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朝中「大老」
風赫然曾經分析過,說恐怕黎、唐二人婚姻之事難協,雙方家長肯定不會同意。張祿初始還以為類似於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唐與西黎素有齟齬,因此不會答應聯姻,風赫然卻說:「問題比這嚴重得多。」
為什麼呢?因為兩家雖然不大對付,終究只是權勢之爭,並沒有什麼世代仇怨,同為天垣藩屬,也不可能徹底撕破臉皮,所以想用婚姻的紐帶將兩家聯合為一,這事兒確實有點兒困難,但也並非絕無可能——分則力弱,合則力強,雙方內心深處也未嘗沒有將對方引為奧援的心思。
然而目前舒州兩大諸小,勢力比較均衡,若真是唐與西黎聯姻,均勢當即就會被打破,這是東黎等諸侯所樂於見到的嗎?而且兩強聯合,勢力過於龐大,不僅僅舒州內部,也肯定會威脅到周邊諸侯,這是天下諸侯甚至朝廷所樂於見到的嗎?那麼為了引一強援,結果把所有中間派都得罪了,甚至可能招致朝廷的忌恨和打壓,兩家又豈敢邁出這一步去呢?
唐麗語的身份或許不夠高,黎彥超可是有繼任為下一代西黎侯的可能性啊,除非他願意徹底拋棄祿位,否則此事斷然難成——但他是西黎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他說想跑就能跑得了嗎?
這正是唐瑩所說的「朝廷大政、諸藩格局」,以及「制衡之道」,事關天垣朝的政局穩定、天下太平,豈是兩個小年輕可以肆意妄為的?
正因如此,所以那倆傢伙才一失蹤,張祿和風赫然第一反應就是:肯定私奔了!因為估摸著若非私奔,兩人斷難有情人終成眷屬。
然而今天政元天子卻說「若真是良緣,自當撮合,其實這事兒說難也不難啊」,隨即笑著望向唐麗語:「你可願意拋棄親生父母,拜在我膝下做義女么?」
張祿和風赫然聞言,不禁面面相覷:我靠,竟然還有這一手!
倘若唐麗語離開唐氏,出繼為天子之女,那她再跟黎彥超成婚,就不是西黎和唐氏聯姻啦,而是西黎與天子聯姻——天子不可能一輩子做天子,其實應該說是西黎和桓氏聯姻。兩家一在舒州,一在鄂州,相隔甚遠,就算關係再好,也不會引發周邊諸侯的驚懼。遠交近攻是制衡之道,同時真有危急,十萬八千裡外的盟國也未必就能派得上用場——就好比春秋時代的桀宋,橫挑強鄰,卻與遙遠的秦國結盟,秦國是強大,但齊湣王五國聯軍伐宋的時候,你瞧秦國派得來派不來援兵?
天子若是認了唐麗語為義女,再論婚姻的時候,就沒有唐侯什麼事兒啦,僅僅需要徵求西黎侯的意見。西黎強大,亦懼朝廷之忌,如今聽聞天子嫁女,又豈有不允之理?這種可得今王之愛,又不遭后王之忌的事兒,會硬著頭皮往外推才奇怪哪。
政治這東西,真是站在不同的高度所能行使不同的權威,旁人看起來很繁難的一件事,落到天子手中卻根本不需要多費什麼腦筋。
政元天子話出了口,微笑著等待唐麗語表態。但是唐麗語猶豫了半晌,又紅著臉瞟一眼唐瑩,最終還是垂著頭回答道:「此事須先稟報父母……」言下之意就是同意啦,但我若直接說不認爹娘,出繼為他人之女,這實在也太不孝了吧,起碼得回去徵求爹娘的意見啊。當然啦,天子既然有命,唐麗語的父母乃至唐侯,那都是不敢不應允的。
黎彥超當即伏拜下去:「叩謝天恩!」
天子伸手略略一抬,說無須多禮,這個難題我算是幫你們解決了。轉過頭來又望望風赫然和張祿:「你們都是麗語的好朋友,年方弱冠,已入無我境,實為人中龍鳳——可有意願出仕,為朝廷效力啊?」
風赫然一磕巴,天子笑道:「我知道你很想繼承乃師的衣缽,將來做流雲宗之主,可是令師尚在壯年,也未聞有退位之意,何不先仕朝廷,可廣見聞、增歷練,將來返回宗門,或許更有繼位的把握。」
宗門終究與世家藩府不同,沒有血緣作為紐帶,組織比較鬆散。藩府嫡系若學有所成,一般情況下是不肯隨便往外送的——以我之子弟,廣汝之勢力,焉有此理?但對於宗門來說,弟子學成後下山出侍世家乃至朝廷,本是常見之事,這並不會影響到你將來繼承宗門的願望啊。
再說了,朝廷也不可能留你一輩子,反正我還有五六年天子好當,等到換了人,你愛接著呆就接著呆,愛返回宗門就返回宗門,誰都攔不住。
風赫然最終的回答也是須先回去稟報師尊。
張祿也猶豫,但他的顧慮卻又與風赫然不同——要我出仕朝廷?我到京城幹嘛來啊?他一門心思修鍊登頂,並沒有參與政治,甚至並沒有摻和世事之意,唐侯如今當他不存在,俸祿照發,事由不派,除了有點兒無聊外,倒是正襯了張祿的心意呢。倘若唐府也有高明的劍法可以傳授,他真希望這種簡單的日子可以一直延續到自己破境飛升。
斜眼瞟瞟同伴,同伴們倒都微微點頭,報以鼓勵的微笑——這事兒對張兄你大有益處啊,幹嘛不趕緊答應下來,只怕過了這村兒就沒這店了。張祿心說倒霉就倒霉在唐府沒有劍法傳承,按照原計劃,我過幾年還得二度跳槽,要麼去流雲宗,要麼再跑別家去。反正不可能在唐府久住,乾脆移居京城倒也不失為一條明路……
朝廷里總有高明的劍法傳承吧,別的不說,光這回堂陽季的七成藏寶都落在了朝廷手中,其中總有值得自己一學的技能吧。
「在下粗通劍法,別無所長,恐怕難以為朝廷效命……」這是以退為進,醜話先說在前頭。
天子笑道:「人各有其才,量材而用,是我的責任,你不必要想得太多。」
張祿說好吧,那我回去稟報一聲唐侯,便來京城出仕。天子點點頭:「我會跟吏部打招呼的,你到時候直接前去拜會吏部鍾天官便可。」說著話站起身來:「你們也不必著急回去,可以多停留幾日,觀賞一番都內風光,呵呵~~」
送走天子之後,天色就已經不早了,唐瑩讓唐麗語給三個男人安排好住所,也挽留他們在京城多住幾天再走。張祿心說這天垣朝的禁中倒是規矩少,能讓我們幾個大男人隨便住……
其實這是因為天垣朝禮教之防並不嚴密,天子之尊貴也不能跟地球上的古代中國相提並論,所以禁中既無宦官,也不嚴禁男子出入。話說得難聽一點兒,天子之子未必還是天子——基本上都不大可能,皇帝得輪流做,否則人心不服——是不是野種,無關朝廷臉面,只是現任天子你自家的事兒罷了。
幾個好朋友湊在一起,又再研究唐麗語遭綁架一事,可惜線索太少,很難憑空猜想。黎彥超臉上並沒有表露出什麼特異的神色來,但話語中分明充滿了切齒之恨——究竟是誰把我女朋友綁了票的?我若不能揪出幕後主使,報此大仇,還有資格自稱老爺兒們么?!
同伴們商議,或者不如說發泄怨恨的時候,張祿卻一直低垂著頭,沉吟不語。風赫然就問了:「你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發現,說出來一起參詳如何?」
張祿說猜想確實有,但也僅止於猜想而已,目前尚不成熟——此事可能相關天垣朝廷,但朝廷究竟是怎樣的架構,都有哪些高官顯宦,我是徹底的一頭霧啊水。來,你們先給我介紹介紹,我好判斷自己的猜想究竟有幾成可能性,是否值得說出來大傢伙兒討論。
聽了同伴們的介紹,張祿才明白,這天垣朝的政治體制還真是奇葩……當然是跟地球上比,而天垣世界之人可沒覺得有絲毫不對,還隱隱認為此乃非常合理,非常完善,甚至相當先進的一套政體。
天垣朝廷的制度,不禁使張祿聯想起了一部老英劇,名叫《是,大臣》,這片子深刻地體現了在現代英國,政客起落如同流水,只有公務員才是鐵打的營盤。天垣朝同理,也有一個類似於公務員的朝官體系,上輔天子,燮理陰陽,下合諸藩,穩定政局。
天子十年一換,朝官的升降則基本上與此無關——不是說換一任天子,他就能帶著大票親信進京,把朝廷上下都重洗一遍牌的。一般情況下,王朝五相,以及八部天官,或者再次一等的中高級官員,新天子只能安排不到五分之一的外來名額,其餘五分之四都必須留任。
好比說朝廷就是個特殊的藩國,只是這個藩國並沒有世繼的藩主家族,而要由其餘各藩推舉產生——若無天子,朝廷照樣可以運行無誤,天子只是諸藩派駐京城的代表罷了……
那麼朝官都是什麼來源呢?理論上皆為舉薦制,由朝臣薦舉或者自薦求試,乃可得官。由此也產生了兩種特殊現象,一是朝臣之子往往亦出仕於朝,形成了幾個世代傳承的公務員家族;二是各藩的嫡系都不得入朝為官,怕你在執政時對某些藩國太具傾向性——所以政元天子才招攬張祿和風赫然為官,唯獨不問黎彥超。
在如今的朝中,據說只有首相支離異和戶、選兩部的主官是跟隨政元天子入京的,前者本為天子好友,為羅天宗太上長老,后兩位則是桓氏的世代供奉。
大致情況介紹完了之後,張祿微微點頭,這才說出了自己的猜想:「我懷疑那位『大老』,乃是朝廷重臣,說不定就在五相、八天官之內!」
為什麼作此判斷呢?張祿說了,那名大老綁架唐麗語是為了打聽堂陽季藏寶之事,事後又把唐麗語給放了,估計不僅僅不願得罪唐瑩而已,同時也不想得罪了天子。那麼換了我是他,在唐郡綁架的唐麗語,就該在唐郡囚禁、審訊,然後再放回唐郡——若是審問順利的話,原本花費不了太長時間,當天逮,當天放,根本就不會釀出什麼失蹤的風波來。
說不定唐麗語還會以為是自己過於勞累,或者有什麼隱疾,這才突然間昏倒,隔了幾個時辰后醒來,壓根兒就不會想到是遭人綁架了。
為什麼那位「大老」要千里迢迢把唐麗語綁架到京城來呢?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他必須呆在京城,根本就脫不了身!
張祿曾經在唐麗語的記憶中,看到執鈴人向唐麗語探問相關自己的情報,而有一位很可能就是「大老」的人物就躲在窗外旁聽。因為事關重大,催眠狀態下的審訊又不可能太過明確、詳細,故此他必然要親耳聽聞,親下判斷,所以他無法離開京城到唐郡去,那就只好把唐麗語綁入京城來囚禁啦。
而至於此人真實用意何在——我們從前都猜是覬覦堂陽季的藏寶,但是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性,是他僅僅不希望這藏寶都落在唐侯手上?風赫然曾經分析過,若然唐侯獨得后三處藏寶,很可能勢力瞬間膨脹,就會打破舒州內部的均勢,勢強而後野心熾烈,說不定還會威脅到朝廷的權威和天下的安泰。那麼「大老」作為朝廷重臣,是有責任將此種禍患消弭在萌芽狀態的。
所以等到唐瑩率領船隊出海,順利取回了堂陽季的藏寶,「大老」也就自然偃旗息鼓,還直接把唐麗語給放了。計算時日,差不多寬放唐麗語就在唐瑩返京后數日內,既可能是「大老」不敢跟朝廷硬碰,更有可能是他的目的已經達成了,就沒必要再繼續實施計劃。
聽了張祿的分析后,同伴們盡皆頷首,表示贊同。但是黎彥超說了:「若為朝廷利益計,本來不能說這位『大老』做得不對,但他既綁架了麗語,又與『六龍』甚至海盜相勾結,我恐怕他所謀不在小,此人不除,同樣不是朝廷之福,天下之福!」
但他究竟是誰呢?他若是真的就此偃旗息鼓,咱們可怎麼把他揪出來啊?
張祿說或許他還會有所舉動,從而露出馬腳來的——隨即微微苦笑:「因為他很可能已經盯上我了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