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雄起澳洲> 第四百四十章 人口之策(五)大明的無奈

第四百四十章 人口之策(五)大明的無奈

  當然,這份統計數據,是不會公佈於眾的。因為大明向來,就嚴禁大明百姓,以族群來進行身份認別。在法律層面,都要上升到種·族歧·視。


  若是追究起來,罰款事小,勞改事大。所以在民間,大明百姓普遍避開種·族的話題。就是迫不得已,也會用某地區來代替。像緬甸若開人,對外就說是若開來的。印度馬拉特人,則說自己是馬拉特來的。


  至於『我是什麼人』之類的言論,是絕不敢隨便說出口的。


  可能別人聽著,也不知道他們說的地方在哪裡。但這沒關係!反正大明百姓,黃的、白的、黑的、棕的,什麼人種都有。範圍遍布各大洲,各大海。好多新奇的地兒,都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所以初次聽聞,就當開開眼界,長長見識了。


  正是這種禁·談種·族的環境下,大明各個族群間,都相處得比較融洽。像移民大鎮-新山,就極少發生族·群衝突。也是大明在安置移民的時候,儘力將同一族群的移民打散。使得某一個村子,或街區的同一族群比例,不會超過百分之三十。


  同時讓他們的個體利益,不至於上升到整個族·群的利益。從而遏制住了,衝突產生的根源。


  這些措施實施起來,既繁瑣,又麻煩。但為了防止族群撕·裂,引發動·盪不安。大明高層,還是堅持推行了下去。


  不過說說心裡話,如果有別的選擇,大明高層,也不願意選這麼麻煩的法子。因為各個族·群的文化、習俗、語言,全都不同。想要將他們變成說漢話、穿漢服的統一族群,又是一個非常耗時間的過程。


  後世美利堅民·族,就是用了一百多年,才慢慢融合而成。且這僅是一個利益的共同體!在語言、文化上,都帶有濃厚的英國色彩。所以說起來,還不算真正的,獨·立的族群。


  而大明雖不是創造一個新的族·群,但在實踐過程中,卻是向這個目標看齊。因為大明所宣揚的大漢民族,實際上和清國的漢人,有很大的差別。比如文字上,就推行的是簡體漢字。語言上,也是統一的大明官話。


  雖靠近北京等地的方言,但在聲調、綴語、修飾等方面,有極大的不同。就是辭彙,也帶有濃厚的大明特色。


  再有風俗習慣、文化禮儀,也有明顯的差別。像跪拜禮、打千禮、漢人婦女的裹·腳等習俗,就被大明斥為陳·規·陋·習。在大明各地,是全面禁止通行的。


  一些禮儀之書,也都有很大的刪改。比如講述風俗的《典禮》、談論飲食居住概況的《禮運》、記錄家庭禮儀的《內則》、記載服飾制度的《玉澡》、論述師生關係的《學記》、教導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都對內容,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留下的,都是適合大明社會發展,促進百姓向善的禮儀。


  另外對國家公共節日,也有很具體的規定。像流傳下來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都在時間上,進行了統一。具體的節日內容,也和清國有很大的差異。


  這裡面,既有大明從現代社會帶來的內容。也有各個海外移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就以吃食為例!大明的漢人,結合大明本地的食材,以及不同族群的飲食習慣,發明了很多新菜式。使得從前固定的魯菜、蘇菜、川菜、粵菜之外,又新加了一個『明菜』。


  只是若論差別最大的,應該是服飾。畢竟漢服,從乾隆收復台灣,就正式離開漢人的視野。而大明推行的新式漢服,算是將清國漢人和明國漢人,正式的割裂開來。


  這些差別,有的已經實現,有的還在進行中,更有的,還僅停留在規劃上。使得僅在同文同種的漢人身上,大明就頗費心力。


  而整個大明,漢人並不佔據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靠他們同化異·族,使其變成全新的大漢民族,是一個十分久遠又艱巨的過程。


  但大明的領導層,卻別無選擇。


  因為他們出現的時代,中原既不是明末清初、時局動蕩的混亂年代,也不是鴉片戰爭,洋人亂華的屈辱年代。而是皇權極盛、海禁甚嚴的封·建極權時代。


  百姓們,雖然生活困苦,但還不至於餓·死。社會秩序,也比較穩定。所以從思想上,百姓們就不想移居海外。大明要想大規模從清國引入移民,難度可想而知。


  何況在大明建立之初,整個國家,就跟過家家似的。要吃的沒吃的,要穿的沒穿的。國民,也就穿越過來的千把人。自己都養不活的情況下,哪有精力從清國引入移民。


  現在想想當初與天斗、與地爭的日子,都覺得寒·酸。


  再加上他們穿越來的澳洲,和中原實在隔得太遠。又沒飛機、又沒輪船的情況下,哪裡引起清國移民?且澳洲在未開發的時候,雖算不上窮山惡水,但也稱不上世外桃源。


  什麼毒蛇、蠍子等毒物,真是遍地走。早期找食物的時候,就有不少人被毒物咬傷。若不是火車、高鐵上,有一些藥品。估計那些被咬傷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廢了。


  最後沒辦法,才利用腦袋不靈光的澳洲土著。幫助穿越者們,爭取生存空間。


  但要在澳洲立足,他們又不得不與外界聯繫。因為他們一窮二百,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能生產。所以只能劍走偏鋒,引發第一輪『淘金熱』。從而讓各國移民,主動來到澳洲,為大明所用。


  也是歐洲、東南亞的移民,比澳洲土著要開化太多。利用起來,自然事半功倍。


  後來的後來,大明的發展,也越來越好。但要從清國移民,還是很難形成規模。畢竟漢人的性子里,普遍比較安於現狀。只要有條活路,再苦再累,都會忍著。


  因此大明,只能先從最近的南洋,招攬移民。


  儘管古語有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可穿越者們,也確實沒辦法了。所以只能一步步的,吸收土著,同化土著。使得大明,成了名副其實的移民之國。


  這麼發展著,才有現在的規模。大明的移民門檻,也才水漲船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