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武曲星
大明崇禎十七年,安慶府,懷寧縣城,城外二十里。
一支衣著整齊、服飾喜慶,腰懸紅絲帶的隊伍正慢慢地向前行走著,旌旗翻飛,打頭之人高舉著『肅靜、迴避』的清路牌,腳下生風,從隊伍的儀仗來看像是某位從京城而來的大官正在行進的途中。
『咣咣』幾聲銅鑼聲響起,驚得官道兩旁的樹林間飛鳥四齣。
齊整的隊伍噹噹中,一名二十來歲,一身閃光盔甲的年青人端坐馬上,精神煥發,眉宇間盡顯英武之氣,看他時不時與隨行之人的交談,舉手投足間大有一番儒將風範。
青年儒將名叫王嵐平,安慶府懷寧縣人士,此時的他是大明朝知名度僅次於李自成的人物,大明崇禎十六年武科殿試鼎甲第一名,狀元及第,正當青年,風華正茂,皇帝特旨讓他衣錦還鄉,以顯皇恩浩蕩,更有在這危世中激勵國人的尚武之氣。
說起王嵐平的生平,倒也有些滋味,他出生當夜,電閃雷鳴,狂風卷空,喜而得子的王父卻因興奮至極,竟然一夜間命歸黃泉,留下孤兒寡母,從此後王家家道中落,幸得其母趙氏辛苦內外操持,也只保得母子勉強糊口度日。
隨著王嵐平的降生和王家男人的離奇死亡,不少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孩子不降,但趙氏卻對此種流言不與理會,將兒子取名嵐平,意為期望天下太平,自後母子相依為命,苦度年月。
漸漸長大的王嵐平好像和同齡人格格不入,行事舉動都遠遠超乎其年紀,所以同年小孩都不願和他玩,但王嵐平天生一副好身板,誰敢不和他玩他就揍誰,漸漸的誰也不敢惹他,都怕他,但誰也不知道他竟然是來自後世四百年的一名自由搏擊之王。
趙氏見兒子總愛惹事生非,好打架,長嘆后便一氣之下在兒子十五歲那年將他送到懷寧城富商杜財主家,拜杜家護院教頭為師,習些刀槍棍棒等防身之術,算是得用其長,也在杜府找份看家護院的營生,磨磨心性,積些錢財,好娶妻生子,只不過趙氏的想法雖好,但事情的發展卻讓她始料不及。
此時的大明朝正處在內憂外患的境地,江南一帶流寇四起,不少大戶都請了多則百十名護院家丁,王嵐平這一干就是五年。
有道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自打這王嵐平入杜府學藝后,不到三年的工夫,師父已經教無可教,青出於藍了,後來聽說朝廷多難,大開武舉,於是,王嵐平便想投軍,因為他知道現在是崇禎十二年,用不了幾年,滿清大軍便會揮軍入關,有道是亂世多有英雄出,自己不能這樣餛飩下去,穿越是場鬧劇,但此生決不能平凡。
當聽說王嵐平要考武舉時,杜財主堅決不同意,此時的王嵐平那在懷寧城小有名氣,杜府有這樣的護院在那還怕什麼小蟊賊,不過,貴人自有佳人助,在杜家小姐的暗中協助下,王嵐平成功離開杜府,辭別老母,雲遊天下,遍尋名師,一邊習武一邊鑽研軍陣戰法,將現代知識與時下學識相互揉合,自成一家,終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不鳴則已,一鳴則天下驚。
按大明武科取仕的制度,武科所考者一共分三門功課,其一為個人所長的弓馬器械,其二為排兵部陣,其三便是最重要的兵法戰策以及天文地理。
四年後,回到懷寧,投考安慶府武科鄉試,一舉高中,后又參加京城會試,崇禎皇帝銳意重武輕文,竟然對武科大開殿試之門,此舉前無古人,王嵐平殿試高中鼎甲第一名,崇禎皇帝親賜『大明第一武狀元』,也是自武舉開科一千多年來,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第一名武狀元。
王家混混小子高中狀元的消息傳到懷寧,懷寧城沸騰了,安慶府沸騰了,整個江南沸騰了,全天下以習武為生的學子們沸騰了,大明朝沸騰了,尚武之風席捲天下。
崇禎十七年,高中狀元后的王嵐平在崇禎皇帝力排眾東林黨文官清流的抗議下,實授王狀元安慶府副總兵之職,授職之日即離京就職。
懷揣著皇帝密旨的王嵐平內心有種說不出的激動,鹹魚翻身了,以前的他只不過財主家裡一名家護院的無名小人,短短几年工夫以然成為聞名天下的武狀元,這種跨越他還真一時接受不了,當然更重要的是,他知道現在的大明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地步,李闖的大順軍已經逼近河北,張獻忠又在西川稱王稱霸,北邊的滿清更是蠢蠢欲動,在其位而謀其政,一切才剛開始。
離京前皇帝告訴他,讓他好好經營長江天險,鞏固江南,以保南京,其言外之意王嵐平當然知道,如果京城有不測,大明王朝還能保有南京之都,延續大明國祚。
南京之險在長江,長江之險在江淮,江淮之險在安慶府,崇禎皇帝將千挑萬選而得的武狀元放在這麼重要的位置,可見皇帝對王嵐平的期望有多高,也可見皇帝手下已無可用之才。
這份知遇之恩,也足以讓狀元公赴湯蹈火,再所不惜。
王嵐平勒住馬韁,看著前方漸露輪廓的懷寧縣城,微微而笑,揚鞭而指對眾隨從說,「前方便是懷寧城」
眾隨從聞言,個個挺直了腰桿,將自認為最威武雄壯的一面展顯出來,狀元公回鄉那是何等盛事,立時整支隊伍變得雄糾糾,氣昂昂,大有一番強將手下無弱兵之態。
『咣咣』雄渾的鑼聲震蕩開來。
有開路官扯開嗓子,大喊起來。
「南直隸安慶府懷寧縣武科舉子王嵐平,高中大明崇禎十六年癸未武科鼎甲第一名,皇恩浩蕩,賜領經南將軍,授安慶府副總兵官,此奉旨還鄉,榮歸故里,鄉民人等肅靜!迴避!,威武!」
「咣!」
隨著一聲接一聲的唱彩,威武雄壯的大隊人馬朝著懷寧城踏步而去。
-----------------------------------------
歷史小知識:
我國的武舉制度始於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元年(627年),止於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唐時稱為狀頭,宋建制后始改為狀元。狹義上來說北宋的薛奕是第一個武狀元,但宋建制之時到北宋滅亡之時其建制地域無法代表明清之時的中國地域,當時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北有大遼.從這點意義上來說,有些史學家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九州一統后第一位武狀元是王來聘。
王來聘,明崇禎四年(1631年)武科會試,王來聘獲第一,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授副總兵。崇禎五年(1632年),孔有德(明登州參將,后降清)據登州反明,官軍久攻不下。次年二月,用火藥攻城,城塌,官軍殺入又被叛軍擊退。王來聘手持大刀身先士卒,再次登城拼殺,不幸受傷陣亡。清乾隆年間修《勝朝殉節錄》賜謚「忠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