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朕要的是具體的地方
片刻後,負責統計訂單的賬房先生,端著一疊宣紙就走了過來。
禦衣坊的定做,其實是在一定範圍內的定做,而非全部都根據客人需求定做。
先要裁量客人的身材,然後在禦衣坊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在既定的花紋和款式裏,組合出自己喜歡的類型。
實際上,拿出來拍賣的十方呈祥,也是要在事後,根據客人的身材,進行重新裁量更改的。
不過十方呈祥本就是成品,隻是需要稍加更改就可以,昨晚就已經完成,並送到了每一個客人的手裏。
但如今的定做,大概需要半個月左右,才能拿到成品。
接過賬房先生的訂單,薛家主掃了一眼。
正在心中計算的時候,一個算盤遞了過來。
薛家主抬頭望去,遞算盤的是笑嗬嗬的秦家主。
禦衣坊算是染血坊的子公司,單獨分離出來的品牌,因此在利潤上,有秦家的一部分。
如此火熱的場麵,秦家主在對麵的染雪坊看的是一清二楚,自然是欣喜若狂。
好家夥!
這才一天不到,起碼都有百萬兩白銀的訂單!
日積月累下來,哪怕隻有一成利潤,秦家能賺到的錢得有多少啊?
“薛家主,用這個吧。”
“嗯,多謝秦家主。”
薛家主回了一笑,接過算盤,指著旁邊的椅子,示意秦家主入座。
秦家主也沒啥客氣的,一屁股坐了下來,望著薛家主埋頭算賬。
不多時,薛家主抬起頭來,一隻手按在算旁上。
臉上的笑意更甚,遮掩不住的喜悅溢於言表。
見此情形,秦家主心中的好奇更加濃烈,忙問道。
“薛家主,如何?到底有多少的訂單啊?”
“嗯。”
薛家主哼了一聲,拿起毛筆,點了點墨。
抬手抽出一張新的宣紙,在正中間寫下幾個數字。
望著薛家主寫下來的數字,秦家主頓時傻眼了。
“我靠!我原以為估計就是一百萬兩左右,撐死了一百五十萬兩,居然有兩百七十五萬兩!”
“嘶!”
秦家主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這個數字也太誇張了一點吧!
“哈哈哈哈哈!別說秦家主,連我都沒有想到啊!人其實來的不多,但許多夫人小姐,明顯把這個當做禮物,打算拿去送人,有些夫人、小姐,一口氣就訂了好幾件呢!”
“原來如此,難怪難怪!”
本就站在對麵,今天上午秦家主基本上沒管染雪坊的生意,坐在櫃台上,眼巴巴望著對麵的禦衣坊。
進去的客人,他雖然沒有細數,但大概也有個數。
按照禦衣坊定做的價格,一萬兩白銀起步,要求越多,價格越高。
如果要求比較多,價格比十方呈祥的十件衣服還要貴。
均價大概在一萬五千兩一件左右,這一上午,就賣出去一百八十多件,這個數量,確實是非常的高了。
不過嘛,這個數字暫時應該是不會怎麽上升了。
今天上午就是個特例,別說日後,就是今天下午,恐怕也多不了多少。
能夠維持在一天兩三件的銷量,薛家主都十分滿足了。
開店的高峰期已過,帳也算出來了。
薛家主心中喜悅不已,恨不得立刻跑去皇宮,給陛下報喜。
可一聯想到昨晚的遭遇,薛家主這才打住想法。
陛下政務繁忙,國事才是大道,生意隻是小道。
反正身邊有陛下的人,就讓他們將這個好消息告知陛下一聲就行,自己就不去打擾陛下勤政了。
隨後,薛家主寫了一封信,托負責守衛禦衣坊秩序的軍隊,遞給陛下。
他則高高興興的,帶著秦家主到酒樓喝酒去了。
快哉!
快哉!
須得飲酒一杯!……
皇宮,禦書房內。
慕容浩正規規矩矩的站在陛下身前,正在匯報最近兵製改革,招兵的情況。
自從兵製改革開始,最明顯的一項舉措就是,放開了大唐王朝招兵的限製。
各地,遵照陛下的意思,領了兵部尚書慕容浩正的指令,開始在各地大肆招兵。
“陛下,依照你的吩咐,大唐王朝各地招兵的名額,比往年多了近一倍。各地的地方官員,正在緊鑼密鼓的招兵買馬。”
緊接著,慕容浩正從懷裏掏出各地的招兵情況,一一向陛下匯報起來。
北方地區的招兵名額明顯要比南方少的多,因為北方的人本來就少。
大唐王朝的人口大城,都集中在中部、南部以及東部。
加上北方因為防備匈奴的需要,常年是駐兵最多的區域,往年的招兵需求,本就比其他地區高,如此一來,相比於其他地方的增長,北方的漲幅其實是很小的。
相比於南方招兵的忙碌,北方地區的官員,顯得遊刃有餘,壓力不大。
特別是北方邊境一帶,因為惡劣的氣候和寒冷的天氣,本就人煙稀少。
大唐王朝又不比匈奴,不是沒有地方,也不是沒有經濟。
發展東部、南部地區的經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畢竟是封建社會,勞動力是一切生產力的基礎。
別說在封建社會了,就是在科技工業發達的現代社會,勞動力同樣至關重要,不可或缺。
因此,在先帝唐靈皇繼位的第一年裏,唐靈皇辦的第一件事,就是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口遷移。
給北方人各種優秀的條件和福利,動用大唐國庫,將他們遷移到更需要勞動力的南方來,隻保留了不足三分之一的人口。
本就人煙稀少的北方,加上這次人口遷移之後,青壯年人口就更少了。
情況最嚴重的,要屬北方邊境。
現在定居在北方邊境附近的,基本上隻有兩種人,一種就是北方邊境的將士,或者將士的家屬等。
另外一種,隻占極少部分,是負責耕作、放羊、放羊,以及養馬的農戶等。
唐靈皇的人口遷移,不僅是為了發展南方經濟,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建立更加深厚的文化聯係,避免北方人因為文化的隔離,其心向外。
畢竟,北方的許多文化,本就和匈奴類同,是同源的放牧文化。
若是放任這種文化聯係,而不加強他們的心理認同感,一旦北方邊境失守,北方很有可能直接投入匈奴的懷抱,引起大唐王朝的分裂。
比較於日久,且效益緩慢,短時間難以見效的文化浸潤,唐靈皇選擇了一個取巧,但能快速解決隱患的方法。
既然擔心北方的人,可能在匈奴進犯後叛變,引起大的變故。
我直接把人都給你搬走三分之二,你就是想叛變,也是雷電大,雨點小,造成不了太大的影響。
再者說,遷移過來的,許多還是留在本地的家人親戚,有這層關係在,他們叛變的幾率會變得更小。
不僅如此,還能發展南方的經濟,填補南方日益增長的勞動力缺口。
立竿見影,一舉多得。
李建元在得知這個情況之後,其實不太讚同父皇的做法,可不得不說,這個做法的效果顯著。
但有一個比較致命的缺陷,就是偌大的北方,失去了更好的發展機會。
全力的力氣都用來發展南方,北方就落下了,長此以往,不利於大唐王朝的穩定,以及長遠持久的發展。
或許,自己可以借這個招兵的過程,了解一下遷移到南方的北方人口,過的怎麽樣,是否符合自己日後的發展路線。
“慕容尚書,這個招兵的名額和標準,是從當年北方人口遷移後定下來的吧?”
“陛下慧眼如炬,的確如此。因為人口分布的數量問題,原本南北的招兵名額就有差距,加上先帝實行人口遷移,這個差距就更大了。如今南北的招兵名額,沿襲了之前的經驗,因而主要招兵的地域,都集中在東部和南部。”
西部就更不用說了,一片高原大山,本來就沒幾個人,人口遷移都遷移不出來多少人,招兵的問題,曆來就跟西部沒多大關係。
別說是百姓,西部的官府都屬於放養的狀態,隻有軍隊長期駐紮在西部,負責維護秩序和穩定,軍隊更重要的用途,反而不是保護維護西部的穩定。
而是把西部地區,當做一個戰略的屯兵處、緩衝帶,若是其他地區有戰況,西部就可較為方便和靈活的支援其他地方。
因為西部特殊的情況,在精銳騎兵的訓練上麵,反而要優秀於北方的軍隊,西部特殊的地理環境,訓練出一批可跨越各種地形作戰的特殊騎兵兵種,騎戰軍。
不過騎戰軍數量非常稀少,最多的時候,也不到三千人,而今隻剩下兩千來人。
更多的時候,騎戰軍就在西部訓練,極少動用。
大唐有記載的,出動騎戰軍的戰役,寥寥可數,多數是用於奇襲易守難攻的山城地帶。
很少有人會想到,會從山上衝出來一隊訓練有素,驍勇善戰的騎兵。
“哎!朕有愧於他們啊!”
李建元歎了一口氣,如今南北的差距越來越大,若是真的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北部和西部,很有可能淪落為東部和南部的發展的犧牲品。
這,可不是李建元想要的結果,也不是他想要看到的大唐盛世。
不敢誇口說,大唐盛世是每一個大唐百姓的盛世,起碼大家都差不多吧,不能差出這麽大的距離。
慕容浩正則被陛下忽如其來的歎息整的有點懵了,一時之間不知如何作答,隻能安靜站著,聽候陛下吩咐。
李建元沉寂片刻,心想最近要辦的事情,都已經上了正軌。
薛家的生意,已經做了起來,收益很好,有錢途。
接下來就是穩穩發展,有什麽問題也可以隨時匯報,自己隨時調整路線。
吐蕃的兵工廠正在緊趕慢趕的開工中,秦玉煙和薛鎮海,想用道家的文化,馴化吐蕃的百姓,消解光明神宗在吐蕃底層中的影響,更好的大唐王朝所用,李建元也答應了,讓薛鎮海負責此事。
王家村的義務教育,有兩位丞相和一位大學士親力親為,自然更加穩妥,出不了什麽茬子。
眼下,要說最緊急的,就要屬兵製改革下的大肆招兵舉動。
索性,自己出去走一趟,到地方招兵的地方看看。
一來,看看北方人口遷移多年後,過的發展的如何,需不需要加以改進。
二來嘛,正好去地方瞅瞅,招兵的舉措,對地方的影響如何,下麵的人,是否安分守己,沒有給自己惹什麽亂子,或者埋下什麽禍根。
“慕容尚書,當年北方遷移過來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那幾個地方?”
“回陛下,主要在南方的水糧城市以及東部的港口商貿城市,糧食和商貿,向來是急需勞力的。”
其實吧,各行各業都需要勞力。
但北方人短時間遷移過來,大多身無長技,許多行業的事情,例如織布、泥匠、瓦匠之類的技術性工種,一時半會根本上不了崗,因此大多安排到了急需勞力,對技術性要求不高的地方去。
種地嘛,有人帶著就行,力氣活。
港口商貿城市,則是負責搬運貨物,還是簡單粗暴的力氣活。
“朕要的是具體的地方。”
“回陛下,遷移人口的政策,已經過了這麽多年,大多數北方遷移人口,已經分散開來。如今來看,現居北方人口最多的,應該就是乾城。”
需要補充一點,乾城是呂家的本家,呂家就是靠著乾城港口發跡的。
不然當日呂太妃也說不出來,讓全家人坐船逃跑的傻點子,雖然傻了點,但確實有可行性。
另外,呂家本家的一位族老,正是海商會的三位執船人之一,不過眼下他的位子,空缺出來了,整個乾城做海貨生意的人,都在盯著。
“乾城.……”
李建元微微點頭,讓慕容浩正下去了。
正好,順道去乾城看看,呂家本家倒台後,乾城官員的後續處理如何,是不是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