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呂公公游村(一)
這條路其實算不上標準的水泥路,有些偷工減料,寬度也窄很多,但大李朝也沒什麼車輛,更不要說泥頭車重載卡車這些最毀路面的車了,只不過農民推個小公雞車,抬頂小轎,頂了天,也不過牛車馬車,這簡易版水泥路,倒也不至於用上幾個月就成了坑坑窪窪的豆腐渣。
郭大路原本是想將水泥路從后隆村一直鋪到鄞縣城的,但工程量實在太大了點,勉強完成了三分之一,但僅這一段水泥路,就已經驚呆了呂岳定以及一眾從京城來的太監、軍將。
呂岳定高騎在馬上,只覺得踩上水泥路上后,蹄聲得得,極是平坦,但那些步行的太監、軍將卻驚呼起來:「這水泥路居然是整塊兒的!天爺爺,這是哪兒開採來的石板?不對,就算是石板也不能拼成這樣長的一條路啊!」
黃學恆忙解釋道:「這水泥並不是一整塊的。水泥原型如泥土一般,以水攪拌,可以塑成任何形狀,干透后,就能變得如石頭一樣堅硬。那仙人化泥為石的術法,也不過如此。」
眾太監軍將想破腦袋也想不出這泥和上水,是如何變得這樣堅硬的,甚至有那軍將悄悄用槍頭敲了敲地面,精鋼槍頭只不過在水泥路面上砸出了幾個白點,個個搖頭吐舌。
有個小太監突然叫起來:「唉呀,這路面是壞的,上面居然有縫!」
呂岳定在馬背上一看,咦,果然路面上有縫,而且還不止一條,古怪的是,這縫隙排列得極整齊,倒如同切豆腐一樣,將平整的路面切成一塊一塊。
黃學恆呵呵笑道:「無妨無妨,水泥路中間的一條條的縫兒,叫伸縮縫,是為了防熱脹涼縮用的,以免水泥路面崩壞。」
最先發現縫的小太監奇道:「熱脹冷縮?這是什麼意思?」
黃學恆摸著鬍鬚,搖頭晃腦賣弄道:「後龍先生在義學里給在下上過課,萬事萬物有熱脹冷縮的原理,遇到熱就會腫脹,遇到涼就會收縮,就連鋼鐵、石頭此類極堅硬的事物也是如此。水泥路面一到了夏季,在太陽下暴晒,同樣會膨脹,路面互相之間一擠壓就會崩壞,所以要留這伸縮縫。類似這樣的縫,那鐵路上的鐵軌道之間也有預留。對了,有一物卻是與熱脹冷縮反其道而行,那就水,水遇冷結冰,體積卻是增大,會撐破杯碗,就是這個道理。」
包括呂岳定在內,宣旨隊伍一行都個個聽傻了,有心想反駁,卻不知該從何說起,再說,這熱脹冷縮的道理是後龍先生說的,難道大傢伙兒還能反對他「老人家」的話不成?
呂岳定胡亂點了點頭:「沒錯沒錯,熱脹冷縮,熱脹冷縮,這到了冬天,連咱家都縮成一團咧,可不是『冷縮』嘛。」
黃學恆強忍著笑,也不辯解熱脹冷縮的真意,其實他自己也是半懂不懂,這些道理,還是從義學課堂上惡補來的,他因為官務繁忙,擠不出整段的時間好好聽課,學業進度遠在兒子黃滿遠之下,也只不過學些新名詞,唬一唬如呂岳定這樣的人而已。
走在水泥路上,速度那快了不是一點半點,已經有那軍將想著,如果將這水泥路鋪遍大李朝,那行軍可就方便多了,不像如今,晴天吃一嘴的灰,雨天則是滾一身的泥。只不過,想來那水泥是科學門的法定,後龍先生必是不願意輕易將仙術獻出來的。
前方的山頭上,出現了一個牌坊,黃學恆笑道:「那牌坊是新立的,牌坊下就是后隆村了。」
這個牌坊可比上次表彰滴灌法起的牌坊高大多了,同樣是水泥澆成,趁著水泥還軟時,由高手匠人刻畫上龍鳳、祥雲等,這玩意兒如果放在21世紀,活脫脫就是假古董,非被文物專家罵出翔來不可,可在大李朝卻是獨一份兒。
眾人經過牌坊下時,看著整根兒上下一樣粗細的樑柱,大氣也不敢出一聲兒--乖乖,這可比金殿上的千年金絲楠木還粗啊,光抬頭看著就頭昏。
有個小太監頭仰得太高,帽子不小心掉落下來,眾人頓時一陣鬨笑。那小太監紅著臉,撿起帽子,拍打了一下灰塵--其實水泥路上很乾凈,並沒有多少灰,有些鄉民走在路面上時,甚至脫了鞋子,光著腳踩在平整的水泥路面上,就是怕踩髒了後龍先生的法寶。
小太監剛要戴上帽子,無意中一抬頭,看到牌坊下的后隆村,啪嗒一聲,帽子又落在了地上,但這一次,旁邊的眾人卻並沒有嘲笑他,因為大伙兒都在發獃,看著山腳下的后隆村發獃,良久,才有人重重出了口氣:「天爺爺,這莫非就是九天上的仙家宮殿?」
只見后隆村聳立著一座座高樓,高的有七八層高,低的也有四五層,最中間一座足足有十層高,如同佛塔一般,最上面有個巨型的圓盤,圓盤上有兩根一長一短的針兒,那長針兒正對準最上端,突然,鐺鐺鐺,那高樓頂上發出巨響聲,足足響了十聲才停息下來。
呂岳定等一眾太監都是皇城裡出來的,也見識過皇家的富貴,紫禁城裡,也有高樓亭台,但樓不過三層高,至於高台,其實是下面用土壘起一個實心的檯子,然後再在檯子上蓋樓閣,可是看后隆村的高樓,每一層都有門有窗戶,顯然是可以住人的!這空心的高樓,究竟是怎樣造起來的?
呂岳定身為皇帝的心腹大太監,倒也曾經有緣前往過一些修行者門派,很多修行者的房屋外形其實和凡間一樣,只不過以法術飄在雲端、水面或者懸崖、孤島之上,其實有些修行者為了吸收天地間的靈氣,根本不願住在房屋裡,而是呆在山洞裡,大樹上,甚至潛在水底。后隆村這樣高樓林立,實在是極為罕見!
呂岳定不知道,其實郭大路原本的設計中,只不過是四五層的小樓,可是趙康等工匠造到後來,越來越發現鋼筋水泥的妙處,只要地基處理得好,再高的樓也造得起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