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四) 一路向南
「教主息怒,教主息怒啊!看在咱們一心信教的份上,救救咱們吧?」,石柳鄧他們一聽到殺劫將至,瞬時驚慌失措的請求饒命。
自清廷統治中原以來,大大小小的反清起義不計其數。最有名的莫過於康熙朝的三藩之亂。當時湖廣、雲貴、兩廣、浙閩等大半個江南,都脫離清廷掌控。
但最後,藩王盡死,內亂終平。
現在他們這幾個莊稼把式的苗民,勢不過藩王,智不過諸葛。還要帶頭造·反,這結局,很難讓人高興。尤其是得知清廷率十萬大軍,鎮壓在即。
這覺,都很難睡好!
正是有自知之明,他們才會在江夏的一聲恐嚇中,暴露了心底的恐·懼。
見達到預期效果,江夏也甚為滿意。但他面上,卻沒表現出來。甚至言語上,還推辭了好一會兒。
惹得石柳鄧他們,更將江夏當成救命稻草,使勁的叩頭,請求指條生路。
眼見他們頭皮也磕破了,江夏才假裝被他們的誠意打動,悲天憫人的嘆道:「哎!上天有好生之德!爾等皆為義士,又為吾教之徒!罷了!罷了!吾自耗些壽元,為爾等找出一線生機。」。
這話引得石柳鄧他們,感激涕零。紛紛發誓,一定為教主馬首是瞻。
聽到這話,兩個守在門邊的童子,嘴角輕彎,溢出一絲的淺笑。他們早就等著這話了!
然後江夏口誦真經,像是與冥冥中的天神交流。石柳鄧他們就跪在一旁看著,連大氣也不敢出。
直到江夏突然起身,打翻了身旁的茶盞,寖濕了蓮台。
「嘶——」,吸氣聲瞬時響起。卻是石柳鄧他們,一個個睜大了眼睛,難以置信的看著蓮台上的『南』字。
幸而他們見多了江夏的神奇,所以並沒表現得太過失態。但這鮮·紅如血的『南』字,憑空閃現在潔白的蓮台上,怎麼看都覺得不祥!
而江夏也神情凝重的盯著紅得滲·人的『南』字,半天都沒說話。
這副姿態,讓石柳鄧他們更加惶恐。但他們有礙於江夏的威嚴,不敢問出心中的疑惑。以致心裡,備受煎·熬。
直到童子換上乾淨的蓮台,江夏才落座開口道:「南主至尊,北掌失敗。你們一路向南,生機自在。」。
石柳鄧摸著腦袋,疑聲道:「那這個南,可有盡頭?」。畢竟一路向南太寬泛了,不弄清楚,總覺得不安。
江夏閉目了一小會兒,才氣定神閑的回道:「有!一星居中,四星右繞,紅旗招展,生機自到。」。
但這話,仍聽得他們一頭霧水。
不過江夏說到這裡,就不接著解釋了。轉而提醒道:「你們的生機極為縹緲,所以一路上,切莫亂殺無辜,切莫欺壓百姓,切莫偷·搶jian·yin。以免太過傷天害理,生機斷絕。但你們可多帶百姓,壯大隊伍。男女皆可,氣運自增。」。
眾人連連點頭,表示謹遵教誨。只是他們臉上,仍籠罩著化不開的愁雲。對於他們這些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的庄稼人來說,一路向南,實在縹緲虛幻。心下不安,也是理所當然的。
江夏知道他們的心思,便補充道:「路途之事,你們不用擔心。我自會派徒兒與你們隨行!」。
一聽這話,眾人臉上的愁雲霎時消散一空。畢竟江夏的神通,他們還是百分百信服的。有他的徒弟在,心裡也能安定不少。
待眾人千恩萬謝的退走後,兩位童子馬上關上房門,喜滋滋的贊道:「恭喜刀大哥,苗民之事,終於為大明所用了。」。
「是啊!這下子,我們就立了大功吶。」。
由於情報司的特工不能對外透露本名。所以這兩個童子,便以江夏的假名相稱。
而這苗民之事,則是情報司的任務之一。
原本大明是想讓江夏將苗民收為己用,但月初的時候,大明調整策略,攻取越南,便讓江夏想辦法將苗民送到當地。
自古取天下容易,治天下難。這用在越南身上,也最合適不過。雖說平定越南,大明已交給了阮福映。但拿下越南后,阮福映就該上西天了。
這個時候,大明就需要有人維護當地的治安。
當然,越南本身也不缺士兵。但大明對越南人極不信任!畢竟他們天生反骨,歷史上,就多次反抗中央王權。
大明要是依靠他們維護統治,那就是眼·瞎!
只是大明兵力趨緊,一時間,也派不出足夠的人手。剛好苗民起·義和白蓮教起·義,會在這個時間點接連爆發。於是熟知歷史軌跡的大明,便將注意打到了這些起·義者身上。
這個時代的苗民,已被漢人同化得很嚴重了。他們的語言和文字,也基本向漢人看齊。所以算得上華人。
那麼,同文同種的華人總比越南人更親·近大明吧?就算這些起·義的首領們,都不是什麼大將之才。但大明,也不要他們打什麼大仗硬仗。只需要維護越南的安定,就足夠了。且他們作為外來者,肯定會受到當地的排斥和敵視,因此從安全上考慮,只能緊靠大明。
所以兩相比較之下,大明就選中他們了!
而江夏從來乾州的第一天起,就想著法子把他們弄到越南去。從最開始的預言,到後來的賜福,再到現在的接見。甚至他們嗅到的香氣,看到的『南』字,也都是預·謀好的。
可惜的是,石柳鄧、吳八月等人一直被蒙在鼓裡。被賣了,還在感激江夏仁善。
或許日後,他們會發現端倪。但那時,他們仍然會感謝江夏的指點。因為在大明,他們會混得越來越好。而按照原歷史,他們確實不到兩年就去了西天極樂。
不過這些,都和江夏無關。完成任務的他,心裡輕鬆了不少。回笑道:「放心!你們的功勞,我自會稟告情報司的。到時候,你們『外圍特工』四個字,就可以變成兩個了。」。
兩個童子聞言,立時連聲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