼得很多人賣兒賣女。朝廷呢,沒有什麼管理的辦法,只能屢次申斥。但是咱們可以引導啊,宗室銀行鋪開攤子,派出去的人到了各地以後,按照當地的利率降一部分不就成了。


  你九出十三歸,我們可以十齣十二歸;你們四分利,我們可以三分利。這樣大家都來借我的錢,沒人借你的,逼著你降息。這樣一來,宗室銀行乾的就是引導社會風氣,利國利民大的好事,怎麼能說是放高利貸這種缺德事兒呢?

  不管說這話的趙昆自己信沒信,反正乾隆信了。所以宗室銀行里就有了這麼一項業務,放貸。至於這具體的執行嗎……呵呵,這種需要地方官配合還得深入民間的行為,真以為派出去的那些姓愛新覺羅的大爺能幹好?


  當然,為了防止捅婁子,和親王擬了個條陳,規定地方官有配合七司衙門的義務——總之這是教化的事情,出了問題你們也是有責任的。


  而除了放貸以外,宗室銀行還有票號的功能。考慮到那些交子、當十大錢之類的類似官辦產物的悲慘下場,宗室銀行的票號並不需要政府背書。發行的也不是紙幣,而是針對商人的票號。


  所謂的票號,主要是指山西商人,也就是晉商,資本中的貨幣經營資本形式。票號又叫票莊或匯兌庄,是一種專門經營匯兌業務的金融機構,興盛於清朝。


  山西那些醋罈子們開的雜貨鋪都能發行自己印的錢票,愛新覺羅家難道不行?不過擴大了一些罷了。無非是自收自兌,便利商旅。尤其是那些晉商生意來往於口內外周轉,自然用這個方便地道——蒙古王公發句話,口內口外只認這錢票,自然就能方便地道。


  這方面的業務,當然是由和親王親自管理,交給專門的人才運行,防止被宗室們壞了事。


  你說人才從哪裡來?不獨人才,連渠道都有現成的——直接把晉商找個由頭抄了家就是,浮財和親王拿走,不動產宗室分分,剩餘的人才由宗室銀行吸收,買賣也接過來,放進另外一項奉恩基金里。


  為這事情,山西先後死了兩任巡撫,七個道台,才算辦妥了。當年靠著賣給后金資源的晉商們終於被終結,男的為奴女的為婢——反正滿清的制度就是主子奴才那一套,這才叫做求仁得仁。


  總之呢,和親王這一連串組合拳下來,宗室銀行不但建立了起來,年底的分紅還不錯——出一兩銀子的本錢,乾隆五年年底就有二兩銀子的分紅。因此上,入股的宗室們還是很滿意的,反正倒霉的不是他們。和親王的風評,也從有名的荒唐王爺變成了大清朝第一賢王。


  大伙兒都說,尹繼善剋扣我們的錢糧,戶部的捏著錢袋子不放手,這麼多年除了俸祿以外,只有和親王光明正大的給我們送銀子,只論爵位,雨露均沾!這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麼大。和親王不愧是開國以來第一賢王。因而,不少人都認為,這位王爺是配得上一頂********的。


  當然,於許多低階宗室、閑散宗室來說,這股價還是高了些。有的閑散宗室已經敗家到了家徒四壁的地步,五兩、十兩銀子都未必拿得出來,更別說什麼一千兩了。可是沒關係,低階宗室、閑散宗室,還有下頭生活無著落的旗人,除了『宗室銀行』,七司衙門還專門開了一個一樣有差事有銀子的「奉恩基金」照應他們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