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楊奉董璜起爭執,曹操袁紹將對陣
洛陽天牢,這裡面囚禁著十餘名反對董卓統治的******,之所以沒有被殺,是因為呂布大兵壓境,洛陽朝不保夕董卓不得已把注意力全部轉移到了呂布身上,也就沒了時間管他們,這群人大多是剛正不阿的三朝元老,當眾最為著名的當屬左中郎將皇甫嵩,尚書盧植以及前任驃騎將軍朱雋,此三人聯合各地英雄豪傑在平定黃巾的戰鬥中大放異彩,諸侯軍中如孫堅、曹操等人當年俱為此三人屬下,這三人同呂布也是關係密切,所以諸侯聯軍的討伐戰剛一開始,這三人便被董卓拿下關到了天牢之中,隨時準備用做籌碼和呂布討價還價,而關在他們對面牢房的,正是當年三人的死對頭,名噪一時的地公將軍張梁。
「多謝張將軍盛情款待啊,我等可就不客氣了!」盧植等人接過獄卒送來的楊奉帶給張梁的飯菜對他抱拳道。張梁笑著擺擺手:「你我昔日雖為死敵,但是對於三位將軍的忠勇和謀略老夫還是萬分佩服的,何況入獄后,你們三位也沒少照顧老夫啊!」皇甫嵩吞下一塊雞肉后,笑道:「這都是平東將軍呂布的安排,我等不過是做個順水人情罷了!」朱雋笑道:「是啊,真懷念當初和奉先一起並肩殺敵的場景,老夫可答應過要給他和若男做證婚人那!」聽到呂布的名字,張梁不住的點頭稱讚道:「平東將軍雖為武將卻不好殺戮,為人寬厚仁愛,容人納諫絕非池中之物,假以時日,必成一代名將啊!」說到這裡,當日的情形又浮現在了張梁腦海中……
……廣宗城頭,一夜的激戰下來,兩軍死傷無數,城頭上堆滿了屍體,最先潛入廣宗城的太史慈和焦觸、晏明三人因體力消耗殆盡無法挪動位置,只好癱坐在女牆上斜靠著城牆休息,兩軍十餘萬人圍繞著廣宗呈螺旋狀廝殺,根本沒有人能顧得上他們,呂布留下成廉、曹性看護三人,自己也抄著方天畫戟投入戰場,當東方的朝陽在此攀上山巔的時候,這場戰鬥終於進入了尾聲,隨著地公將軍張梁的被俘,僅剩的萬餘黃巾軍徹底喪失了抵抗的鬥志,瞬間土崩瓦解。
按照事先預定的計劃劃分了防區后,呂布押解著張梁帶著本部軍馬跟隨朱雋、盧植還有皇甫嵩三人前往廣宗議事廳搜尋張角遺體。空氣中瀰漫著的血腥味異常濃厚,這些身經百戰的戰士們置身其中也忍不住嘔吐起來,各巡邏隊遵照最高統帥部的指令不約而同的搬運著各自防區內的屍體,如此大量的屍體如果沒有及時處理,一旦造成瘟疫後果將不堪設想。當大隊走到距離議事廳大約兩里的位置,前方突然出現了大批疊加在一起黃巾軍屍體,從其裝束上來看這些人應當都是張角的死士,眼見城池陷落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后,便在此集體自殺,這才導致屍體堆積淤塞,遲滯了交通。頭前開路的兩名士兵走上前去試圖將屍體挪走,從而開拓出一條通道讓大隊通過,結果其中一人不小心一下子被絆了一交摔了個狗啃泥,惹得身邊眾人一陣鬨笑。那兵士或許是覺得自己丟了面子,遂火冒三丈的站起身來抬腳沖著那屍體狠狠地踢了過去:「奶奶的,都死了還跟老子作對,老子饒不了你!」
話音剛落,眾人忽然看到一個高大的身影閃到那人面前,輕伸左手一下子把那人提了起來重重的摔在了地上,這一下子摔得不清,那兵士躺在地上呻吟了半天才勉勉強強從地上爬了起來,只見他掣出鋼刀就要發怒,忽然發現面前怒氣沖沖的盯著自己的那人竟然是奮威將軍呂布,頓時萬丈怒火憑空消失,結結巴巴的說道:「將將軍……」呂布皺著眉頭冷冷的問道:「他們已經死了,雖然他們是反賊,可是他們寧死不降,忠心與自己的主人,單憑這一點就應該值得我們尊敬!」那兵士聽到這句話,遂不在言講,而是嘆了口氣,低下頭去。呂布知道自己這樣做肯定會讓眾人不服,於是他轉過身去,對著一眾將士說道:「我知道,你們都在認為我這是小題大做,可是你們想想,這些黃巾士兵,同樣是我華夏子民,戰場廝殺乃是各為其主不得已而為之,但是我們不能把個人情感摻雜進去,你們看看這些黃巾士兵們,哪個不是食不果腹的苦難百姓,造反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征剿更是不得已而為之,今日我們勝了,可是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本應本分務農的百姓為何鋌而走險發動叛亂,那麼遲早我們還會面臨第二場、第三場叛亂,那樣國家就會永無寧日,我們也會變成疲憊之師,早晚會失敗啊!」一番話說的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在場的士兵雖然沒有幾個讀過書的但是每個人都不傻,何況呂布已經把話說的如此明白了,沉默半晌,一眾黃巾俘虜們忽然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異口同聲的說道:「將軍仁義啊!」站在隊伍最前面的皇甫嵩、盧植、朱雋三人情不自禁的對這呂布鼓起掌來,在三人的帶動下,雷鳴般的掌聲漸漸響起……
……「主公,您還好嗎?」楊奉的聲音打斷了張梁的會意,看著昔日的下屬還惦念著自己,張梁欣慰的說道「好,我很好啊,楊奉,這些日子辛苦你了。」楊奉幼年喪父,幸虧張角兄弟看其可憐從旁接濟,自黃巾起義后,便一直追隨在張寶屬下,后張寶在西華戰死,楊奉跟隨波才和彭脫殺出重圍,聽聞廣宗情勢危急,三人便引軍來救,半途撞上了正從廣宗撤回洛陽的董卓部下,一隊敗兵遭遇訓練有素的飛熊軍,可以想象結果,一場惡戰下來黃巾軍殘部傷亡慘重,為了給黃巾軍留下最後的種子,楊奉自告奮勇帶隊斷後,連敗李傕、郭汜、李蒙、胡軫等二十餘人,最後面對突然出現增援華雄,楊奉氣力不濟被打落馬下,由張濟張綉叔侄聯手生擒,那董卓見到手的功勞就這麼飛了,憤怒之餘下令將楊奉五馬分屍,恰在此時李儒到來,他聽說楊奉憑藉一己之力連敗二十餘人而且自願留下斷後頓時欽佩不已,苦勸董卓留他一命收為己用。董卓見楊奉武藝過人,自己三員最器重的大將同時出馬才將其拿下也有一種欣賞的感覺,於是他點頭應允。李儒親自上前為楊奉鬆綁勸降,楊奉回答道:「自古忠臣不事二主,大賢良師兄弟對我有再造之恩,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棄他們而去的。」
恰在此時,廣宗戰報傳來,說張角戰死張梁被俘,所部將士全軍覆沒,聽聞此訊,李儒計上心來,他便以保得張梁活命為由和楊奉達成協定,就此楊奉投降董卓成為其屬下為其效力,李儒也確實履行諾言保住了張梁一命。不過令楊奉心生不滿的是,自從董卓掌權以來,楊奉屢次提出要求董卓釋放地公將軍張梁,因為自從自己散出風去說董卓可以釋放張梁之後,大批的黃巾余部加入到董卓軍中時至今日已經有兩萬之眾,而在自己散布消息之前董卓也確實答應了自己只要招攬到兩萬黃巾軍就會釋放張梁,那黃巾軍大半也是因為楊奉做出了承諾才投奔董卓軍,董卓此舉,無異於讓楊奉裡外不是人了。
「楊將軍,你不在衛所巡防,跑到這天牢來做什麼?」楊奉剛想開口說話,身後便傳來了董璜的聲音。這董璜乃是董雯親弟弟,在董卓軍中雖然不是華雄、李傕那般聞名遐邇,但是手中一把九環刀也在軍中稱雄一時,董卓留他在此也是有意牽制楊奉。自楊奉投軍以來,這二人一直互相看不慣,此番楊奉若不是為了探視主公,又豈會三番兩次受著董璜的氣。只見楊奉站起身來等著董璜說道:「董將軍,楊某奉相國軍令守衛洛陽,要到何處去似乎不需要向將軍你彙報吧。」董璜毫不退讓的說道:「你幾次三番同這些要犯****私下往來,敢莫是圖謀不軌!」楊奉怒道:「放屁,誰是****還不一定那!」楊奉情急之下口不擇言,這可激怒了和董卓關係最親近的董璜,只見他忽的掣出九環刀對著楊奉怒道:「好個潑皮,早就知道你不是心甘情願的歸順相國,來來來,今日我便替相國清理門戶!」身後一眾飛熊軍也拔出佩刀殺氣騰騰的圍了過來,楊奉兩側黃巾力士也不是吃素的,一聲令下各自舞起兵器迎了上去,兩隊人馬就這樣在天牢中大打出手。
就在天牢中一眾董卓軍亂鬨哄的時候,二十幾道黑影在屋頂上迅速閃過,守在大門最外面的幾名董卓軍士兵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浸著毒藥蛇形鏢便插進了眾人後腦,早就在四周埋伏已久的打扮成董卓士兵模樣的徐晃帶著三隊士兵沖了過去,只見眾人有條不紊的將屍體拖到一旁掩蓋住,而後若無其事守在了門前。
阜陽城外三十里,曹軍大隊由典韋開路,夏侯淵斷後,曹操自帶郭嘉、戲志才、曹洪、夏侯惇、曹仁、許褚等人居中一行兩萬餘人井然有序的列成四隊向著阜陽行進著。性格剛烈的曹洪啰啰嗦嗦的發泄了一路的牢騷:「這平東將軍還說什麼英明睿智,全是狗屁,把咱們發配到後方來守著糧草大營,真是瞎了他的狗眼。」曹操笑著拍打了一下曹洪的腦袋說道:「你懂什麼?平東將軍此舉自有深意,你自己看。」說著,曹操從袖中取出一封書信遞給曹洪,曹洪狐疑的接過書信閱讀完畢之後,方才恍然大悟:「難怪如此,這平東將軍真是難以捉摸啊!」曹操嘆道:「是啊,若不是兩位先生提醒,我曹孟德此時怕是也會一直被蒙在鼓裡啊!」想到日後有可能要和這樣一個對手逐鹿中原,曹操頓時覺得自己的壓力空前巨大。
「稟報主公,前方五里,袁紹大軍似有異動。」前方斥候縱馬來報,打斷了曹操的思緒,身旁戲志才上前道「再探!」郭嘉對著曹操亦抱拳道:「主公,看來我們所料不錯,袁紹果然暗中和董卓結成了聯盟,妄圖趁著我軍主力盡在前線而趁虛偷襲我聯軍糧草大營。主公,我等應當早作準備。」曹操點點頭,問道:「奉孝有何高見?」郭嘉皺著眉頭思索了一會兒說道:「袁紹此番並未主力盡出,只是派遣了猛將顏良和所部三萬騎兵,這就說明他還沒有下定決心要和聯軍陣營撕破臉,所以我們只需要擊退顏良就可以,而阜陽有并州猛將張郃和他麾下一萬大戟士配合孔太守的兩萬兵馬鎮守,想來沒有什麼意外,如此只要……」說著,郭嘉伏在曹操耳邊低聲說了起來。一邊曹洪不屑的說道:「你們這些讀書人啊,就是喜歡搞這麼神秘的事情,且!」
阜陽城東校場,一萬大戟士除了三千餘人守在各個城頭外餘下六千餘人在校場上整齊的列成三隊,面對著他們的將軍張郃,正賣力的操練。自從在幽州見識到高順統帥陷陣營硬生生將幾萬烏桓大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后,張郃便潛讀兵書立志造就一支不亞於陷陣營的步兵勁旅,此舉得到了呂布的大力支持,高順得知消息后也親自前往張郃的住所和他探究,於是在三名當世猛將的共同努力下,并州軍中除了陷陣營和并州衛外第三支勁旅的雛形被大致勾勒了出來,張郃效仿呂布,撤掉長矛,給這支部隊統一配備長戟,每名大戟士成員的裝備除了長戟之外,腰佩短刀,左手持盾,深紫色的披風內暗含二十二把飛刀,周身披著重甲遠可擋箭,近可使戟,貼身肉搏除了短刀外二十二把飛刀也可以隨時偷襲對方,呂布親自給這支部隊命名為大戟士,自組建至今大戟士便一直留守在後方從未上過戰場,張郃一直對此忿忿不平,不過他不知道,他的大戟士很快就要面對第一場戰鬥,這場惡戰也會讓他的大戟士一戰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