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我不求仙> 第五十三章 地龍養殖(四)

第五十三章 地龍養殖(四)

  大妞送走郭大路后,再次帶著女孩子們準備去挖更多的地龍,多弄幾個土床――以後村裡養的雞鴨只會越來越多,這地龍可少不了。


  二妞邊收拾裝地龍的竹筒邊嘀咕著:「郭大哥難道真是無所不知,居然連養地龍的法子都知道,還說得頭頭是道的。姐,我聽說浩哥兒、傻大個他們每天夜裡都會跑到郭大哥家裡,聽他上課,要不,咱們也去聽聽?」


  大妞也知道郭大路上課一事,其實,郭大路並不是有心給浩哥兒等孩子們講課,只是他無意中用到了簡體字、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等,引起了浩哥兒等人極大的好奇,稍一使用,就發現了這些東西的好處,郭大路禁不住浩哥兒纏著說想學,就每天晚上抽出一點時間,教浩哥兒、傻大個等人學學。


  尤其是草紙問世后,郭大路挑了一些製作好的草紙當紙,以炭為筆,教孩子們習字,練拼音,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這樣新奇有效的教育方法,很快就被迷住了,如今在郭家小院里,晚上學習的男孩子們越來越多。


  大妞遲疑道:「那些東西都是郭大哥的不傳之技,他教男孩子們,那是因為浩哥兒等人已經認他為師,浩哥兒他們今後可以憑著這學來的本事建功立業,可我們女孩子學來做什麼?象我這樣,能認得幾個字,寫上幾筆記個帳,就已經足夠了。」


  二妞有點不服氣:「男孩子們學得,為什麼我們女孩子不能學,難道我還不如傻大個?」


  大妞勸道:「郭大哥如今事忙,天天腳不沾地的,咱們就不要打擾他了,二妞,你真想習字,我在家教你就是了。」


  二妞一臉不快,但也知道郭大路如今的確忙,只得點頭應了,但私底下卻轉著靈動的眼珠子,不知在想什麼。


  郭大路回到家,一頭鑽進自己的房間,拉過一疊紙,這紙是他請周木匠特意為自己製作的,不同於草紙和宣紙,原料上多用木漿,更為厚實堅硬,色如雪白,這紙一造出來,周木匠就給取了個名,叫「雪浪紙」,只不過,他又搖頭嘆息,說這紙沒法用,因為這樣厚實挺括的紙,不適合毛筆書寫。


  郭大路才不會用毛筆在這雪浪紙上寫呢,他攤開一張雪浪紙,取過一枝鉛筆――沒錯,就是鉛筆。郭大路將炭粉和黃泥和在一起,捏成小棒,然後烘乾,又請周木匠截取短木,修成六棱形,中間剖開,挖出細槽,將晒乾的炭棒塞進去,再用魚膠將木棒粘上,這就成了一支鉛筆了。


  這樣的鉛筆,郭大路做了一大盒,此時取過鉛筆,用小刀削了削筆尖,在雪浪紙上,一筆一劃寫起來:「人之初,性本善――」


  郭大路寫的,正是《三字經》。


  郭大路教浩哥兒等孩子們習字時,曾經打聽過他們以前學過的字文,了解到在大李朝,並沒有專門給兒童啟蒙用的專門讀本,城裡書堂的夫子們,想怎麼教就怎麼教,反正學生如果學不會,就一頓竹板打在手心上。


  郭大路立刻就想到,給浩哥兒等孩子們編一本啟蒙教材,他都不用多想,直接就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他打聽得清楚,這樣的文本從來沒在大李朝出現過。


  這其中,郭大路最熟悉的就是《三字經》,因為他穿越以前所在的甬城市,就是《三字經》誕生之地,是宋朝人王應麟所著,近年來國學盛行,許多學校將《三字經》等引入了課外閱讀文本,郭大路也看過《三字經》,甚至能夠倒背如流。


  這一次郭大路首次當「文抄公」,繼承眾多穿越客偉大的抄襲大業,第一本書就抄到了《三字經》頭上,其實他也可以抄《百家姓》,但是問題是他至今不知道當今皇帝老兒姓什麼,如果《百家姓》的第一位不把皇帝老兒的姓放上面,那自己就真的是作死了――《百家姓》成書於宋朝,所以趙官兒的趙姓排在了第一,否則的話,真以中華姓氏來源排名,怎麼也輪不到趙家人。


  郭大路認認真真,一筆一劃寫著《三字經》,同時用上了標點符號,寫完后,更是在每個字上面標上了拼音。


  說實話,是不是將拼音引入這個穿越的大李朝,郭大路是遲疑了好久的。


  拼音是個好東西,尤其是幫助孩子們初學文字,這可比古中國的反切等注音方式好用多了,但問題是,古音不同與現音,21世紀的中國普通話,也不同於郭大路現在穿越的大李朝的口音。


  如果完全以普通話的語音來給大李朝的文字注音,那絕對成了瞎七搭八,雞同鴨講,最後必定一團亂,誰都聽不懂,此舉也不利於拼音的推廣。


  所以郭大路在抄襲大業之外又有了一項艱巨的任務,那就是翻譯,將大李朝的話音,用現代拼音字母翻譯過來,成為大李朝版「普通話」。


  這活可不輕鬆,郭大路腦海里時不時普通話和大李朝語互相打架打成一團,讓他一個腦袋三個大,這也嚴重拖累了《三字經》的「創作」進度,等到好不容易寫了一半,郭大路突然想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后隆村的村民說的方言,和大李朝京城官員們說的話,是否相同?

  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也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大中國地域遼闊,方言遍布,就算是到了21世紀,依然存在大量的方言,南北方言區別之大,簡直就可以開個萬國語言博覽會了。


  這大李朝雖然立國已經兩千餘年,但以古代落後的交通、經濟、人員往來交際情況,很難相信,全國上下不分南北全用同一種語言。


  郭大路撓了撓頭,找到隔壁正在休息的郭進:「爹,你以前眼睛――嗯,身體康健時,是不是經常外出?」


  郭進閉著眼睛想了想:「我以前當過兵,走南闖北走過不少地方,雖然說不上走遍大李朝,但也稱得上見多識廣幾個字。你是想知道一些外地的風土人情嗎?」


  郭大路道:「我只是想問問,咱們大李朝各地的人,說的話都是一樣的嗎?有沒有方言――就是只有本地人才聽得懂的話。」


  郭進道:「你是說土話嗎?那當然有,我大李朝北有大漠,南有大江大海,每到一處風土人情都不一樣,講的話也各不相同,我以前在越國作戰,那兒邊彊上的人講的越語,嘰哩呱啦象鳥叫一樣,一個字也聽不懂。其實不用往遠里說,咱們這鄞縣十多個鄉,就有五六種土語,你要是到遠一點的象山鄉,那兒土人說的話,就根本聽不懂了。不過好在咱們大李朝各地寫的字倒是一樣的,實在聽不懂,寫字也能弄明白。」


  郭大路頓時苦起了臉,得,自己這漢語拼音話工程算是要半途而廢了。


  郭進看不到郭大路的表情,還在說著:「不但各地土語不同,就連當官的話和平頭百姓說的話也不大相同,當年太祖立國,曾經制定過玉音正訓,下令全國官吏都要以玉音正訓為準,否則就要罷官去職,只不過後來這規矩也壞了,官吏們只有在辦公事時才說這玉音,平時私下裡還是喜歡用本地的土語,只有京城一帶,說的是原汁原味的玉音。」


  郭大路一怔,這樣說來,這玉音正訓就是大李朝的普通話、官話了,只不過看起來大李朝推廣普通話不合格,兩千多年下來,還是沒讓玉音正訓傳遍整個天下。


  郭大路問道:「爹,那咱們后隆村的土話說的人多不多,該不會離開鄞縣,別的地方人就立刻聽不懂了吧?」


  郭進道:「誰說咱們后隆村的人說的是土話?咱們可是真正的玉音正訓!后隆村的村民原本都是當兵的,這軍隊裡面上上下下說的可都是太祖規定的玉音正訓,要不然個個都說自己家鄉的土話,這軍令還怎麼下達,仗都不用打了!」


  郭大路張口結舌,一拍腦袋,對啊,自己怎麼就沒想到,這軍隊講究的就是紀律嚴明,上情下達,如果語言不通,******一口土話,還打個屁仗啊。這樣說來,自己苦心學的后隆村話,居然就是大李朝版的「普通話」,這樣一來,自己的拼音工程可以繼續進行下去了。


  郭大路樂得一拍手:「爹,我知道了,你休息著,我去忙了。」


  郭進側耳聽著郭大路的腳步聲離開了自己的房間,抬起頭,向著屋頂,喃喃自語:「這孩子,真是粗心,這些常識居然一無所知,幸好問到的是我,如果換了是旁人――嗯,我得想些法子,讓大路多了解些事故人情。」


  當天晚上,浩哥兒和傻大個等十來個孩子擠進了郭大路的房間,把小小的房間擠得站不下腳,連炕上都坐滿了人,郭大路二話不說,先端上了一鍋白米粥:「來,大家乘熱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