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超乎意料的收穫
在三國之中,蜀國的猛將力壓群雄,五虎上將屬於最巔峰的那一撥,曹操方面也就典韋和許褚可以比擬,就算是五子良將,在名聲上也差了一籌。而吳國,可以說不以武力見長,幾乎沒什麼單挑的戰績,小霸王和太史慈那一場酣暢淋漓的戰鬥之後,機會就沒有了拿得出手的單挑成績。
但是吳國能統籌全局的大將不少,從孫策割據江東開始,一直到三國統一之前,吳國有五任大都督,在同一時代,就算與諸葛亮相比,也不會差多少。諸葛亮之所以廣為人知,在大眾的心目中「多智而近妖」,是因為《三國演義》流傳的太廣,而三此書正是以蜀漢為正統,諸葛亮是絕對的主角。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魯肅就是其中之一。好吧,期間也有其他人如諸葛恪、施績等成為吳國最高軍事長官,但都沒有這五人出名。當然也或許陸遜是湊數的,是大家公認的吳國最後的名將,與前幾位相比,或許才智不差,但名聲就差遠了,讓人能記住他的,是陸遜兒子的身份。
魯肅是真正的智者,相比於諸葛亮未出茅廬先三分天下相比,魯肅才剛被周瑜推薦給孫權,就向孫權提出了東吳版的隆中對,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為孫權描繪了鼎足江東,觀天下形勢變幻,伐劉表、據江南,進而北伐,一統全國的宏偉藍圖。而此後的數十年,這也成為了東吳集團的戰略指導方針。
可以說,魯肅是劉風最想得到的歷史武將之一。
五人之中,呂蒙早已在江東,陸遜也是一樣,而陸遜在了,他兒子當然也跑不了。周瑜在五六年前就開了拉關係,只要他不是腦殘到非要選擇袁術,就絕對不會走脫,畢竟遊戲中,周瑜和孫策可不認識。
這樣算下來,五大都督,也就只有魯肅一直遊離在外了,當初魯肅露面最終進入郯城時,就讓劉風好一陣惋惜,以為自己失去了招攬魯肅的機會,卻沒想到上天——不,是智腦給他開了這麼個玩笑,在最後的關頭,將魯肅送到他面前。
可魯肅卻不覺得怎麼好,尤其是當一個人盯著自己發獃不時發出異樣的笑容時,即便已經有7階的實力,他還是感覺到發虛。
「魯肅拜見將軍!」他再次行禮出聲,卻依舊無法改變當前尷尬的局面。
「主公!」荀攸見狀,只能開口喚醒已經陷入遐想中的劉風。
「哦,子敬不比客氣,隨意就是。」劉風終於回過神來,「原本只是聽說子敬的名聲,想要見一見徐州英才。卻不想從糜子仲那裡聽聞,子敬請他將張子布的家人帶來。如此,我可真要感謝子敬了,否則我無法及時趕到彭城,很可能就無法跟張公交代了。」
「張公於在下有恩,子敬也只是儘力而為。」魯肅說道,「張公可是奉陶州牧之命前來守城,卻要拜託將軍來接家眷,莫非……」
「子敬會意即可,糜子仲也不是多嘴之人,而張公還在等趙太守的決定。但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他都不會在留在徐州了。」劉風笑道,「卻不知子敬為何出現在此?」
「在下不想成為袁公路治下之民,只能離開,來此是為了護送張公的家眷,至於未來,尚未打算好。」魯肅解釋道。
「張公已經決定南渡,糜子仲也在邀請之列,表示會考慮,應該也不會拒絕,子敬若是暫沒有去處的話,不妨到江東一行,走走看看。」劉風對魯肅發出邀請。
「多謝將軍抬愛,待此事過後,在下會考慮的。」魯肅思考了一會,鄭重道。
劉風知道魯肅生性豪爽,歷史上周瑜任居巢長時,曾經從魯肅家鄉過,軍中缺糧,聽聞魯肅家裡有糧,就前去求助,魯肅直接把兩倉糧食送給了周瑜一倉,多達三千石,自此周瑜就和魯肅成為朋友,不但向孫策推薦了魯肅,後來更是向孫權推薦,魯肅這才得以在江東迅速站穩腳跟。雖然劉風一直不明白,擔任廬江居巢長的周瑜為什麼能將兵過下邳東城魯肅的家鄉。
魯肅不是敷衍劉風,否則的話根本不用猶豫,這讓劉風欣喜不已,只要魯肅肯去,接觸的機會多了,若是能得到魯肅的認可,自然就有很大的機讓其留在江東。
於是劉風和荀攸等人開始和魯肅談論天下局勢,想藉機試探一下魯肅到底成長到什麼地步,結果讓劉風很滿意。
……
糜竺的動作很快,表明身份進入郯城,僅僅過了一天,就又匆匆出城,趕了回來。
劉風不知道朐縣城中發生了什麼,最終趙昱同意了霸佔,讓出朐縣,但他是有條件。
趙昱不願意投降,更不想投靠讓徐州自己的家鄉成為如此局面的罪魁禍首袁術和曹操,當然劉風也是其中之一,儘管糜竺沒有明說,他能想象的到。所以,趙昱選擇去繼續追隨陶謙,他將去追趕陶謙,和他一起投奔袁紹。而士兵以自願為原則,選擇留下或是跟他走,或者是去投靠袁術,劉風不得干涉。
時至如今,劉風的目的差不多也都達到了,他也不想再繼續打下去,海上那些運送流民的船隻,從未停歇過,整個朐縣基本上被搬空了,成了無人之地。
所以劉風大營了趙昱的條件,放他離開。於是趙昱帶著二十多萬大軍從北門離開,準備去追趕陶謙,留下的大約有三四十萬人,還有一部分,則是前去投靠袁術。雖然和劉風想象的有些差距,但此行的目的達成,他也就沒有再計較。
張昭終於出現在劉風的面前,沒有任何猶疑,直接選擇的投靠,如此一來,劉風手下終於出現了7階政將,而劉風也終於找到一個可以統籌全局的人。
目的達成,劉風也不再西去,而是折回了朐縣。糜竺一家也商量了一番,最終決定全家搬遷到江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