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傾宋> 第四百三十九章 天下當永樂

第四百三十九章 天下當永樂

  站在高高的台階下,文天祥微微眯眼抬頭看著陽光下閃動著粼粼光芒的宮殿琉璃瓦。而他身後的腳步聲接連響起,隱約可以聽見六部大臣們低低的交談聲。這是殿下從北方歸來之後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朝會,以彌補今年未召開的正旦大典。


  這樣的大朝會,來的不只是京中各部和御史台、翰林院的主管官員,包括大大小小的官吏全部上殿,另外還有從東南西北各個方向趕回來的各路安撫使或者轉運使以及各軍的指揮使或者都虞候,總之即使是在外的州府和軍隊,也會派出一個主管大小事務的人入京。


  也正是因為等待天南海北的官員趕來京城,所以這大朝會才會一直拖到葉應武歸來將近一個月以後。


  別說自大明建立以來,即使是前宋也已經有很久沒有舉行這樣的大朝會了。因為這意味著在大朝會舉行期間,整個王朝在外的各項事宜都會處於半停頓狀態,對於隨時都有可能和北方王朝爆發大戰的南宋,這樣的朝會一旦處置不好,很有可能會被人趁虛而入、傷及根本。


  也就只有現在大明國力蒸蒸日上,在各處戰線全部採取進攻的姿態,才有資格舉行這樣的大朝會。


  也只有一個強盛的王朝,菜有膽量舉行這樣的大朝會,因為即使是天下官員雲集京城,周圍的國家也只能在他的虎虎雄威之下匍匐。


  文天祥站在大殿下面,身後走進來的官員密密麻麻。在這一刻,一種驕傲和自豪的感覺發自心底升起。文天祥霍然回頭,看著已經越來越近的蘇劉義和陸秀夫,也看著那些臉上都帶著喜色的文武官員。


  大家一直在為了朝廷的大小事務南北奔波,別說幾個月了,甚至一年到頭都見不到面,這些曾經一起追隨著葉應武吃冰卧雪、在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將領和官員,見面之後自然是格外的親。王進、江鎬他們早就已經勾肩搭背在一起不知道說著什麼,而趙文義、郭昶、李嘆等幾個關係好的官員也是在一起說笑。


  文天祥敢打保票,這群傢伙十有八九是在侃大山。不過即使是想要讓天下官員站在這一處大殿前侃大山,又豈是那麼容易,這背後也是一個王朝強大國力和對於周圍國度震懾力的象徵。


  蘇劉義和陸秀夫的臉色也很好。


  這一次大戰,川蜀軍、神策軍,一支支大明的軍隊高歌猛進,打的甚是勇猛,也打出了大明的軍魂,並且憑藉幾次血戰,徹底扭轉了軍隊在百姓心中無能的象徵,並且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從軍高潮,據說和從軍有關的民謠就已經在短短一個月之間誕生了上百首,當真做到了家家傳唱的地步。軍隊打勝了,兵部尚書張世傑臉上有光,主管軍事的右丞相蘇劉義自然也是與之共榮耀。畢竟這一場大勝,朝廷已經期待了太久、兵部已經期待了太久,百姓萬民也已經期待了太久。


  終於將從靖康以後直至今日百年的宏願、百年的期盼,變為真實。


  大明的赤色龍旗,此時就在河洛,就在山東,就在關中的土地上,驕傲的飄揚。而大明的鐵蹄,在這面旗幟之下,所向無敵!

  至於陸秀夫,高興地理由也更簡單了,雖然此次大戰文天祥在川蜀、蘇劉義在兩淮,基本重擔都落在他身上了,統協六部、調集翰林院和御史台抽調人手幫忙,可以說陸秀夫一個人承擔了葉應武外加兩個丞相所有的職責,短短兩三個月,他已經整整瘦了兩圈,而且黑眼圈也熬出來了,據說打贏之後這位參知政事在床榻上睡了十二個時辰才起來。


  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陸秀夫終於完成了自己那個雖然不得志但是卻名垂青史的祖輩留下的遺言。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雖然王師已經不是大宋的王師,但是依舊是華夏的王師,依舊是赤旗飄揚下漢人的王師!


  中原,收復了,而且是徹徹底底的收復了!蒙古韃子要是再想要奪回蒙古,那就要從每一個大明兒郎的屍體上踏過!

  文天祥沖著大步而來的蘇劉義和陸秀夫拱了拱手。


  而其餘的官員各自圍聚在一起,看著臉上滿滿都是輕鬆和愉快神色的三位當朝相公,自己心中自然也隨之徹底放鬆下來。


  這一場大朝會,就是大明的祝捷大會,也是宣告一個新時代到來的大會。


  前幾天南京百姓叩闕鬧得沸沸揚揚,各地州府的百姓聞訊,勸進表也是如同雪花一樣飛到京城當中,甚至就連一些常年隱遁山林的大儒都驚動了,嚇得翰林院和學士院手忙腳亂的恭敬回復。這麼大的事情大家自然也清楚,而且登基之前三進三辭的流程,熟讀史書的文武百官也是會意。


  文天祥帶著文武百官請過一次,葉應武推辭。


  葉應及和張世傑帶著皇親國戚又請過一次,葉應武推辭。


  南京百姓帶動天下萬民、滾滾風潮再一次請葉應武登基,這一次葉應武已經沒有任何能夠推辭的借口和理由了。


  除非他是真的不想要這個皇位了。


  當然這不可能,因為就算是葉應武突發奇想、歸隱山林,文天祥他們這些功勛臣子肯定也不願意,大不了最後弟兄們也給明王殿下來一個黃袍加身,大家把他推上去做皇帝,容不得他拒絕了!


  所以今天的大朝會,最重要的一件事,自然就是明王殿下登基。而對於這件註定的大事,禮部這些老頭子帶著一群小年輕已經摩拳擦掌很久了,只是開列出的各項儀仗、禮節和流程,就足足有兩大厚本,看的文天祥他們都是眼花繚亂,恨不得將禮部這些人按在地上打一頓。不過想想也就忍了,畢竟禮部平時基本上沒有什麼事干,總算是輪到他們登場了,也得給人家表現的機會。


  而負責起草祭文、檄文的翰林院和學士院,更是在劉辰翁和鄧光薦這兩位葉應武師兄的監督下,把各式各樣的文章寫了一篇又一篇,而古往今來的史書和文集,也全都被翻了出來,一個字一個字的參考。可以說對於雲集了整個王朝學術大儒和文章高手的學士院和翰林院,在這幾天已經完全陷入癲狂狀態。


  登基祭文,人一輩子差不多也就是寫這麼一次,這些平日里自視清高的大儒們,面對這樣名傳史冊的機會,什麼面子裡子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宋瑞,別來無恙啊!」陸秀夫向前一步,笑眯眯的說著。


  文天祥頓時翻了翻白眼,這個傢伙自從葉應武長子出生之後,脾氣就格外的好,天天笑眯眯的,即使是大戰正酣的時候,累的渾身軟癱了,據說也沒有見他抱怨或者埋汰過什麼。


  陸秀夫也不和文天祥計較,陸婉言身為葉應武明媒正娶的正妻,能夠誕下長子,對於陸家來說絕對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陸婉言地位的愈發鞏固。畢竟葉家后宅當中這三妻四妾的來路沒有一個簡單的,且不說被葉應武金屋藏嬌的前朝信陽公主,單單就是王清惠這個小丫頭,身後也有王安節統帥的兩淮軍,而楊絮身後還有楊風一手操辦的六扇門和錦衣衛,在京城這等權貴雲集的地方或許算不上什麼,但是出了南京城的門,那絕對是說一不二的主兒,誰敢得罪?


  可以說這些當朝勛貴在相互制衡的同時,也通過和葉應武超乎君臣的關係,而將整個大明各階層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成為一個相互牽連的利益共同體。單單就是這朝堂之上,六部、御史台和翰林院,掌權之人和葉應武基本上都是沾親帶故,更不要說外面那些統兵大將了,不是和葉應武從小一起玩大的,就是被葉應武提拔於草莽微末之中,對於葉應武可以稱得上是忠心耿耿。


  蘇劉義雖然現在已經算是離開了軍隊,但是走起路來依舊帶著軍人的風範,步履鏗鏘,彷彿這個傢伙不是來上朝的,而是來打仗的。尤其是他這一次節制兩淮諸軍北上,在前線來往奔波,原本將養幾個月身上好不容易長出來的零星肉膘,這個時候也都消散殆盡,使得這位右丞相看上去更多了三分威武殺氣,那些武將見到他也是畢恭畢敬的行禮。


  當初葉應武制定了練兵綱要之後,就一直東奔西跑,所以作為大明底子的各路主力軍隊當中的骨幹老卒,實際上都是蘇劉義一手操練出來的。而蘇劉義也因為這個原因,早早地被打上了葉應武一黨的標籤,兩廂作用之下,使得這位當初背了包袱不得不屈身葉應武手下的將領,不得不緊緊的保持和葉應武的聯繫。


  而葉應武獨具一格的精兵路線和幾次實打實的大捷,也讓蘇劉義徹底站在了葉應武這邊。對於蘇劉義這種天生死認理的傢伙,葉應武也沒有過多的拉攏甚至想方設法結個親家,因為他知道蘇劉義認準了方向十駕馬車都拉不回來,如果自己再想辦法拉攏,反倒是顯得自己對蘇劉義不信任。


  「任忠。」文天祥沖著蘇劉義微微點頭。


  「宋瑞相公。」蘇劉義露出一抹笑容。


  三個人就這麼負手站在台階之下,而他們的身後,文武百官,群英薈萃。


  此時此刻,大明的菁英,已經盡數在此!

  ——————————————


  當朝堂的大門打開,當文武百官魚貫而入,站在殿門兩側,身為禁衛軍統帥、殿前兵馬都指揮使的江鐵和吳楚材,下意識的對望一眼,然後手按佩劍、挺直腰桿,紋絲不動的佇立。


  不只是他們兩個,從大殿門口向內、向外,禁軍將士肅然佇立,在朝陽之中如同一根根永遠不會傾倒的旗杆。


  這些從北方血火當中廝殺出來的漢子,只是在這裡一站,就有一種濃烈的令人難以直視的冰冷殺氣,只有敵人頸中的鮮血經過千軍萬馬的廝殺錘鍊,才能夠鍛造出這種凜然的殺氣。


  文天祥等人在走過殿門的時候,都是沖著江鐵兩人點頭微笑,而後面那些遠道而來的指揮使、都虞候,更是沖著他們拱手打招呼。大家當初追隨著明王殿下走南闖北,都是在一口鍋裡面舀飯吃,就算是長時間不見,這種曾經生死相托的戰友情誼還是消磨不掉的。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如果沒有禁衛軍騎兵萬里馳援,最後一戰定鼎,恐怕大明不可能取得關中大捷這樣的勝利,從而為浩浩蕩蕩的北伐蒙上一絲本不應該有的陰霾。


  這是大明的禁衛軍,也是大明的英雄。


  至於那些前朝留任的官員,在走過如狼似虎的禁衛軍士卒時候,心中不由得打了一個寒戰。前朝禁衛軍的頹廢樣子,他們可是心知肚明,那不過就是一些朝廷花錢養著、給皇帝和大臣們找點兒安慰感和安全感的花拳繡腿罷了,別說讓他們打仗了,就是真的拉出去操練操練,都有可能鬧出什麼難以想象的笑話。


  當初靖康時候,汴梁八十萬禁軍一鬨而散,甚至不如奮起抵抗的民壯。後來咸淳二年蒙古韃子攻破臨安,禁軍更是連一點兒像樣的防禦都沒有,就這麼豎起白旗、作鳥獸散。


  可是現在,眼前的這支禁衛軍,已經截然不同!


  精銳、英雄、天下第一,無數的光環戴在他們身上,而這之後,是被他們殺得血流成河的一處處沙場。


  不少前朝大臣在這一刻都下意識的微微眯眼看著朗朗乾坤。


  新朝新氣象,這個和前宋截然不同的大明,處處都在流露出蒸蒸日上的氣勢。無論是身邊這些年輕得有些過分的文武勛貴,還是在陽光下站立影不亂的禁衛軍士卒。


  「年輕,活力,蓬勃。」禮部尚書陳宗禮喃喃說道,旋即微笑著跟在當朝三位相公之後,第一個邁動步伐走入大殿。


  不過當明王殿下一身天子著裝,出現在大殿上的時候,所有的官員這才意識到,大明之年輕,已經不只局限于軍兵,也不只局限於文武百官,更是在這位天子的身上體現的一覽無餘。年輕有為的君臣、所向披靡的大軍,這就是大明帶給所有人最鮮明的符號和印象。


  葉應武一掀衣袍,端正坐在台階上的黃金龍椅上。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文官以文天祥為首,武將以蘇劉義為首,文官行捧笏躬身禮,武官行單膝拱手禮,一排一排的人群如同風吹麥浪一般倒下,又在這雄渾的聲音當中站起來。


  左側文官,右側武將,涇渭分明,有條不紊。


  「諸位卿家免禮。」葉應武微笑著說道。雖然他現在自稱還是明王殿下,但是既然已經答應了登基,自然也不會反悔。而且剛才文武百官開口也不再是「殿下」,而是「吾皇」。


  這些傢伙也是挺識相,或者說這一天,他們已經等了很久了。


  不等葉應武開口說話,文天祥就已經畢恭畢敬的站了出來,沉聲說道:「啟稟陛下,臣有本要奏。」


  葉應武點了點頭,看文天祥這個架勢,顯然是已經和文武百官商量好了的,然後他作為左丞相代表全部百官發言。至於關乎什麼事情,葉應武已經隱約能夠猜測到。


  「自殿下稱王以來,大明一直沿用前宋年號,以待殿下登基之時,並表大明繼承前宋之正朔。現而今殿下登基大寶在即,沿用咸淳之年號已大為不妥,臣以為,當改元大明年號,表示殿下正統。」文天祥不緊不慢的說道。


  話音剛落,蘇劉義、陸秀夫等人就已經站出來:「臣等附議!」


  葉應武嗯了一聲:「文丞相此言有理。只是不知道諸位臣工以為,何等年號更能體現大明之姿,兼并大明造福天下萬民、刷新改良體制之決心?」


  這事顯然翰林院和學士院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當下里劉辰翁就已經大步出列,朗聲說道:「啟稟殿下,自漢武帝確立年號之制度以來,凡年號已有數百先例,年號之用處,無需多言,應當討論之事,為年號之名稱蘊含。年號應體現當朝陛下文武德治或期盼四海昇平。而今陛下文治武功、實所共鑒,單一以『文』字或『武』字為開國年號,似有不妥,故翰林院並學士院以為,應當取後者,祈願歷經戰火、百廢待興之大明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不知殿下以為可也?」


  「那翰林院和學士院的意思是?」葉應武看著胸有成竹的劉辰翁,便知道他肯定已經想好了最合適的一個,倒不用自己操心了。


  劉辰翁在一雙雙眼睛注視下,微微一頓,接著說道:「翰林院與學士院所列之年號中,臣等以為最為合適的,應當是永樂。天下當永樂,陛下當永樂,萬民當永樂!」(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