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建設盛唐> 第二八六節 帝國軍事會議(二)

第二八六節 帝國軍事會議(二)

  王德真講述的是對吐蕃軍略:「……吐蕃民眾全民皆兵,大非川一戰,以四十萬打我十萬,乃集中優勢兵力之策也!然則戰後,吐蕃並無大舉措,可見其實我軍亦重創了吐蕃!」


  「是以我軍伐吐蕃,當效戰國秦朝滅楚之例,王剪集六十萬大軍,攻破楚國,兵少不可成功,當興大兵,一戰而勝!」


  此其一,馮小寶上奏過,他當初過大非川,與吐蕃人接戰,覺察到吐蕃人虛實,認定吐蕃人在大非川一戰也損失不小,若當時唐軍有二十萬,只怕戰局結果是另一回事。


  「其高原苦寒,若不適應,必致生病,與三國赤壁之戰,曹操帥軍南下,軍多得時疫,乃不適應同一回事!」


  「是以軍隊適應高原,進駐高原,能生活、能作戰,可早派軍隊適應,多徵用周邊族類,他們先天上佔有地利,可以與吐蕃人平分秋色……」


  「若人馬不適應高原氣候,不如不戰!」


  此其二也,馮小寶同樣上奏過。


  「吐蕃山川險固,當以騎兵與山地兵並重之策,騎兵擊破吐蕃人機動部隊,山地步兵負責攻破吐蕃關隘,亦應使用專業工程兵,於崇山峻岭中開闢道路。


  騎兵、山地步兵和工程兵三方兵力協助,以此實行,乃是我方取勝之道也,當可致勝!」王德真貌似是胸有成竹地道。


  老兄啊,這些都是我說的,你欠我專利費沒給啊?

  馮小寶邊聽邊翻白眼!

  他這些寶貴經驗,都是他站在後世智慧的結晶,上奏朝廷,轉給兵部,王德真照搬可也,很有道理,聽得其他人等頻頻點頭。


  ……


  王德真分析過敵情我勢之後,開始講述我大唐戰備情況。


  武將方面,一個個介紹過去:

  高句麗、新羅方向的宿將大部分撤離,劉仁軌,第一個閃亮登場!

  劉仁軌,出身汴州尉氏,曾在白江口之戰中大敗日本、百濟聯軍,為尚書左僕射兼太子賓客。


  他能文能武,武將行文事,文臣行武事,

  咸享五年(674年),任雞林道大總管,東征新羅國,因功進封爵號為樂城縣公,現已經返回朝廷,以待對吐蕃之戰。


  而新羅方面的另一個主力大將李謹行已然西調,加入了對吐蕃作戰將令的序列中,調任為積石道經略大使。


  先後介紹此兩人,頓時人們鼓起掌來,劉仁軌和李謹行在新羅打得不差,是帥才,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再有左監門衛中郎將令狐智通發興、鳳等州兵以備戰事;

  洛陽牧周王顯為洮河道行軍元帥;


  工部尚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這傢伙不錯,檢校左衛大將軍,能文能武,敢於作戰。


  十二總管中除他之外,還有名將裴行儉,早年得蘇定方教授用奇兵,曾為安西大都護,不過他主要在西域一帶活動,不入涼州戰事。


  并州大都督王輪為涼州道行軍元帥;

  左衛大將軍契苾何力,這是軍中大佬,太宗時期已經東征西討,立功無數。


  涼州道諸軍中,曾參與征討高句麗的鴻臚卿蕭嗣業也在軍中。


  軍中將星薈萃,當介紹到小將馮小寶時,大家都看著他,掌聲居然最為熱烈!

  別看他小,殺人不少!

  特別能殺人,等他從小殺到老,只怕殺的人數冠於諸將。


  對這等「人才」,個個誰不打心眼裡敬佩,關鍵是他得到了帝后的大力支持!


  以他的升遷飛速,誰都不會看他順眼,都想踩他幾下,但是,這小子通天的!

  以中央軍將領身份,久在地方,無人節制,若不是朝廷充分信任,豈能如此!


  再以文臣領屯邊事務,開發土地四十五萬畝,支持了朝廷大軍征伐吐蕃事務,換言之,大伙兒都在吃他的糧食!


  大伙兒也不傻,方才兵部尚書王德真所講的軍略,很多都聽馮小寶談過的,小小年紀,有此見識,能對吐蕃戰事有的放矢,一針見血,實在難得!

  將來,很可能出任宰相也不出奇。


  各位高級文官和將領,消息靈通,最新的消息是他拖了天皇與天后最寵愛女兒的手!


  拖著她出外面遊玩,御史狂攻,結果天皇與天后替他抵擋下來。


  這是什麼意思?

  這小子前途無量,既不可以得罪,那就與他友善吧!


  所以在大伙兒熱烈的掌聲中,馮小寶不得不舉高雙手向大伙兒致意。


  ……


  兵員,發鳳、興、隴、晉、慶、延諸州壯士,達六萬之眾,組建山地步兵師!


  朝廷,真的是發狠了,足足六萬人哪,


  山地步兵師是馮小寶的說法,朝廷認可了他這種作法,以一萬二千人為一個師,共五個師。


  這還是第一步,還有可能開始第二步、第三步。


  六萬人俱到鄯州接受訓練,歸屬洮河道行軍元帥節制,糧食主要由通湟縣提供(優惠價格購買)及外地支援。


  鄯州,乃西寧一帶,海撥二千米以上,而他們的訓練將駐紮高山之上,盡量達到四千米高度,以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和高原反應。


  而接近吐蕃的各州軍馬,積極訓練,還去涼州、甘州等地徵調戰馬一萬匹,均為河西大馬,提供給各州軍馬使用。


  據兵部的介紹,一旦出動,騎兵有十萬之眾。


  ……


  糧食,僅通湟縣出產的糧食一年即有70萬石(唐制一石是103斤),能夠給軍隊極大的支撐,如果沒有這筆收入,大唐兵部在仗還沒打就糾集六萬人集中,只怕支邊的民夫要累到吐血了。


  通湟縣這一帶出產大量牲畜,軍隊需要的肉食得到了較高的保障。


  馮小寶上有奏摺,指出光吃米面的軍隊是打不過吃青稞、牛羊和奶的吐蕃人,必須類似他們的食譜,才可以在高寒地帶生存和作戰。


  「臣之軍隊,之所以能打仗,是米面管夠,肉類較多,乳酪不乏,強壯過於吐蕃人,加上河西大馬,與吐蕃人一對一打仗,必是臣之軍隊勝利!此乃我大唐取勝的基礎也!」


  他的建議被採納,朝廷咬著牙關,給前線軍隊特別提供了更高的伙食費,正如馮小寶所言,米面管夠,肉類多了一到三成,不過乳酪則銷路不太好。


  各部將士不習慣吃乳酪,馮小寶嗜食乳酪則另有原因:他在國外留學泡上一頭金髮馬子,人家吃慣乳酪的,在她的帶動下,馮小寶也吃了起來,越吃越香,這個生活習慣帶到了另一個空間位面。


  他的部隊在他的帶動下,上上下下都適應吃乳酪,後來遠征時帶來的好處多多。


  ……


  兵器、裝甲等裝備,從洛陽到涼州,從豐州(北方)到辰州(南方),都是兵器、甲板敲擊的叮噹聲。


  火爐正旺,燒紅的鐵水如流。


  婦人們聚精會神,穿針引線,縫製軍服。


  堆積如山的的兵器與裝甲;一匣匣整齊的弓箭;一包包的軍服。


  整個大唐帝國,為了這次吐蕃的戰爭,自上而下都作了認真的準備。


  就拿帝後來說,他們削減宮裡用度達三分之一之多!


  搞笑的是皇帝,他身體差,又懼內,結果身邊的妃嬪稀少,大大地節省了一筆開支,俱用到了他的軍隊上,其中馮小寶的部隊就得到了宮裡的特別費賞賜給他,著他努力帶好軍隊。


  他也不負期望,將大量的資源落在軍隊上。


  一切只為打贏吐蕃!(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