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建設盛唐> 第二七七節 馬路和過路費

第二七七節 馬路和過路費

  「小寶你認為我軍該當重點發展騎兵、山地步和工程兵?」黑齒常之詢問道,他非戰事的初哥,亦知道吐蕃人的騎兵了得,對付騎兵只有騎兵,至於山地兵和工程兵是什麼的幹活?


  於是馮小寶首先講了高原反應的概念,強調道山地步兵第一要求是能夠適應高原反應,要能夠在高原上走得、跑得而不生病,因此得經過特殊的訓練,他們要具備堅強的意志、良好的體魄和持久的耐力!第二是必須有山地作戰的戰術和裝備,例如山地潮濕,弓箭的防潮保養很關鍵,萬一做得不好,準備攻擊時,弓箭派不上用場,那還了得!

  還有高原地形複雜,攀岩過山,跳澗渡河,征服山與水的裝備少不了!


  這麼多的大山山水水,不作準備,哪能夠過去啊。


  因此山地兵必須有征服山水的裝備,而工程兵則要給大部隊開路,亦可以屬於山地兵的一個分支部隊。


  馮小寶講得性起,即時叫人拿來了一個裝備,那是「撇纜弓!」


  弓上箭不是傷人的箭頭,而是一個掛鉤,連著繩索,只要對著遠處山澗發射,掛鉤鉤著石頭或者樹枝,人即可順繩而過,


  「打吐蕃,一定要有騎兵和山地步兵,如此步騎合作,方有勝利的可能!」


  「不然的話,哪怕騎兵打贏,對方往高原一躲,怎麼打?」


  「普通的騎兵和步兵,根本不適應高原作戰,只有經過相應訓練的步騎兵,才能夠順利地在高原上作戰!」馮小寶的話讓黑齒常之屢屢點頭,他試探道:「這些戰術和裝備的打造……」


  在他看來,兵法、裝備都是馮小寶心血所成,只怕他會敝帚自珍,不想馮小寶嘿然道:「兵部就有所有的抄本,到時就會傳達給大家!」


  「哦!」


  他們交談的地方正是上房,四周有人把守,黑齒常之見到可保機密,遂不瞞馮小寶道:「朝廷這次召我回朝,據說就是要打吐蕃了!」


  「我和你接到的召令是一樣的!」馮小寶也承認道。


  大家放聲大笑,吐蕃,我們就要來了!

  我們要靠吐蕃人的鮮血,去染紅我們的升遷之路!


  ……


  兩人說得融洽,黑齒常之的官位不低,但他畢竟是外族,所以牛13不起來,對待馮小寶沒什麼傲氣,可以談得來。


  他們合在一起往洛陽而去,差不多過年了,路上的人流越來越多,哪怕是下著雪也照走不誤。


  人流彙集,前路堵了!

  看看前方,堵的路足有二三里之多,盡頭處有人把守,應該是地方上的稅卡,檢查貨物,收繳貨稅,導致道路堵塞,人員加貨物擁集一團,哪怕是馮小寶與黑齒常之也不可能越次而去。


  黑齒常之馬鞭指道:「去年我來京城,可沒有這麼多人,而去年還是泥路,今年都是硬底路了,聽說叫什麼『水泥』,如今天后下令各州城官道之間都要建成水泥的馬路,大大地方便了人們出行!」


  馮小寶笑而不語。


  水泥馬路是他的手尾,在推行進曾經招致群臣的反對,他們說千百年都是泥路,怎麼可能使用硬底路呢?


  古代中國很少用石板鋪硬底路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工藝的問題。眾所周知,我國古人一直未能找到一種合適的粘合劑用於填補磚石間的縫隙,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發明水泥,平時用熟糯米、雞蛋清等有機原料做成的「膠水」粘合磚石,這種東西別說價格貴了,還不能浸水,即使在乾燥的環境下時間久了也會破損風化,用它粘合磚石鋪路,不消半個月這路就全廢了。


  坑坑窪窪,難以修補,做過石板路的官員沒有不罵的。


  花錢不要緊啊,重要的是花錢過後要有效果,沒效果的事做來幹什麼?

  水泥作為新生事物引起大臣們的懷疑目光很正常,據說完成後是硬底路。那豈不是找抽嘛!


  浪費資金、浪費勞役,而且硬底路,很容易磨損牲畜的蹄子,在馬路上奔跑,不震死馬匹去!


  可是天后武則天強推,甚至連「要想富,先修路」的御話也出現了,要求各州必須在五年內完成州與州之間的主幹道水泥化!

  按中間隔離,左右各三馬車道,旁邊鋪水溝的要求修建水泥馬路,屬於她這一邊的官員既主動積極,也有朝廷額外的支持,建成水泥馬路后格外快。


  一通行,優勢就體現出來。


  泥路只要路面不平整亦或是路面泥濘,馬匹就跑不了(一抬腳帶起一團泥,或者乾脆撥不出),且更容易路滑失蹄。


  而水泥馬路不存在這個問題,除開極惡劣的天氣,通行的日子遠遠勝過了泥路,受到旅客與貨主們的大大歡迎!


  由於道路堅固耐用,它需要的保養遠遠低於泥路,減少了勞役支出,地方官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不用花費過多的勞役去維護道路通行了。


  至於馬匹被水泥硬底震死?

  很小的問題,慢跑即可!慢跑反而更架持久,而對於朝廷的急件,中跑也不差,不需要急速跑。


  水泥路的好處除了方便出行,也方便朝廷收稅和收過路費。


  這不,他們隨著人流挪動,看到三個大腹便便的稅吏,再加上三十來個鄉兵,設立稅卡,挨個搜檢收稅。


  檢查貨物,按要求收稅,沒收遇到的違禁品。


  稅吏的稽查,無論是行人還是普通的商旅,皆是一視同仁,一個個包裹無論大小都要打開,搜檢得十分細緻。一個運氣不好的商人,在包裹里放了十幾餅茶,便被拎了出來,東西被沒收不說,還要罰上一筆錢。


  酒、鹽、茶、兵器等嚴禁私運,遇到了就要沒收。


  如馮小寶的通湟縣每年向洛陽販運的高度酒,實質是私人釀造,以支邊的名義,得到了朝廷的特許而得以出售。


  先繳納過一筆高昂的酒稅,打上稅訖印花,動用軍隊武裝押運,稅卡不敢惹他們。


  所有的人,經過時都要交納過路費,帶商品的尤其多!


  輪到了馮小寶一眾,領頭的唐山高居馬上,仰頭看天,鼻孔瞧人。右手拍了拍他跨下這匹河西馬的腦袋,冷哼著:「看看我們騎得什麼馬?」


  忙得暈了頭的稅吏定睛一看打下這一溜人馬,汗就出來了!

  大聲吆喝鄉兵讓路,點頭哈腰地道:「請將軍們快過!快過!」


  馮小寶們打馬離開,耳後隱約傳來了民眾或羨慕或咒罵的聲音,馮小寶曬然一笑:「哪怕在後世文明時期,軍警都是免過路費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