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南洋海外領(五)心理預期
左鵬將大明這麼做的理由,解釋完后。() | (八)夏冰神情凝重,皺著眉頭。過了好一會兒,才一臉憂色道:「這麼說,大明是做好了明年對大清用兵的準備么?」。
說實話,她是不支持出兵的。因為在她看來,出兵大清是最下下之策。
因為現階段,大明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並且將那些新納入的地盤,徹底消化。等國內經濟與生產力恢復到戰前水平,新納入的地盤,也都轉化成生產力后。才能考慮,對外用兵。
若是明年就開啟站端,那大明剛剛有所恢復的生產力,又無可避免的受到重要影響。那些新納入的地盤,也很容易生亂。再以大清規模不小的兵備配置來看,說不得,讓大明雪上加霜。
這麼持續下去,大明國內,也會越不穩。大明的統治,也會極大削弱。
畢竟從歷史的展軌跡來看,大多數帝國的衰亡,都是從內部開始的。像東漢黃巾軍起義,就是典型的窮兵黷武所致。雖然打敗了匈奴,掃除了草原上的威脅。但是大漢的底子,也被掏空了。再碰上天災,百姓們就無糧可食。
最終釀成了,轟轟烈烈的黃巾軍起義。
強盛的大漢帝國,也就此走向沒落。
而異族,在百年後重新崛起。使得中華史上,出現了極其慘烈的五胡亂華之大禍。
晚唐的黃巢起義,雖沒有草原上的威脅。但是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百姓民不聊生,揭竿而起。將大唐最後一口氣,也斷送了。使得後來中華大地,一直都沒能建立起統一又強大的中央政權。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也先後成為大宋王朝的致命威脅。
到了明末,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讓大明朝,深陷於腹背受敵的尷尬境地中。闖王李自成,還將明朝的末代皇帝,給活活逼死。為後來的清兵入關,提供了絕佳條件。
所以從這些朝代更替的大事上看,內部的穩定,是至關重要的。
左鵬聽出了夏冰語氣中的反對,但他還是很有耐心的說道:「目前出兵的事,內閣還沒有做下決定。但有句話說得好嘛!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若大清的局勢展,符合大明出兵的條件。那麼總統,是一定會授權出兵的。」。
到底天有不測風雲!
大清的局勢,到底如何展。很多的時候,誰都不能說清。儘管在這之前,大明會讓大清境內的情報司勢力,好好運作一番。但是到底能不能成,誰也說不準。
因此必要的軍事準備,還是要做的。
知道夏冰的顧慮,左鵬接著道:「放心!到時候就算對大清用兵,我們大明,也會保持克制。絕不會一口氣,將大清吞下。」。
畢竟大清是傳統的6地國家,常規兵力,是大明的數倍。就算如今的綠營兵、八旗兵,都開始墮·落、腐化。但得益於大明對大清的禁煙政策,使得綠營兵、八旗兵的底子,還沒像後世那樣,被完全掏空。
打起仗來,也並非不堪一擊。
所以到時候,明軍的傷亡,也是難以避免。
再者大清的6地面積,太大了。即使大明勝了,也沒辦法,將整個大清吞下。若是硬來,還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反傷自己。
因此內閣,也都一致認為。在非必要的情況下,保持軍事克制。
「可是萬一——」,夏冰憂心忡忡的說著,「萬一出兵后,大明不能及時脫身。那麼結果···」,到底戰場上,瞬息萬變。所以很難保證,事情的展,會一直朝著預想中的軌跡展。
左鵬並沒立即回答,而是輕輕掀開窗帘,眼見車夫正盡職的守在七八米遠的地方。才別過臉,頗為神秘的笑道:「其實我們內閣,也都認為,出兵是最下下之策。所以相關的應對,已經讓情報司,著手去做了。
到時候,只要情報司的計劃成功。那麼我們大明,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為了徹底打消夏冰的疑慮,左鵬還刻意補充道:「以情報司的行動計劃來看,此事成功率,十之有九。」。
聽到如此高的成功率,夏冰也放下心來。就沒問情報司的具體計劃是什麼,換了個話題道:「聽校長這麼一說,裁撤南洋海外領,是很有必要了。可學生還是不明白,這遷都和裁撤南洋海外領,有什麼直接關聯?」
左鵬微微一笑,並沒直接解釋。而是從內壁取下水壺,反問道:「如果你住在新山市,聽到這裡馬上就要成為都城了,高不高興?」。
「學生自然是高興的!」,夏冰想都沒想,就出聲回道。
左鵬笑意更甚,接著道:「那將你住的地方,改成馬六甲市。你還會不會高興?」。
夏冰再次想都沒想,出口道:「那我也是高興的。新山和馬六甲市隔著那麼近,可比都城設在明京要方便多了。」。
「哈哈,那你現在,還不明白嗎?」。
「這--我?」,夏冰一時語塞。
但沒過多久,她就緩過神來。心下,也將這其中的因因果果,給捋順了。
也是她之前,一直關注著遷都和裁撤南洋海外領的關聯。卻忽略了,遷都對南洋海外領的影響。
如果說,以大明的都城明京為中心。那麼以地理劃分,新納入的南洋海外領,無疑是最邊遠之地。在通訊技術達的後世,中·央政權對邊遠地方的控制,就比較薄弱。
放在科技條件落後的十八世紀,中·央政權對邊遠地區的控制,就更加薄弱了。
雖然大明極力增加官方對邊遠之地的掌控,但南洋當地對大明的向心力不強,是無可厚非的事實。
所以大明都城,一旦遷移到新山。那麼南洋,也就不再是邊遠之地。住在這些地方上的原住民,也就不會覺得,自己是不受重視的邊民。
儘管他們漢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們心裡,還是希望自己能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不是族群的原因,而是人性的本源。
抱著這麼個心理預期,這些南洋的原住民,也就對裁撤南洋海外領,接受與大明內地相同的同化政策,沒那麼抵觸了。
算是大明官方,從心理上,強化他們對大明的認同感,減小抗拒與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