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鄭成功取定海
順治十六年四月十六日巳時三刻,滿清侍衛內大臣,太子太保蘇克薩哈在一千正白旗精銳韃子的護衛下出燕京城南下,一路上他們快馬加鞭,晨起夜宿,白天過城池而不入,除非需要補充幹糧和水的時候,才短暫停留,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馬背上渡過。
這一日,蘇克薩哈渡長江抵達江寧,被江寧八旗守備昂邦章京喀喀木迎進城中,席間,蘇克薩哈道:“喀喀木,你這兒可有雲南的消息?”
喀喀木道:“前天剛剛收到消息,昆明已被偽明李定國、白文選等人攻下,他們攻下昆明後,兵分三路,李定國率軍一萬南下,連克昆陽、新興、石屏、臨安。目前正渡明江向東進軍,種種跡象表明偽明李定國的下一個目標是廣南。
偽明的鞏昌王白文選率軍二萬向東出發,攻克了曲靖府,現在正圍攻廣西府。
偽明的廣國公賀九儀、者樂甸長官司土司木懿、沅江土司那嵩三人領兵二萬五槍北上攻占了尋甸、武定二府、現正向姚安府的方向進軍。”
蘇克薩哈“啪”的一下放下酒杯起身:“喀喀木取一份雲南的地圖來。”
“取一份雲南的地圖來。”喀喀木對身邊的一名親兵,道。
“喳。”親兵快速出了大堂,不大工夫捧著一份地圖進來,鋪在書案上展開,蘇克薩哈走到書案前,手指在地圖上滑動,嘴裏不停的念叨:“臨安、廣南、曲靖、廣西、尋甸、武定、姚安,嘶……”心中咯噔一下。
那豈不是說現在雲南全境隻餘下廣南、廣西、姚安三府還在我大清的掌握之中,其他府縣已經全被偽明占領,也說不定現在連廣南、廣西、姚安三府也已被偽明的三路大軍占領。想到這兒,一向沉穩的蘇克薩哈坐不住了。
他沒有想到短短的時間內,雲南的局勢糜爛至此,便對喀喀木,道:
“喀喀木你給我安排休息的地方,明天一早,我就出發前往廣東主持軍務,時間已經耽擱不起了,再耽擱下去,就不是單單雲南一地的事了,兩廣、四川、貴州等地目前還有些偽明殘餘的勢力,他們一旦勾結在一起,整個西南恐有不保。”
喀喀木苦笑一聲,道:“蘇克薩哈大人,目前不僅僅是西南一地,近日偽明的延平王鄭成功在磐石衛、沙關一帶也蠢蠢欲動。”
“哦?鄭成功又不老實了,去年八月,他的船隊不是在吳淞和定海之間,遇到狂風,聽說當時陡然間烏雲滾天,狂風驟起,大雨如注,波濤洶湧,鄭成功的舟船對麵亦不相見,互相撞擊和為大浪顛覆,翻沉損壞的很多。鄭成功的六位妃嬪,第二、第三、第五個兒子都被淹死,兵將、船艘、器械損失巨大嗎?這才半年多的時間,就已恢複元氣了?”
“報,定海失守。”就在這時,一名韃子急匆匆跑進大堂,手中舉著一封書信大聲稟報道。
“定海失守?”喀喀木一把奪過書信觀看起來,稍傾他望向蘇克薩哈,道:“大人,鄭成功率軍十萬,戰船千艘突襲定海,經過兩天激戰,定海炮城失守,我軍全軍覆沒,我軍水師船隻一百餘艘焚毀。”
蘇克薩哈接過書信,飛快地從頭至尾看了一遍,眉頭凝成一個川字,暗歎,真是多事之秋啊!雲南剛剛遭遇詭異難測的大敗,這定海又出事兒了,江南各地本來就不太平,殘明的各個殘餘勢力時不時地襲擊府縣。
現在好了,殘明的兩大勢力同時發力,一個在浙江定海十餘萬人馬登陸,咄咄逼人。一個在雲南絕地翻盤,難道是偽明的氣數未盡?
蘇克薩哈搖搖頭,把這個可怕的念頭驅逐出腦際。
現在隻有把定海的情況以八百裏加急送到京師,讓皇帝陛下早做決斷,鄭成功十萬大軍來犯,此人一定不會滿足於小小的定海,他一定有更大的圖謀。
可目前整個大清占領的地盤太大,每個地方都要用兵鎮守,造成每個地方的兵力都嚴重不足。
最強大的一支部隊,在征南將軍趙布泰和平西王吳三桂的手裏,偏偏他們又在雲南詭異的消失無蹤,整整三萬八旗精銳啊!三萬騎兵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蘇克薩哈一萬個不信。
他最擔心的是征南將軍趙布泰和平西王吳三桂的三萬鐵騎在追擊李定國的途中,被李定國誘入絕地而全軍覆沒,如果是那樣,就太可怕了。整個江南的形勢就會瞬間崩盤,在各地的軍隊會被偽明的鄭成功和李定國、白文選等人率軍一東一西各個擊破。
不行,我得盡快趕到廣東,整合兩廣、貴州、四川的留守部隊,把南明的李定國、白文選堵在雲南,不能讓他們進入四川、貴州、兩廣,不然麻煩大了。
想到這兒,蘇克薩哈再也沒有心思吃酒,立馬書寫奏折,把得到鄭成功十萬大軍攻取定海的消息八百裏加急送往京師,他便回房休息。
第二天,匆忙辭別喀喀木,快馬加鞭趕往廣東……
永曆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就在蘇克薩哈曉行夜宿趕往廣東的時候,朱慈煊在昆明迎來了從大理而來的三百二十九名軍匠和他們的家眷七百五十四人。
明史記載,永曆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午時,年僅十二歲的太子朱慈煊,未來的宣武大帝在昆明南門麗正門親自迎接從大理來的三百二十九名軍匠和他們的七百五十四名家眷,並當場宣布,廢除這些人的匠籍。
同時宣布從今日起,廢除大明境內所有的工匠,無論是軍匠、鐵匠、木匠、樂戶、九姓漁戶、丐戶、以及倡優被稱為賤民的賤籍,從此以後他們與士農工商一樣稱為良民。
三百二十九名軍匠和七百五十四名他們的家眷,在南門外當場痛哭流涕,聲震整個昆明城,消息傳到城內,各個鐵匠鋪、木匠鋪、漁民、妓寨歡聲雷動,鞭炮齊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