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女學士> 第一八七章:瓦剌韃靼(今日依然有加更)

第一八七章:瓦剌韃靼(今日依然有加更)

  月影漂浮,燭光斜照,乾清宮內,兩條人影拖得長長的。


  而那兩人,你不曾言,我不曾語,卻默契依然。只見一疊未批複的公文,經李慕兒的手展開,經朱祐樘的毫素輕擬,逐漸變薄。


  「咦?」李慕兒突然眼前一亮,將手中摺子往燈下一湊,跟著彎下腰來,細看道,「瓦剌與韃靼要來朝貢?」


  「嗯。」朱祐樘輕聲應。卻發現她低頭間半截髮絲突兀跌落,在燭火前搖曳,於是指尖不覺便往前一挑,接住她秀髮不滿道,「這是怎麼了?」


  穿成這副模樣,頭髮還斷了一截兒,她到底是怎麼了?

  李慕兒將髮絲攏於耳後,沒有正面答他的話,仍舊一臉震驚之色問道:「蒙古族向來與我朝不合,瓦剌人犯我江山,虜我……」


  她沒有說下去,因為她想說的話,在他人面前說得,在皇族面前說,可就帶了諷刺,是大逆不道了。


  只好轉了個話鋒,「瓦剌與韃靼亦是水火不容,同來入貢,會不會掐起來?」


  朱祐樘修長的手指收回,和顏悅色瞧著她,解釋道:「兩國開戰,尚不斬來使。何況是來入貢?我大明與他們蒙古族的確素來交惡,時戰時合,可天下之事就是這樣,沒有永遠的盟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至於他們自己,你放心,使臣都是千挑萬選的精明之人,保管是和和氣氣,絕不會逞一時之快,犯無謂的錯誤。」


  李慕兒點點頭,顧自心有所思。


  韃靼與瓦剌,分別佔有蒙古高原的東西兩部,各自佔有一些蒙古部落。


  明初瓦剌勢大,與大明久戰不下,方才李慕兒差點說出口的,便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經「土木堡之變」后,太師也先遣使與大明議和,送回英宗皇祖,才恢復了雙方通貿互市,緩和了彼此敵對的關係。


  其後,太師也先以異姓貴族篡奪汗位,部下離心,紛紛背叛,不久亦在內爭中被殺,瓦剌勢衰,韃靼復起。


  是以朱祐樘在位的幾年,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內部事態鮮為人所知。韃靼各部則仍處在異姓貴族爭權奪利,相互混戰的內亂階段。


  瓦剌早已不如從前強大,韃靼又還在成長時期,大明如今立於中立之地,實力大大壓過兩方。


  李慕兒此刻作為一名大明子民,心底自豪油然而生。她看過實錄記載,也聽過諸多大臣分辯,所以在她看來,「土木之變」僅僅是那時的朝廷由於宦官專權所造成的一個偶然事件。此後大明和蒙古之間的朝貢關係並未受到影響,蒙古瓦剌部雖然強大一時,但仍要和明廷保持這種朝貢關係,如今韃靼部奪勢后,亦是如此。


  只是蒙古人骨子裡驍勇好戰,不甘臣服。一方面和大明保持著通貢的關係,另一方面卻時常襲擾明邊。


  尤其是新上位的韃靼小王子,據說弘治元年他奉書求貢時,便自稱大元大可汗,足可見其傲慢與野心。


  「那可不一定。」李慕兒想到這些蒙古人的不善,心中不定。不知為何,腦海中還閃現過幾個人影。


  「其實他們掐著也好。俗話說……」


  李慕兒知道他要俗話說什麼,忙介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是了,他們再怎麼掐,也燒不到你。」朱祐樘說著習慣性地彈了下她的額頭,「你若是感興趣,到時候陪在朕的身邊伺候就是了。」


  「如此甚好!」李慕兒點頭應承,「他們是住會同館對不對?會同館我熟悉。」


  「是啊,會同館你怎麼會不熟,還在那兒掉了顆牙齒呢!」氣氛輕快,人便放鬆了下來,朱祐樘的手便這樣無意識地撫上了她的臉頰。


  他面上淺帶笑意,蒼白的唇角揚至某一個弧度,就會頓時橫生難以說清道明的妖嬈。


  李慕兒以前總是受用。


  臉上痒痒的,缺牙的那處早已沒有感覺,心上缺的那塊,似乎也正在慢慢填滿。李慕兒心頭一動,望著近在咫尺的熟悉臉龐,突然不知該作何回應。


  半晌,在朱祐樘殷切的眼神注視下,李慕兒還是掃興地說出:「皇上,您不必為了我而納鄭金蓮。從今往後我依然是您的女學士,這便是我最後的決定了。」


  朱祐樘情緒十分平靜。


  經過這許多日的努力,最終得到的仍是這個答案。朱祐樘卻沒有絲毫意外,彷彿從一開始就看穿了她這個人。


  唇角的笑意隱去,寡淡的神情復現。他的手輕輕滑落,握住她受傷的五指,輕輕念道:「我明白了。」


  燈火映著案上筆墨,也映在他的臉上,唯獨兩人牽著的手,隱沒在黑暗中。


  …………………………


  時近清明,京城的天氣已經極暖,李慕兒的手傷尚無完全恢復的跡象,可於她而言也不打緊。她盼著朱祐樘帶她去見貴客之時,貴客卻以令人吃驚的方式粉墨登場了。


  朝廷對迤北蒙古族的朝貢特別重視。朝貢使臣一入明境,其衣食住行幾乎全由朝廷包管。


  禮部會差官員先前往大同,會同鎮巡等官,將使臣逐一譯審,分豁使臣若干,隨來男婦若干,赴京若干,存留若干。


  也就是說,來朝貢的人,並不是都能入京的。


  最近的一次朝綱,應當是在弘治三年,定下「韃靼許一千一百名入關,四百名入朝;瓦剌許四百名入關,一百五十名入朝」,這樣准許入京的人數合為五百五十人。


  這五百五十個以內的使臣和隨行人員還都要統計造冊。一方面是保證其飲食起居,一方面是作為賞賜的依據;對所進和帶進的物品要區分等第、造冊蓋印、發給勘合,這也是為了按物給賞。


  結果入京到了會同館核對時,瓦剌方少了人數,還少了物品。


  禮部每關每道必會查驗,不會出差池,那麼照這情形看來,只能是瓦剌方自己出了問題——監守自盜。


  瓦剌人卻認為是韃靼使臣趁他們不備,殺人越貨。


  兩方有好鬥者,私下大打出手。(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