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怕已是收複河山
“好,再說最後一點,跟著本王從夏國到秦國的七個兄弟。”秦曜陽說,“在某些人看來,這也是可以抨擊本王的一件事情,畢竟,本王七個兄弟,在夏國也並非無名小卒。”
“隻是,本王需要提醒一點,本王那七個兄弟,在半個月前,已上了秦國的戶籍,如今,他們是秦國人。至於夏國那邊,他們都是已經死了許久的人。”
“也就是說,他們拋棄了他們在夏國的身份,跟著本王到了秦國。本王希望,在往後很多年,朝堂都沒有人拿他們的出生說事。否則……他們能為了本王拋棄的,本王同樣可以為了他們拋棄!這句話,本王希望朝中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能記住!”
“最後的最後……”秦曜陽猛的轉身,朝秦皇單膝跪下,“求父皇允兒臣帶兵,奔赴邊關!”
……
秦曜陽的請求,讓太多人措手不及。
開始還在拚命解釋自己的立場,忽的就要請求帶兵打仗了!
讓秦曜陽去邊關,原就是太子一脈今日早朝的目的之一。
秦曜陽一沒帶過兵打過仗,二沒有熟悉的將領,三,這次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局,夏皇和太子聯手,秦曜陽一旦去了邊關,不是簡單的腹背受敵,而是甕中捉鱉。
秦曜陽是鱉。
如今,這隻鱉主動要進甕,他們忽然就不知道怎麽辦了,支持鱉去,還是反對鱉去。
這隻鱉提出這個請求,究竟是什麽原因,有什麽持成?
他們很想請示一下太子,隻可惜,此刻的太子,還在孤零零一個人祭天呢!
“裕王,你沒打過仗吧?”秦皇緩緩開口。
太子一脈立即聽明白了,秦皇這是不想秦曜陽走。
可不走怎麽行?
不走的話,太子的計劃就無法實施。
很多人很想出列替秦曜陽回答這個問題,可,秦皇點名問話,他們還沒這個膽量替誰回答呢!
“回父皇,兒臣是沒打過仗,隻是當年為了追求王妃,去過夏國的漠北一趟。雖不曾行軍,但見識過鳳家軍和匈奴鐵騎的厲害。”秦曜陽答,“若父皇給兒臣一個機會,兒臣保證會快速成長起來。”
“成長……”秦皇緩緩咀嚼這個詞語。
夏國屯兵邊境一事,秦曜陽不會不知,他隱而不發。直到今天,他忽的請旨領兵。他是真有對敵之策,還是想乘機奪兵權?
秦皇在想,到底要不要秦曜陽去。
他發現他忽然有點舍不得這個兒子,萬一……萬一秦曜陽死在那裏怎麽辦,貴妃怎麽辦?
“是的,是成長。”秦曜陽道,“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將領生下來就會打仗,兒臣同樣如此。身為秦國人,無論是父皇的兒子,還是普通百姓家的兒子,從小灌輸的一個認知便是保家衛國!夏國來犯,兒臣希望能率領我秦國的兒郎們,將夏國.軍隊趕出我們的地盤!”
秦曜陽這話說得幾分義氣,朝中稍年輕一點的大臣,不覺有了一點熱血沸騰,可年長的一點的,特別是兵部的,卻在想,裕王的請求是率兵,也就是將軍。
那麽,他有足夠的戰場經驗和兵法嗎?
於是,有人立即就反對了,直言還是要有經驗的大將軍領兵。
太子一脈生怕秦曜陽上不了戰場,一個勁兒支持。
其一,正如裕王所說,沒有人天生會打仗,但是,裕王若親自去戰場,必定會鼓舞士氣,說不定一鼓作氣,將夏狗趕出秦國;
其二,裕王武功高強,對戰事百利而無一害;
其三,裕王機敏,又是個明察秋毫的主,一旦兩軍交戰,必定能在最短時間識別出對方戰略戰術,搶得先機……
裕王一脈不知秦曜陽真實想法,有人分析,秦曜陽想趁機奪兵權,也有人分析,秦曜陽回國時間不長,雖破了不少案子,但畢竟沒有鎮得住場子的大功,他這趟,怕是為了軍功。
於是,裕王一脈也支持他去,隻是,他們沒有太子一脈說得那樣誇張。
他們建議裕王做個監軍就可以了,隨裕王前去前線的兵馬,從全國各處調,其中又以阮家軍為主。
他們這是在防,怕戰場上出意外,若有阮家軍在,至少會拚死護秦曜陽周全。
討論足足進行了一個時辰,太子一脈加裕王一脈,基本占了整個朝堂五分之四,這五分之四的人全部支持秦曜陽去,加上秦曜陽自己也請命去。
秦皇終歎了口氣,允了秦曜陽的請求。
兵部從京城,以及周圍城邦先調派5萬駐軍,再臨時征兵5萬,三日內完成,三日後隨裕王奔赴前線。
從阮家軍和寧家軍內各自抽調5萬兵馬,擇址與裕王匯合。
戶部在三日內籌集20萬大軍一個月的糧草,之後的,務必保證前線。
眾人紛紛領命。
這時,太子一脈有人提出,鑒於裕王妃和裕王那七個兄弟皆夏國肱骨之臣之後,建議裕王出征期間,他們就留在京城。
秦曜陽略一點頭:“也好,本王也怕戰場上有人用他們至親之命威脅他們。”
事情就這麽愉快的定了。
從某個角度來說,基本上算是皆大歡喜。
太子一脈看見獵物乖乖進了圈套,獵物秦曜陽則為了破這個局,如願深入虎穴。
……
這日早朝後,秦皇將秦曜陽、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留下,一同去了禦書房。
內容很簡單,兵部需全力保證給秦曜陽這批兵馬的質量,戶部則必須保證後勤,若出了問題,拿他們是問。
一番敲打後,秦皇放兩位尚書離開,這才問秦曜陽:“你可有萬全之策?”
秦曜陽苦笑:“回父皇,行軍打仗哪有什麽萬全之策?戰場瞬息萬變,兒臣能做的不過見招拆招。”
“邊關距京城不遠萬裏,從邊關到京城,即便是快馬加鞭,日夜兼程,也要至少5日,也就說,我們接到的是五日前的消息。宇文將軍說,邊關怕是要失守,兒臣若猜測不錯,此刻,夏國.隊已在我們秦國境內。”
“兒臣要做的,怕已是收複河山。”秦曜陽說,“敵軍在哪裏,我們在哪裏,因地製宜,還要結合我軍實際情況,然後再製定戰略。”
秦曜陽這番話,秦皇總算安定一點。
……
三日後,秦皇親自到城門口點兵,送別這一行十萬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