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章套近乎
文秀給了李老太兩掃把後,覺得整個人都舒坦了不少,心裏的鬱悶之氣也散了。若不給這些人一點兒顏色瞧瞧,她們還真當她是軟柿子。
李老太一走,樹兒和桐桐才從堂屋裏開門出來,但臉上的驚懼之色卻還在,顯然被死老婆子嚇得不輕。
文秀抱抱樹兒,又抱抱桐桐,這才一手牽了一個孩子道:“別怕了,娘把她趕走了,她以後不會再來了。走,等娘把菜炒好,就能吃飯了!”
“嗯!”
娘仨吃過晚飯,洗漱了一番後,便歡歡喜喜的爬上了炕。這季節,她們身上蓋的薄被子已經有些抵禦不了嚴寒了。文秀將脫下的衣服一並蓋到了身上,又將倆孩子抱的更緊了一些,這樣才稍微暖和一些。
眼看著就要入冬了,她得趕緊賺足銀子,把該添的衣服和厚被子都添上。要不然,今年冬天不被餓死,也會被凍死。
文秀第二早是被凍醒的,她哈了哈熱氣起身後,把被子雙折後再給孩子蓋上,兩個小家夥暖暖的,睡的香極了。
天氣冷,衣裳也單薄,她便開門在院裏打了一套拳熱身。等她打完整套拳,身上暖和了不少,便取廚房做早飯。但是,她打的拳卻一分不差的落到了她家院牆上藏著的人眼裏,而她卻不知。
文秀做好早飯後,叫了孩子起床,娘仨吃過早飯後,一切收拾妥當,宋曉月也來了。兩個孩子嘴巴甜甜的喚了一聲“月姨”,把宋曉月心都喊化了。
吃早飯的時候,文秀就跟兄妹倆交代了她要出門的事兒,並千叮萬囑把門關好了,除非自己回來叫門,誰來了也不能開。可她依舊不放心,臨出門時,又婆婆媽媽的交代了一遍。
“行了,樹兒是個懂事的,他會照顧好桐桐的。”
“但願吧!”
話雖如此,但文秀心裏依舊擔心的緊,路過方氏家時,送了她一斤土豆粉,請她幫忙照看一下。
方氏就是個貪小便宜的,隻要有便宜占,讓她幹啥都樂意。兩文錢一斤的土豆粉呢,就讓她偶爾去晃一晃兩個孩子而已,她真是賺大發了。她笑著接過土豆粉,並跟文秀保證會把孩子看好後,文秀這才放心的同宋曉月離開。
文秀今天打算去的村子是張家村,就是張氏的娘家。她打算從近的地方開始推銷土豆粉,張家村離西塘村最近,其次是苟家莊,再然後是楊家屯兒。等這幾個村兒都跑遍了,她再去鎮上試試,說不定鎮上的大戶人家也喜歡嚐個鮮不是。
土豆粉的製作工藝並不難,隻要好好琢磨,很快就能學會。文秀知道自己的這生意做不了多久,所以她想趁著大夥兒新鮮,在能賺錢的時候多賺點。至少,讓她賺點銀子讓她們娘仨熬過這個冬天。
張家村離西塘村大概半個時辰的路,說遠不遠,說近也不算近。但是,張家村是個大村,除了極少數的人家外,基本上都姓張。若是往上數個五六代人,一個村的人都能扯上親戚關係,這就比新塘村的人口結構簡單了。
西塘村的人,大都是外來的人落戶安家,然後與周邊各個村聯姻,時間久了之後,人口便多了起來。但與周圍的幾個大村相比,人口上還是差了不少。
張家村的村口在東麵,從西塘村出來後,一直沿著太陽升起的方向走,繞過河流,走上半個時辰就到了。文秀和宋曉月出門的早,走到張家村村口時,也不過才現代時間的九點左右。
今兒天氣不錯,太陽公公露出了笑臉,村民們稀罕這暖陽,吃過早飯後,一群老頭老太太便在村口的洋槐樹下嘮嗑。老頭兒們聊著今年的秋收,老太太們則東家長西家短的說著八卦。
女人們向來比男人愛嚼舌根,湊在一起說完這家說那家,一群人是笑容滿麵,朗朗笑聲,一個個臉上都是掩不住的笑意。
文秀上輩子性格就比較內斂,不會與不熟的人胡吹海聊,更不會樂嗬樂嗬的往人堆裏湊聊八卦。可宋曉月恰恰與她相反,哪兒有熱鬧往哪兒湊。兩人進村後便看見了人群,文秀依舊不緊不慢的走著,可宋曉月卻咋咋呼呼的跑向了人群。
“嬸子,你們聊什麽呢,這麽熱鬧?”
“你是誰呀?來我們村有事嗎?”
宋曉月也是頭一次來張家村,不認識人,人家也不認識她,老大娘們全都用一副審度的目光看著她,隨後又看向文秀。
文秀長的好看,臉上又帶著淡淡的笑,看上去很溫柔,也很親和。而宋曉月一副自來熟,嘰裏呱啦跟人說話,很快就把她們來張家村的目的交了個底朝天。
張家村可比西塘村富裕,人家半個村都是青磚加夯土的房子,其中純青磚大瓦房也有好幾家人,像住茅草屋的人家,整個村都找不出一家人來。
張家村富,家家戶戶閑著的錢就多,等宋曉月跟人套完近乎,讓大夥兒了解了文秀桶裏擔著的土豆粉後,十幾個人全都圍向她看熱鬧。
“這是土豆粉?俺咋活了一輩子沒見過?這土豆粉,你們吃過沒?”一個四十來歲穿薄襖子的婦女看著乳白色的土豆粉嘖嘖讚歎,順嘴問著身邊的人。
站在她身邊的人齊齊搖頭,“見都沒見過,哪兒能吃過?”
“也不知道咋賣的,買回去嚐嚐鮮也好!”
“土豆不是黃色的嘛,這白色的粗粉真是土豆做的?”
一會兒的時間,土豆粉在張家村又成了稀罕物,沒多大會兒便吸引來了很多人看熱鬧。這年頭,本來就沒什麽樂子,村裏一聽說有人來賣稀罕吃食,大家為圖個樂子,紛紛往村口跑來湊熱鬧。
文秀見裏裏外外圍了不少人,心裏頓時樂開了花,一通大哥大嫂伯伯嬸嬸的叫了一遍,又是跟人套了一陣近乎後,才開始講起土豆粉來,“今兒個頭一次來張家村,優惠大放送,一斤土豆粉兩文錢了哈,隻要兩文錢一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