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溫侯重生> 補充:書中人物大傳

補充:書中人物大傳

  曹丕

  魏文帝曹丕,三國魏開國皇帝。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建安文學代表者之一。是三國時代第一位皇帝,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漢中平四年冬,曹丕生於譙。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八歲,即能為文。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


  延康元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積極調節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當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登基為大魏皇帝。定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下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權力;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提倡節儉、薄葬,預作《終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后劉備伐吳時,孫權假意向魏國稱臣,曹丕大喜,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沒有同時聯合蜀漢攻吳國。因為一旦攻打吳、蜀任意一國,那麼吳蜀勢必再次結盟,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可以說曹丕選擇了最有利的方法。劉備被孫權打敗,孫權隨之與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吳國,結果被孫權的大將徐盛火攻擊敗。回洛陽后,曹丕大病不起,臨終託付曹叡於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


  皇后:三國魏文帝文昭皇后甄氏、文德皇后郭氏。


  子女:三國魏明帝曹叡、贊哀王曹協、北海悼王曹蕤、東武陽懷王曹鑒、東海定王曹霖、元城哀王曹禮、邯鄲懷王曹邕、清河悼王曹貢、廣平哀王曹儼、東鄉公主。


  劉備

  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弘之子。早年喪父,母親以販履織席為業。十五歲時從師於當世大儒同郡盧植,並結識了公孫瓚。子平日沉默寡言,常以謙虛恭敬待人,只是情感很少表露於外。由於喜歡和豪傑遊俠交往,許多年少者都趨附在他身邊。


  東漢靈帝年間,劉備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台,先後割據平原、徐州、新野,三顧茅廬后始得諸葛亮輔佐。


  漢建安十三年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后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軍后,劉備於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


  魏黃初二年,時曹丕已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為了延續漢朝歷史,振興漢朝,完成自己的霸業,遂於成都武擔南稱帝,年號章武。次年為奪回荊州而伐東吳,結果被吳軍火燒連營,損失慘重,退至白帝城託孤。


  三國蜀漢昭烈帝章武二年,劉備因病去逝,享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帝。


  孫權

  東吳大帝孫權生於光和五年,生於徐州下邳,卒於太元二年。孫武二十二世後裔。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


  東漢建安五年,兄孫策病死,孫權繼位吳侯、討逆將軍,領會稽太守,開始統領江東。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三伐江夏太守黃祖,並於其間收得大將甘寧。同年,漢丞相曹操南征,大敗宜城亭侯、左將軍、豫州牧劉備。曹操佔領江陵后,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謀,以三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戰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帶對峙,各有勝負。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又從魯肅之計,將所據荊州部分的南郡暫與劉備。215年五月,征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


  219年,劉備荊州守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並以相當的兵力對自己構成威脅,旋即改變戰略,向曹操稱臣聯盟,拔掉門口這顆定時炸彈。以呂蒙為都督取下劉備所據荊州地,潘璋、朱然擒殺關羽。


  220年,曹丕取代漢稱帝,建國號大魏,史稱曹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並隨即興兵問罪討伐東吳。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於彝陵之戰大破蜀軍。


  222年,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使其節督荊揚交3州諸軍事。同年,曹魏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佔優,然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不如預期,只得引退。


  223年,劉備病逝,蜀、吳互通使臣,關係緩和。226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229年,孫權於武昌正式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孫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南京市)。


  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229年後,孫權多次出兵北伐,戰役較多,各有勝負。


  孫權稱帝后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的聯繫。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於非命。自孫登夭折后,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


  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史稱東吳大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孫權自200年繼位吳侯統領江東到逝世為止,前後共52年,長達半個世紀左右,是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


  諸葛亮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漢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家於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后,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


  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后,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裡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后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軍中又發生瘟疫,故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漢獻帝延康元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章武二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涕泣地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直至建興三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后,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建興六年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率大軍六次北伐。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張遼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本是聶壹之後人,為了避乖辟怨,改張姓。張遼少年時便已舉郡吏。漢季之期,并州刺史丁原以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遼帶兵往赴京都。何進又遣張遼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餘人。遼募兵尚未還,而京中何進已因剿宦失敗而死,因此張遼所領兵盡歸董卓所有。董卓死時,張遼統兵歸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後來,呂布為李傕所擊敗,張遼跟從呂布往東奔至兗州,為曹操所敗后至徐州。獻帝建安二年領魯相,時年二十八歲。建安三年呂布遣張遼與高順等攻破劉備,但其後曹操破呂佈於下邳,張遼部領呂布軍餘眾歸降,被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建安五年曹操命張遼與關羽同為解白馬圍的前鋒,擊破袁紹軍。數有戰功,累遷裨將軍。及曹操擊敗袁紹時,別遣張遼鎮治魯國諸縣。建安七年張遼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時,咸有功勞,行中堅將軍。建安八年曹軍攻袁尚於鄴城,袁尚堅壁守疊,久攻不下。曹操納郭嘉之計讓二袁自行內鬥而先還許都,使張遼與樂進攻拔陰安,遷徙其民至河南。建安九年曹軍又再攻鄴,這次終於攻破鄴城,張遼奉命別巡趙國、常山,招降了緣山一帶的賊眾及黑山孫輕等。然後張遼又從攻袁譚。建安十年袁譚破后,又受命安撫海濱一帶,征破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與長廣太守何夔合兵討允平賊從錢等。曹操表漢帝,稱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收復東萊諸縣后張遼引軍還鄴城,親自出迎張遼,更與遼共載一車,封遼為蕩寇將軍,其見任如此。建安十一年張遼復又別擊荊州,平定江夏諸縣,率軍還屯臨潁,封都亭侯。建安十二年其後從征袁尚於柳城前,張遼諫曰:「許都是天子的所在地,乃四方之會。今公遠征塞北,若劉表遣劉備襲許,據之以號令四方,公之勢去矣。」曹操策判定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遂繼續出征。行軍中途與敵軍相遇。張遼壯氣奮發,勸曹操即時赴戰,曹操壯其行為,親自把所持的麾旗授予張遼。遼遂引軍突擊,大破敵兵,親斬單于蹋頓於陣前。建安十三年那時候荊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張遼屯軍於長社。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半夜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此時張遼顧謂左右道:「不可驚動。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引起叛變之人,想藉此惑亂他人而已。於是傳令軍中,只要不是反亂者安坐勿動。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於陣中。不久情況穩定下來,軍中隨即擒獲首謀者,並將其殺除,****亦告平定。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建安十四年廬江人陳蘭、梅成佔據氐等六縣作叛,曹操於是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又命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討伐梅蘭。當時梅成詐降于禁,于禁引軍便還。不料梅成趁機會帶其軍眾往投陳蘭,二人轉入灊山自守。灊山中有天柱山,高峻約有二十餘里,道路險狹,陳蘭等眾避於其上,山下進軍難通。張遼意欲登山進兵,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說:「這正是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於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蕩寇將軍張遼)功也。」於是增其邑,假節。當曹操征孫權無功而還時,任命張遼與樂進、李典等部領七千餘人馬屯守於合肥。建安十八年與臧霸同為征濡須口的前鋒,攻破孫權江西營,獲孫權都督公孫陽。建安十九年孫權大將呂蒙奇襲攻下盧江的皖城,張遼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無奈被迫退軍。建安二十年曹操往征張魯,先教護軍薛悌,付其一書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張遼,上有字樣雲「賊至乃發」。不久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合肥諸守將乃共同拆信視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諸將皆為此感到疑惑。此時張遼便說:「曹公遠征在外,待其救兵來時,敵軍必定已攻破我們了。所以曹公教我等眾將,待敵軍未合便逆而擊之,摧折敵軍鋒銳,以安眾人之心,然後方可堅守。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須疑惑?」而李典亦與張遼持相同意見。於是張遼在夜間募集敢於逆擊敵銳之士,共得八百人,於是開剝牛支讓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天尚未亮,張遼被甲持戟,獨自先登直陷敵陣,立殺數十人,斬其二將,並於陣中大呼己名,然後突擊沖入重壘,直至孫權麾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其眾手足無措,不知所為,只得走登於高丘之上,僅以長戟自守而已。張遼見敵軍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孫權懼而不敢動;及至望見張遼所領之兵原來甚少,於是忽聚眾軍數重圍困張遼。張遼於吳陣左右突圍,直前急擊,其圍不禁衝撞而開,張遼將領麾下數十人得以脫出。但陣中尚有餘眾未出,皆號呼張遼道:「將軍捨棄我們了嗎!」張遼復又還入重圍,救出被困餘眾。孫權人馬皆望風披靡,無人敢抵擋張遼。朝辰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為張遼所奪,曹軍此時還城修業進行守備,眾心方才安然下來,諸將對張遼所為均表嘆服。孫權守擊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於是還軍退師。張遼率諸軍乘勢追擊,差點可以再有擒獲孫權的機會。曹操聞此,大壯張遼的表現,拜遼為征東將軍。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復征孫權。軍到合肥,曹操循行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讚歎良久。於是增加張遼手下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攻濡須口,孫權請降,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樊城,適時孫權稱藩於魏,不足為患,於是曹操召張遼及諸軍悉數回救曹仁。但張遼軍尚未至,徐晃已破關羽,曹仁之圍遂解。此時張遼與曹操會於摩陂。遼軍至時,曹操乘車輦視出慰勞張遼,張遼遂還屯陳郡。魏文帝黃初元年曹丕即位魏王時,張遼轉封前將軍。朝廷分封其兄張汛及一子列侯。不久孫權又再叛變,曹丕遣張遼還屯合肥,並進爵都鄉侯。朝廷又給予張遼母親輿車,派遣兵馬送張遼家人到張遼軍屯之處,當張遼母親至時,張遼導領隨從出迎。張遼所督的諸軍將吏皆羅拜於道旁,看見此景的人均認為這是十分榮耀的事。後來文帝踐阼,張遼封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黃初二年張遼朝聖於洛陽皇宮,曹丕便引張遼會晤於建始殿,親問其昔日破吳時的情狀。張遼述說過後,曹丕向左右嘆息道:「簡直是古代的召虎啊。」於是為其建造第舍,又特為張遼母親築殿,當年跟從張遼突破吳軍陣營、臨時應募的一眾步卒,皆為虎賁。黃初三年孫權又復稱藩。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審視其疾,並令虎賁問其消息,道路上往來相繼不絕。張遼之疾久未痊癒,曹丕命人迎接張遼就行在所,自己則車駕親臨,執張遼之手,賜以御衣,又使太官每日送給御食。待張遼之疾稍可,遼即回還屯之處。正當其時,孫權復叛,曹丕遣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孫權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道:「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同年,張遼與諸將同破吳將呂范。不久張遼病篤,竟逝於江都,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曹丕為之流涕,謚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黃初六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齊王芳正始四年張遼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