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五零章人種袋
當那個口袋飛起,杜玄的目光便瞬間凝聚,死死的盯住它。他知道,這應該就是彌勒一脈的至寶——人種袋。
對於人種袋,以前的杜玄也只知道他捉人拿物,似乎無所不能,但到底原理如何,極限如何,根底如何全然不了解。本來,他上女媧宮借寶,也有詢問人種袋來歷的想法,只可惜女媧娘娘太乾脆了,連見他都沒有見,直接便將山河社稷圖和金葫蘆、招搖幡三件至寶統統交給了他。
不過,這幾天杜玄在自己熟悉自身力量的同時,卻也趁著閑暇在打聽,終於,他從花果山馬元帥那裡得知了人種袋的真正根底。
原來,人種袋的前身,乃是西天佛門第一尊阿彌托佛在封神大戰之時煉製的乾坤袋。當初,乾坤袋只是一個純粹的空間之寶。後來萬仙陣之中,阿彌托佛以乾坤袋出手,收走了截教三千紅塵客,帶回西方,度化入佛門。
這三千紅塵客,實際上是三千仙人,有金仙有天仙,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他們俗欲纏身,紅塵享樂之心濃重,非清靜自在仙人。
那西方極樂世界,乃是阿彌托佛為世間萬靈開闢的救贖之地,避劫之地,自然不能讓這三千仙人的紅塵慾念污穢了極樂凈土。所以,在度化他們入佛門之時,也行費了大法力大神通,將他們一身的紅塵之氣都行洗掉,封入了乾坤袋之中。
阿彌托佛乃是逍遙教主,乾坤袋有了紅塵之氣,自然便不願意再用。他本想將起拋入人間,留贈有緣,這時他的弟子彌勒菩薩卻是上前懇求,將此盛滿了三千紅塵氣的乾坤袋賜給他。因為他乃是佛門未來佛,將於星宿劫之時降世,代替釋迦佛為教主,廣大佛門,度化世人。他是不得不入紅塵的,所以,此寶與他相合,正可隨身護持。
阿彌托佛見此,也便將乾坤袋給了彌勒菩薩。到得彌勒菩薩手裡,他卻是徹底的將內里的三千紅塵氣祭煉入乾坤袋之中,徹底熔煉一體,而後以因果大道祭煉,將其轉化成為了因果之寶。
這源自三千仙人的三千紅塵氣,可非同等閑,不是單純的三千道紅塵氣那麼簡單,而是他們正好囊括了三千大道的所有方向。阿彌托佛收納截教仙人,可不是隨便收的。後來人有人說阿彌托佛收納的都是心懷清靜之心的仙人,所以轉入佛門才那麼順遂,那純粹舊事胡扯。阿彌托佛要的就是截教的氣運。
當年截教獨大,以一教之力,演盡天地萬象,雖然讓其他聖人,甚至包括其師兄元始天尊在內不滿,但當時也是符合天道的,所以才能夠昌盛那麼多年。時移世易,天地起殺劫,聖人生異心,截教衰落不可避免,但佛門想要崛起卻還很難,畢竟,他們根基不夠,先天弱勢。所以,阿彌托佛才要通過三千紅塵客將截教滅教之後的氣運給接引過來,融入佛門之中,幫助佛門彌補先天之不足。
這三千截教仙人,被演化成為極樂世界三千佛,象徵過去,從不出極樂凈土,現身於世間,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佛門壯大的基石,不可動搖。不然的話,根基浮動,佛門也是劫數連連。
而為了佛門大業,阿彌托佛幾乎也是自封於極樂凈土,負責調和、度化、鎮壓這三千佛陀。畢竟,改換修行根基容易,改換一個人心卻是很難。截教仙人,雖然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卻最重感情,除了極少數被徹底度化之外,其餘的卻還是一心向著截教。
也正因為此,阿彌托佛才將現在佛主,佛門的掌權之位交給了釋迦佛,也就是截教的多寶道人。原因很簡單,他自己根本長時間出西天親自掌管,不然就會影響佛門根基,使得佛門和過去的截教一般,也面臨破門滅教之厄運。
多寶道人雖然得掌大教之位,權柄無限,但並沒有就此徹底投身佛門的想法。他卻是和阿彌托佛做了一筆交易,他替佛門掌大位,謀發展,而阿彌托佛則將他的師弟師妹們歸還。
阿彌托佛同意了,不過為了佛門根基,卻是提出了要求,必須以同等修為,同等修行方向之佛門修士替換,方可接引走相迎的截教弟子。這樣一個個來,不但鎮壓氣運不變,不至於流失,也能慢慢的將這些始終「冥頑不靈」的異己之徒換成真正的自己人,自然是更好。
正是因為這個交易,多寶道人對於佛門的發展也是不遺餘力,傾盡了自己的心血,再加上大勢在身,終於佛門大興。多寶道人這些年來,給佛門培養了無數人才,這些他都是輕車熟路,因為在截教之時,很多同門都是他代師授法,進行教導。
總的來說,他們是雙贏,佛門根基日漸穩固,而多寶道人也救出來不少同門,同時藉助佛門氣運,修行也是更近一重樓。事實上,早在很多年前,阿彌托佛看到多寶道人的能力,便有心讓其真正入佛門,真正成為佛門二代教主,再沒有什麼未來彌勒佛一說,但多寶道人終究還是拒絕了。
彌勒菩薩當時雖然還不了解自身未來的這種危機,但是卻是心有感觸,覺得此寶干係到他的道果未來,所以才不理會自身萌動的貪婪之心,將其要過來。
有這三千紅塵氣對應三千道路,乾坤袋轉化因果之寶之後,品級立時間大幅度飆升,成就了頂級大羅神器,禁制達到四十五重。
如此順利的祭煉,自然是滋生了彌勒菩薩的野心,讓他真箇決定將這乾坤袋化作自己的本命法寶,證道之寶。所以,他卻是離開自家凈土,化身布袋和尚,遊走諸天萬界之間,繼續的收集紅塵之氣,強化此寶。
在遊歷的過程中,彌勒菩薩發現人族這個種族真的是紅塵之氣的最大製造者,那濃度,那規模實在是太龐大,太複雜了,所以他就開始藉助這種便利祭煉。千萬年過去,他卻是將乾坤袋的禁制又增加了三重,提升到了四十八重,頂級大羅神器圓滿的狀態。
再進一步,擁有第四十九重禁制,那就是先天至寶,聖人之寶了。他知道這就非積累之功了,必須有機緣,有契機,還要有實力,所以卻是停下,回歸了自家白蓮凈土。這時,乾坤袋已經和原始之時的乾坤袋有了很大的區別。
雖然他仍然空間廣大,可以裝下一方世界,但現在的核心卻是紅塵之氣。以此為核心,因果之力為紐帶,天下間無論是仙佛妖魔,只要六根不凈,紅塵雜念不清,都難逃此袋擒拿之厄。不獨是生靈,便是器物法寶,也是一樣,沾染紅塵因果,也都難逃被收攝的命運。
正因為此,彌勒菩薩覺得他應該給乾坤袋取一個新名字,徹底擺脫過去,獨屬於自己。最終,他定下了後天人種袋之名。
先天清靜澄澈,後天污濁雜穢,代指紅塵;而人種則是因為人族紅塵之氣最重,同樣借代。這個名字的意思便是,後天之下,紅塵之中,都將由我主宰,任誰難逃。簡稱就是人種袋。
不受人種袋掌控的生靈有兩類,一是先天神聖,天生清靜,不然紅塵,當然,要是有哪位起了凡心,自甘墮落,便不為先天,一樣受人種袋鉗制。二則是清凈仙佛,此清靜乃是心之清靜,非僻遠獨居,隱修在外。有的人,身處仙山靈境,一樣雜念繁多,難以消除,比如說歡喜佛;有的人,哪怕常年混跡紅塵,頻繁顯聖,行大有為之事,一樣心無掛礙,不染塵埃,比如觀音菩薩。
不受人種袋掌控的法寶只有一類,那就是純粹的功德之寶,不染因果,自然不受制約。但是,當功德之寶因為某種機緣徹底生出靈智,有了種種私心雜念時,一樣要受掌控。這也就是為什麼功德神祗不可避免的原因。
神祗雖然皆有功德金光護體,但也因此,在行為做事之時,為其所役,紅塵之心繁重,難以超脫。
杜玄在了解了這些之後,他就知道,自己絕沒有觀音菩薩那種超脫之心,所以,自己功德雖然不少,但單憑本身,力量再強,也難逃脫人種袋收攝。不過還好,他還從女媧宮求來了山河社稷圖。
山河社稷圖是先天至寶,聖人之寶,功德至寶,卻是不受人種袋掌控,完全足以屁護他。也正是因為了解了人種袋根底,杜玄方才更加的自信。他其實如果出手攔截,是有能力阻止刑無道的刑杖被收走的。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對他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兒,因為,這更加做實了黃眉大王的桀驁不馴,以下犯上。
畢竟,就算是黃眉大王真的成為了九華水府府君,受水元宮承認,那他也是臣子,在杜玄這個水元太子之下。
如果僅僅是真如法王和自己座下小將起了一點兒小衝突,那在兩家高層眼中,根本就算不得什麼,和沒有衝突幾乎沒有什麼兩樣。但是黃眉大王親自參與,犯了這個忌諱,這就是把柄了。
有了這個把柄在,杜玄行為做事,稍稍出格一點兒,也就很正常,很自然,也就應該被「別人」所理解了。
當下里,這一刻杜玄一點兒時間都不耽擱,即時衝出車碾,顯化在外,「黃眉,你居然敢在本太子面前擅動刀兵,如此放肆,看來彌勒菩薩平日里對你的管教是太輕鬆了點兒。今日,本太子就要好生的教訓教訓你!」
其實,黃眉本來前來迎接,也是想要走個過場,然後再想著憑藉自己的實力,強壓杜玄與他比斗,以輸贏定下九華水府府君的職位歸屬的。可現在,因為剛才的小衝突,卻是讓形勢變了。
這也是因為他素來的性格,絕不吃虧!出手之後,他其實也略有些後悔,本來,他以為對方肯定會進行阻止,這也就順勢打了起來,一行混戰,那也就大哥不說二哥,別論理了,只以勝敗論英雄。可沒想到,杜玄卻是狡猾之極,壓根兒就不出手,就是要做實他的無理,方才出來。
看起來,差別不大,但實際上卻是很有問題的。黃眉輸了,結果自不待言,肯定是很慘,但即便是贏了,也有不小的麻煩。比如說,水元宮就可以以此為借口,強行削了他的職位,只要將九華水府府君的位置還交給佛門,哪怕不是彌勒一脈,那他們也是無可奈何,只能接受。
但是,黃眉也就是這種性格,事已至此,他可不會委曲求全什麼的,反倒是徹底放開了,要一條道走到黑,從險中求活,走出一條通路。當是時,他直接大吼道,「水元太子,誰知道你是真是假,現在假冒神祗的修士可多了,且待我擒下於你,一驗便知!」
黃眉這是準備強勢鎮壓水元太子杜玄,然後以此為要挾,與杜玄談判。杜玄若是識相,那他就不公開杜玄的這個污點兒,雙方你好我好大家好,配合著搞一齣戲,就當他這個九華水府府君是杜玄這個水元太子代為敕封的,他得好處,也給足水元宮面子。
杜玄若是不識相,不願意,那他也沒有辦法,就是魚死網破!他大不了就是這個九華水府府君不幹了,而杜玄的水元太子之位可太誘人了,不但代表了權柄,還代表了無限廣闊的未來。他相信,杜玄肯定是捨不得不幹的。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就是,黃眉能夠大勝杜玄,不然的話,一切就都是一場空。但這種賭性,黃眉卻是絕對不缺。哪怕是面對同級之人,他也不曾怯懦過,更何況,在他看來杜玄還只是一個未證大羅的黃口小兒。
「哼——,欲蓋彌障,虧你還是堂堂一位大羅金仙呢,居然還玩兒這種小把戲!」杜玄毫不客氣,毫不留情的予以拆穿,冷聲道,「也罷,既然你如此迷信自己的實力,本太子也就成人之美,讓你知道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