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溫侯重生> (101)破都亭群雄並舉,入絕境國賊自焚

(101)破都亭群雄並舉,入絕境國賊自焚

  這是一個秘密,一個藏在張遼心中永遠的秘密。


  「文遠你來,本將有個事情要交給你去做。」那是在平定馬元義之亂后,大軍即將開拔前往巨鹿決戰張角主力部隊之前的一個下午,呂布在中軍帳給眾將安排了各項事宜之後單獨留下了張遼。呂布拿出漢靈帝給自己進出皇宮的令牌交給張遼:「萬年公主自從受了驚嚇之後一直悶悶不樂,昨日聖上親自下旨讓我帶著萬年公主到京郊去散散心,可是大軍開拔在即我實在沒有那個心思,所以就勞煩你走一趟。」張遼起身抱拳道:「末將遵命……」雙手雖然接過令牌但是人卻愣在原地不動了。


  呂布轉身打算看看地圖,卻猛然間瞥見張遼還愣在原地,於是便聞道:「文遠,為何還不退下?是不是有些為難啊?」張遼聞言,躊躇了一會兒,遂道:「將軍,恕末將直言,經過數日整點大軍各項事宜俱已接近尾聲,何況又有盧尚書在側,沒有誰敢不識時務對大軍出征的準備事宜橫加阻撓,而現在擺明了是萬年公主要見你,您卻讓末將前去,這,萬一公主……」呂布聞言,笑了笑:「想不到在戰場上橫掃千軍的張文遠也有害怕的時候。」張遼面色通紅的反駁道:「末將不是怕,末將……」呂布擺擺手,示意張遼不要再說了。呂布沉默了良久,方才說道:「文遠,本將又何嘗不知道寧兒的心思,只是我現在心中的痛還沒有完全消弭啊,心中想著一個女子卻言不由衷的和另一個女子在一起,我做不到。」


  見呂布態度堅決,張遼只得抱拳道:「末將遵命!即刻整點本部衛隊準備護駕。」


  一個時辰后,張遼身披水火金絲甲手持黃樓鉤鐮刀立馬在宮門前等待候著萬年公主的車駕。不多時,由吳匡帶隊三十名衛士當先開路,馬隊緩緩走出宮門。張遼見狀隨即翻身下馬低頭抱拳道:「末將并州校尉張遼,拜見公主殿下,千歲千千歲!」


  「張將軍快快免禮,前番宮闕遭受叛黨荼毒,將軍力戰有功,寧兒如何敢身受將軍如此大禮。」伴隨著一陣清香,張遼耳畔想起了一串清泉般澄澈的聲音。在他的視野里出現了一雙穿著胡人馬靴的女孩兒的雙腳。張遼緩緩抬起頭來,只見萬年公主身穿一件紫色披風,身穿淡粉色紗衣,烏黑的長發用髮帶束在腦後,臉上的笑容是如此的純凈無暇,再加上腰間懸挂著的佩劍整個人是英氣勃勃,張遼自幼在軍中長大接觸的女孩子少之又少,面前突然出現了如此驚為天人般的美女,縱然是英雄一世的張文遠也呆在當場不知所措。


  萬年公主先是給張遼回一個天真的微笑示意他趕快起來,見對方毫無反應,不禁奇怪道:「將軍,將軍?」張遼身邊副將見公主連番催促,將軍居然毫無反應,不由得低聲道:「將軍,公主在叫你呢!」天籟銀鈴般的疑問聲中突然參進來一個公鴨嗓,張遼這才猛然驚醒連忙道:「末將失態請公主恕罪!」萬年公主見狀,遂掩笑道:「將軍倒是好生可愛,快快起來便是。」張遼這才站起身來尷尬的站在萬年公主面前。萬年公主左瞧瞧,又看看,疑惑道:「張將軍,奉先哥哥呢?」張遼聞言,忙對萬年公主說道:「稟公主殿下,將軍本要親自前來,奈何大軍出征在即各部兵馬又都不是我并州舊軍不熟悉我馬戰戰法,將軍這才留下調教兵馬,故派遣末將前來保護公主。」本以為萬年公主會大鬧一場,沒想到她竟然安安靜靜的沉思了一會兒說道:「奉先哥哥沒有錯,平叛除賊比陪寧兒散心重要得多,看來此事全是母后在操縱,我就說大軍開拔在即奉先哥哥怎麼會陪我一同前往散心呢!」


  萬年公主雖然身份高貴,但是行為舉止大方得體既有皇家威嚴又全無大小姐的脾氣,這令張遼對其好感陡然猛升,於是他抱拳道:「公主殿下,若是您實在無聊,不妨末將陪您四處走走?」萬年公主思索了一會兒,遂拒絕道:「不了,將軍身為并州軍大將,眼下當回軍營遂奉先哥哥一同操練兵馬,切不可因為小女子耽誤了家國天下。」萬年公主一言一行都充滿了凜然正氣,張遼不禁對面前這個纖纖女子敬佩萬分,遂抱拳道:「末將遵命!」萬年公主從腰上解下佩劍交到張遼手上:「將軍,這把劍贈與你,希望你在戰場之上可以好生殺敵,替我好好保護奉先哥哥!」……


  聯軍將士震天徹底的歡呼聲令張遼從回憶中驚醒,恰在此時各路斥候來報:「稟報張遼將軍,孫策將軍所部兵馬已攻下右翼大營,前營守將文聘開門納降,董卓軍三營已破,城門空虛,公孫將軍下令聯軍主力全部壓向都亭正門,與董卓決一死戰!」「好!」聽了斥候兵報,張遼緊握著腰間佩劍情緒突然激動起來「公主殿下,今日張遼要為您報仇雪恨了,請您的英靈暫作停留,看我手刃國賊!」只見張遼滿臉淚痕的翻身上馬高舉黃龍鉤鐮刀厲聲道:「全軍聽令,踏平都亭,斬殺董卓!」眾軍齊聲高呼道:「踏平都亭,斬殺董卓!」旌旗招展,兵甲鏗鏘,眾將士催動戰馬邁開雙腿緊隨張遼奔著都亭正門沖了過去!


  都亭正門,守將邱遠正手忙腳亂的整點各處城防,閻忠則趁機把自己的兵士安插進各個要害部位,龐德手提虎頭金刀跟隨在閻忠身後保護其安全,文聘混在兵士中帶著八百死士緊盯著弓箭手方陣,孫策則寸步不離的跟著邱遠,美其名曰協助城防,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吳班按著賈詡的囑咐繞路來到城門后,只待城上喊殺聲一起,便打開城門放大軍進城。


  遠處揚起的塵土越來越密集,邱遠額頭上的汗也越來越多,看著架勢至少有十萬人參與了攻擊,這十萬人中除了已經出場的那些并州名將外,還會有誰?是威名赫赫的趙雲、馬超,還是聲名鵲起的關羽張飛?最要命的是呂布這個傢伙會不會親自上陣,自己還能不能守住這最後的防線?現實不容邱遠多想,眼見著敵軍的號角聲越來越近,大批身穿白色盔甲的騎兵高喊著:「殺國賊,凈天下。」揮舞著長矛奔著城門沖了過來,騎兵方陣間夾雜著大批的步兵,或持雲梯或持撞城木整齊有序的跟著騎兵的移動軌跡向城門移動。


  邱遠見狀忙大喊道:「弓箭手,上箭,從沒見過這麼發動攻擊,居然用騎兵打頭陣……」說到這裡,邱遠猛然感到一絲寒意,回頭看去,只見孫策挺起霸王槍奔著他的咽喉便是一槍,不遠處副將郭明順早就發現孫策眼神不對,當即大喊道:「將軍小心!」轉身從身邊衛士手上奪下長矛劈手擲向孫策,孫策不得已只好揮槍擋下擲向自己的長矛,沖著郭明順怒髮衝冠道:「混賬,今日不取你項上人頭,誓不為人。」邱遠見郭明順吸引了孫策的注意力,忙帶著幾名親信往人群中靠去,卻沒防備猛地撞在了一名彪形大漢的身上,尚未來得及抬頭看,那壯漢大喝一聲,伸手扯住邱遠的腰帶暴喝一聲:「起!」便將邱遠生生舉在了空中。


  這邊文聘見到邱遠被擒,一眾弓箭手愕然,趁勢率軍發動突襲,早有熟悉文聘的董卓軍將士這時認出了文聘的模樣,遂大喊道:「不好,這廝是文聘,我等被騙了!」整個城樓上頓時亂了起來,孫策見邱遠為龐德所擒,也不聒噪,當即調轉矛頭沖著郭明順大喊道:「呔,無名鼠輩,還不快來受死!」郭明順不知孫策大名,只曉得對方是個年僅十六歲的娃娃,遂大喊道:「黃口小兒,今日便叫你領教領教本將的厲害。」說話間從衛士手中接過大刀本著孫策迎面劈了過來。


  此時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城樓上,城下的兵士們雖然知道上面出了亂子,卻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吳班見狀,心生一計,遂大喊道:「不好,敵軍已經攻上了城頭,大家快上去支援。」一眾董卓軍將士本就心中沒底,此時被吳班這一喊更是慌了手腳,這都亭城牆是最後的防線,誰也不願意輕易放棄,這些士兵不同於以往的董卓軍士兵,他們大都是董卓從西涼帶出來的家底,在洛陽時沒少禍害百姓,換言之萬年公主之死和他們有脫不開的干係,這呂布一旦打進城來,自己豈能有好果子吃?想到這裡,眾人便在幾名參將的帶領下吶喊著衝上城去,吳班瞅准機會立刻命令自己的部下進入攻擊位置悄悄打開城門,自己則密切盯著這些衝上城去的士兵。


  眼看著原本守衛城門的兵士就要衝上城去,吳班突然拔出佩刀一刀把面前的一個敵軍砍翻並大喊道:「敵軍姦細攻上城去了,大家快動手,別被奪了城防!」這一嗓子下去,原本戍守在城上的士兵可不幹了,立刻轉身對著衝上城的友軍一通亂砍。那些衝上城的董卓軍兵士轉身想去斥責吳班,卻又看到吳班正同穿著董卓軍盔甲的士兵惡戰,便以為真的有敵軍細作沖了進來,再加上他們本就以為城牆被攻下了,於是也毫不客氣的揮刀同自家軍馬大開殺戒起來。


  董卓行營,張綉舞動長槍掩護史阿一路殺進行營去,雙方在二堂展開激烈交鋒,大批董卓軍兵士源源不斷的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支援,隱藏在董卓軍中張濟舊部以及數百并州衛數千人也突然發難,戰事異常膠著,再加上雙方本就身穿相同制式的盔甲,雙方士兵根本分不出敵我,只知道擋在面前的一定是敵人,一時間董卓行營亂成一團,自都亭正門前來行營稟報的斥候見帥帳亂成這樣,早就忘了自己的使命,當即脫下盔甲調頭跑出都亭城,從此沒了蹤跡。五營都統劁努斯揮動巨斧看到兩名并州衛縱身一躍擋在張綉面前喝道:「呔,張綉小兒休得猖狂,本將軍這就送你叔侄二人團聚!」說著舞起大斧奔著張綉腰間劈過來,張綉揮槍挑飛身後的董卓軍護衛,轉身道:「來得正好,本將軍先送你去陰曹地府給董卓老賊開路。」當即挺槍迎了上去。兩人你來我往在院中鬥了十餘回合,張綉仗著師父傳授的百鳥朝鳳威力巨大硬生生的把身材魁梧力大無窮的劁努斯逼得連連後退,左肋下也被鋒利的槍尖劃開了幾道口子,血流不止。此時原本遂隨劁努斯駐守行營的幾名副將大都戰死,只有魁拔還在苦苦支撐,史阿抓住時機揮舞著國殤劍一路衝殺直逼董卓所在的後堂衝殺過去。


  後堂中,董卓和李儒對面而坐,兩人誰也沒有說話,聽著外面的喊殺聲越來越近,董卓閉上眼睛長嘆一聲道:「文優,事已至此,是天要亡我,你快走吧,帶著幽兒趕快離開都亭回到甘涼去,那裡是我們的家,到了那裡就安全了。」說到這裡,董卓看了看一旁坐在床上身穿黑色護衛衣服的孫女咬著牙說道:「呂布要的是我的人頭,我留在這裡,拖延他們,五營軍馬會護衛你們從後門離開,快走!」李儒抬頭看了看董卓,搖了搖頭道:「岳丈大人,我李文優有今天,全部都是仰仗您,如今,也該到了我報答您提攜之恩的時候了!」此時的李儒一臉淡然,毫無任何恐懼,董卓驚訝的看著李儒,不知道他要做什麼!

  此時城門口,吳班已經打開城門,張遼統帥所部兵馬一馬當先衝進都亭城,隨後聯軍各路大將諸如徐晃、張郃、紀靈、俞涉、喬瑁等等各帶兵馬一擁而入,控制了城門的孫策等人也衝下城來,張遼雙眼冒著復仇的火焰舉起黃龍鉤鐮刀指著帥帳方向喊道:「各位將士,董卓老賊就在前方,隨某張文遠前去取他首級!」


  城門這道最後的防線被聯軍攻破,意味著李儒在都亭數個月來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不斷湧入的大批身穿白色盔甲的聯軍將士發出的震徹雲霄的吶喊聲徹底摧毀了董卓軍兵甲的心理防線,在孫策、龐德、紀靈、公孫越、程普、黃蓋等數十名猛將的衝擊下,董卓軍士兵紛紛放下武器跪倒在地,最先攻入都亭的張遼、孫策所部不多時便衝到了董卓行營前,此時在行營前鏖戰的張綉等人早已經筋疲力盡,孫策、韓當、祖茂、張遼和龐德五人統帥萬餘兵馬突然從天而降,等式便讓原本鬥志滿滿打算全殲張綉不中的劁慕斯慌了手腳。


  沖在最前面的張遼早已經殺紅了眼,只望見亂軍中揮動大斧頭異常兇猛的劁慕斯便確定他是董卓近衛五營軍馬的都統,待到衝到其近前,二話不說揮起手中黃龍鉤鐮刀奔著劁慕斯后心就是一刀。面對張綉這個北地槍王劁慕斯早已經不堪重負傷痕纍纍,若不是仗著五營軍馬剽悍,人數眾多兩倍於張繡的親軍,早就命喪張繡的水火斷魂槍下了,如今張遼殺上來,劁慕斯又豈能應對的了?更何況大批敵軍殺到,很明顯是城門被攻破,自己還何必為董卓賣命,趕緊跑吧!想到這裡,劁慕斯丟掉武器一個滾翻躲過張遼的黃龍鉤鐮刀掉頭便往城外跑去。早有劁慕斯的親兵縱身攔在張遼面前,縱然張遼手眼通天一時間也分身乏術,只能望著劁慕斯怒目相視。


  只可惜董卓倒行逆施眾叛親離惹得天下豪傑紛紛揭竿而起,這聯軍中又何止是張遼一個名將?劁慕斯還沒來得及得意,江東上將黃蓋黃公覆早已手提鐵鞭恭候多時,見劁慕斯往自己這邊跑了過來,舉起鐵鞭便要打過去,卻聽到身後一聲箭響,一支雁翎箭正中劁慕斯左腿,劁慕斯吃痛跌倒在地,黃蓋轉身望去,只見白馬將軍公孫瓚舉著畫雀弓對黃蓋喊道:「黃將軍手下留情,且捉個活口問問董卓去向!」


  原來留守在大營的各路諸侯接到前方斥候稟報得知城門已破,各個摩拳擦掌按耐不住都打算衝進城去親手斬殺董卓立下手刃國賊的不世之功。於是以後將軍袁術為代表的濟北相鮑信、廣陵抬手你張超、冀州刺史韓馥跳著腳的要求中軍大帳隨大軍開拔進駐都亭,公孫瓚和賈詡、陳宮商議了一會兒后,認為目前大局已定,便傳令全軍開拔。於是在徐州刺史陶謙手下最精銳的兩萬丹陽兵的護衛下,中軍大營開始緩緩向都亭移動,此時各路諸侯都不再像以往作戰那般藏著掖著,紛紛亮出自己壓箱底絕招和武將來,潘鳳、俞涉、喬瑁、陳登、糜竹等等全都在各自主公的安排下上了戰場,勢要踏平都亭,斬殺董卓。


  眾軍士合兵一處對行營前的五營軍馬展開掃蕩,在眾位猛將的帶領下不多時便將董卓殘軍消滅殆盡。恰在此時,各路斥候紛紛來報:「稟報眾位將軍,徐晃俞涉兩位將軍率軍攻佔西門,孫堅、紀靈兩位將軍攻佔南門,喬瑁、陳登、程普等眾位將領各自引軍在城中清掃敵軍,如今都亭大定,只剩這一座行營尚未攻克了。」


  各路諸侯除孫堅外全都聚集在行營前,眾人早就知道史阿已經帶著數百并州衛先行沖了進去,於是張遼一把抓起劁慕斯的衣領問道:「說,董卓老賊在行營里么?」劁慕斯早被嚇慌了手腳哪裡還有剛剛頤指氣使的高傲勁,當即戰戰兢兢道:「是,相國……不不,董卓老賊就在裡邊。」張遼聞言,一把推開劁慕斯,手中鉤鐮刀一揮,便將劁慕斯頭顱斬下,張遼等著前方的董卓行營略帶哭腔的說道:「公主殿下,您看好了!」言畢,舉起黃龍鉤鐮刀縱身衝進行營,身後眾將士也一聲吶喊緊跟著沖了進去。


  眾人繞過前面幾進院子來到二堂,發現史阿帶著并州衛早已經制服了殘存在行營中的敵軍們,史阿正面對著一團熊熊燃燒的焦炭若有所思的想著什麼。袁術四下看看不見董卓蹤跡,便問道:「喂,老賊呢?本將軍要把他大卸八塊!」史阿聞言,微微一笑,伸手指了指面前正在燃燒的那一團焦炭:「在這,我率軍攻破二堂的時候,他已經這樣了。」


  眾人聞言不禁嘩然到:「什麼?董卓自焚了?」廣陵太守張超質疑道:「不可能,將軍,你確定他是董卓?沒搞錯吧?這人都燒成這樣了,怎麼辨認啊?」史阿嘆了口氣,說道「我來晚一步,只聽到他的聲音,那聲音是董卓,他說他逼死了萬年公主,如今一命抵一命,自己了斷了?」心有不甘的張遼上前揮動鉤鐮刀一刀把面前那熊熊燃燒的焦炭劈成兩半,從焦炭中找出一枚印璽,眾人都看到那印璽刻著新帝董卓仲穎六個大字。閻忠見狀,上前道:「我曾聽人說起這印璽是在西涼時候董卓請高手匠人用西域上等玉雕刻的,視若珍寶,平時隨身攜帶從不離身。」如此,眾人便篤定這具焦屍便是董卓,眾位諸侯傳令把這焦屍移送至洛陽請少帝劉辨和太后何憐兒發落,同時傳檄四海將國賊死訊廣而告之,並派人立刻通知甘涼呂布和昌吉曹操等九位諸侯,如今董卓敗亡,只剩渤海太守袁紹在東海負隅頑抗,眾人摩拳擦掌打算請回呂布之後便揮軍東進同袁紹一戰而定天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