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建設盛唐> 第三八七節 無復吐谷渾

第三八七節 無復吐谷渾

  大唐軍官威武,士兵強橫固然令人畏懼,讓觀禮的突厥貴酋阿史那溫克最注意的是唐軍領頭者年輕得過份!


  這樣的年齡,官拜大將軍,率唐軍破四十五萬吐蕃,讓人很難相信。


  或許是什麼的貴人,功勞送給他,讓他上位,聽說他上位后,可以娶公主,大唐最尊貴的皇女!

  別人不信,阿史那溫克卻信了。


  那個年輕人的淡定、從容同樣過份,甚至是漠視,只有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人,殺得人多,才有這樣的修為!

  阿史那溫克心頭大震!

  阿史那,是突厥尊姓,他是單于大都護府(近內蒙古呼和浩特)東部突厥大人阿史德溫傅的弟弟,曾應唐軍徵召,東征高麗,西征中亞,討叛奚,伐契丹,得封唐官,為雲州子,享三百戶厚祿。


  雖然大唐侍其甚厚,可是他嚮往族人之心從未褪色,在大唐為身在曹營心在漢,格外注意唐軍將領,這是突厥人最兇惡的敵人。


  這麼年輕的大將軍,是各族的大敵,他能打許多年,只怕各族的人頭給他斬得如山高!

  阿史那溫克目光盯著那個年輕人,緊張地思忖對付他的方法。


  肉體上消滅他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做得軍中大將的人,出入侍衛簇擁,他人根本不得近身。


  至於離間計,這年輕人既然有可能成為駙馬,想來得到皇帝信任,難以動搖朝廷對他的信任。


  阿史那溫克收買有大唐的一些官員,可是他們地位不高,難說馮小寶的壞話。


  那麼,只有在他攻打吐蕃,深陷青藏高原時起事,讓他無法兼顧北方,否則,他若領兵北上,那就是東部突厥的大難臨頭!

  正想著,只聽得馮小寶帶頭高呼道:「天皇萬歲,大唐萬勝!」


  又一個細節給阿史那溫克注意到,洮河道軍官團即時接上馮小寶的高呼,高聲響應道:「天皇萬歲,大唐萬勝!」


  只有對馮小寶心悅誠服者才會這麼快、這麼齊心!


  證明了阿史那溫克所想不假,這小子有軍心!


  ……


  軍隊過後,吐蕃俘虜上場。


  沒有絕大部分人們所想象的悲慘場面,那些吐蕃人,沒有手銬腳鐐,更沒有綁成一條線押上來,他們是自個兒走上場,衣著光鮮,紅光滿面,簡直不象是俘虜……人們還以為是哪一個胡族到大唐集體旅遊來者。


  三百吐蕃人由論贊婆率領,到達承天門樓前,一聲令下:「跪拜大唐天可汗!天可敦!」(可敦是可汗的妻子)


  所有的吐蕃人溫訓地跪下,重重叩頭,用新學來的漢語高呼天可汗萬歲!


  他們投降了!


  帶頭投降的是論欽贊,他改名為論贊婆,與過往一刀二斷,投靠了大唐。


  他是遵循乃父祿東贊的教導,一旦論家兵敗,即時投奔大唐!


  論家的血脈存留勝過了家族的榮辱!

  因為他不知道還在吐蕃的論欽陵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如果吐蕃論家敗了,而留在大唐的贊婆又不識相給砍了,那論家就徹底沒了。


  有他帶頭,事情就好辦,這批被俘的吐蕃人幾乎投降了大唐。


  見到吐蕃人的臣服,大唐子民們爆發了響徹雲霄的「天皇萬歲,大唐萬勝!」


  其他各族人民則心情各不相同,唐粉為大唐而歡呼,而心懷不軌者則嚴重BS吐蕃人的不爭氣。


  剛才那位聲大的禮部官員王本立又站出來,代帝宣諭,封了論贊婆為豐縣男,食祿百戶,即時和馮小寶的爵位一樣。


  其餘吐蕃人也各有封賞,他們又在論贊婆的率領下謝恩,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


  中午的吐蕃獻俘儀式結束,天皇天后趁熱打鐵,召集重臣到大明宮商議吐谷渾復國之事。


  隨著唐軍戰勝吐蕃,進駐大非川,周邊的吐蕃人望風而遁,大步後撤,青海湖已成為了大唐的內湖,吐谷渾舊地儼然回復。


  被遷移銀州的吐谷渾王廷精神大振,派出王弟達古特為首的一批使節,四下活動,求見天皇天后陳情,找朝廷當政者和有影響力的大臣們送禮,施加影響,力求復國!


  馮小寶閉關期間,也曾得到了一份重禮,為白壁三對,用的是上等的和闐玉製成,價值超乎人們想象,再有明珠一斗,黃金百兩,白銀千兩,吐蕃人下了大本錢了。


  其餘大臣們各有好處,但話說回來,大唐的大臣可不是輕易給錢收買的,他們是天朝大臣!哪怕是給吐谷渾說話,自有他們的考量。


  中書舍人郭正一、劉禕之、給事中劉齊賢、皇甫文亮等主張給吐谷渾復國,他們認為吐蕃強橫,道路險阻,雪峰林產,雖然馮小寶說出了高原反應,也針對性地進行了山地步兵訓練,但成效如何,實在難說。


  不如給吐谷渾復國,驅使吐谷渾與吐蕃相爭,之前吐谷渾打不過吐蕃,現在吐蕃實力大損,正好讓他們打個痛快。


  如此朝廷頂多出點小錢,不損大唐子民人命,不流大唐子民的血,多好!

  更有甚者,劉禕之時為中書舍人,對曰:「臣觀自古明王聖主,皆患夷狄。吐蕃時擾邊隅,有同禽獸,得其土地,不可攸居,受之無益!」


  這位老兄的主張居然得到了相當一部分朝臣的支持,均認為「中國」土地尚有大量沒有開墾,蠻夷之地哪有這麼多人口去開發,要來有個鳥用。


  他們的意見得到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李義琰的有力支持。


  而原兵部尚書郭待舉則堅決反對給吐谷渾復國,因為他參與籌邊,給予洮河道軍隊支持,辛苦有加,視打下土地為難得的戰利品,豈有把戰利品送給他人之理。


  再到戶部,發現軍費耗用巨大,豈能白費銅錢,做虧本生意,不幹!不幹!

  他的主張得到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薛元超的極力贊同。


  兩邊意見針鋒相對,大家唇槍舌劍,演繹出一起「兩相國論河套」的精彩對峙。


  問到尚書左僕射劉仁軌對此的意見,老軍頭閉著眼睛說道:「朝中袞袞諸公說得都是很好,可惜近乎睜著眼睛說瞎話。」


  得,他連兩邊都給罵了,而且他閉眼說話意思說大伙兒都不如他,郭正一冷笑道:「願聞高見!」


  劉仁軌淡然道:「你們有沒有問過打下大非川將士們?」


  其實他的道理和所有人不贊成給吐谷渾復國的道理都是一個樣,可是給馮小寶來講,那就不同。


  「這片土地留下了我大唐二十萬將士的生命(二次大非川戰鬥),現在正在修建紀念碑,十萬英魂在上面,如果誰想讓我大唐將士的紀念碑在國外的,請遷他家祖墳去國外!」


  馮小寶說得有點戲謔,卻讓廟堂所有人等都默然。


  吐谷渾復國此議遂罷!(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