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攘外必先安內
回宮的路上,李世民與長孫無忌又是一番交談。
李世民深深地感慨著:“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著實是說得好,說到朕的心坎上了。”
說完,李世民看了一眼長孫無忌,略歎息一聲,最後無奈的說著:“輔機,多大年紀了,竟然還越活越回去了,與一個小姑娘這般爭吵,吵的臉紅脖子粗的。”
長孫無忌此時回想起來,也覺得自己十分的不占理,竟然同一個年紀小他許多的小姑娘吵成這樣,這倒是讓他覺得十分的羞赧了。
長孫無忌微微紅了臉,不自然的說到:“臣也是見那紙上所寫皆是書生言論,絲毫不結合實際情況,隻知道紙上談兵,卻不知空談誤國,並且……”
長孫無忌的話匣子一打開,就是要一直說下去的樣子。
李世民無奈的打斷了長孫無忌就要準備繼續說的話,笑著說到:“好了輔機,你這話若是放到了那位姑娘麵前去說,免不了的又是一頓爭吵。”
“剛剛才聽過你二人的爭論,現在就讓朕的耳根子清靜清靜吧。”
長孫無忌這才驚覺自己又說開了,他不由得訕訕的閉上了嘴,以還給陛下一個清明。
李世民則在心中繼續琢磨著那紙上所寫的那一番言論,越想他的心中就越是心驚,那紙上所言,雖然甚是荒謬,但是卻也並非全然行不通。
想到這裏,李世民的心中有些激動,若是那一番言論當真有可行之處,隻要能夠將其靈活運用,那梁師都一事不就解決了嗎?
李世民更加加快了回宮的步伐,長孫無忌也是亦步亦趨的跟在李世民的身後,沒有再多嘴半句。
回宮之後,李世民便很快的準備去到禦書房,想要就著方才的思緒繼續深入研究,但是等他到了禦書房的時候,才發現程咬金已經在禦書房裏等候多時。
程咬金早在一個時辰之前就來此覲見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卻不在宮中,於是他便在此等待了一個多時辰。
見到李世民此時回來了,程咬金忍不住的抱怨了幾句:“陛下,您這又是去哪裏了,臣聽聞您最近總是出宮,到底是去做什麽了?還總拉著那長孫無忌,”
李世民麵上略顯尷尬,但是他很好的遮掩了過去,略顯焦急的說到:“愛卿也知現在大唐境內饑荒一片,朕體恤民情,心中焦急,是以經常微服私訪,為的就是了解現下饑荒的情況。”
“隻不過……這幾次微服私訪,倒真讓朕找到了一位賢才。”
程咬金好奇的問到:“是哪位賢才?”
李世民遺憾的搖了搖頭:“可惜,饒是朕也從未見過這位賢才,隻知道他是世間絕無僅有之鴻儒啊!”
程咬金一聽,陛下也沒見過,頓時更加的好奇,但是此番前來有更重要的事情,於是程咬金掉轉了話頭:“陛下可知梁師都一事?”
聞言,李世民皺著眉頭問到:“朕自然知道,這梁師都,又作出什麽幺蛾子了?”
程咬金拱手道:“現今大唐境內鬧饑荒,那梁師都便趁此機會,又大肆侵擾大唐邊疆,雖然諸位將軍守住了邊疆,卻也損失重大,讓邊疆百姓也是苦不堪言。”
“並且因為梁師都背靠突厥,那該死的突厥人也在給予梁師都兵力支援,讓將軍們一時也是難以剿滅梁師都。”
“陛下,此人雖然在先朝的眾反王中實力最弱,但是卻有著時局的勘察能力,知道投奔突厥人,好讓那些突厥的家夥保全他的性命,當真是難纏啊。”
程咬金這一番話說的慷慨激昂,義憤填膺的。
畢竟梁師都此人擾亂邊疆已久,自先皇時期就多次派人圍剿,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從來沒有真正的根除這顆毒瘤過。
自從李世民繼位以來,朝廷之內的事務都沒有處理完畢,還有那梁師都一事也是擾的李世民和滿朝文武皆不安寧。
程咬金身為一員武將,還是曾經隨著李世民征戰四方的武將,對於這種事情自然是無比的上心。
李世民聽得此言,一時之間心中也是十分憤怒。
若不是因為現在李世民分身乏術,又怎會讓那梁師都還這麽的逍遙在外?
突然,李世民想到了不久前才看到的那張紙上的言論,還有那上麵所寫的一句“攘外必先安內”,讓李世民頓時醐醍灌頂。
“愛卿不必著急,這梁師都雖然是棘手無比,但是終究也隻是個實力弱小的地方,雖然其背靠突厥人,有突厥人作為靠山但是自己的實力終究不行。”
“而突厥人雖然願意扶持梁師都與大唐作對,但是突厥終究不會傾盡全部之力來扶持梁師都,隻要大唐能夠率數萬眾士兵圍城,將那梁師都困於都城,突厥人審視奪度定然不會耗損大量兵力幫助梁師都,那梁師都之兵自然就能不攻自破。”
雖然說長孫無忌不肯相信那位鴻儒的這一番言論,但是李世民莫名的信任那位尚未謀麵的鴻儒,是以才就著那紙上的言論,斟酌詞句說了出來。
而其中提到的梁師都堂弟一事,李世民斟酌再三,也還是沒有說出。
程咬金不可置信的看著李世民,極為驚詫的說著:“陛下為何說出如此言論?要知道梁師都一事可是困擾陛下與臣等已久的難題,陛下莫不是急糊塗了?還是因為許久未曾上陣,對於兵法之事疏忽了?”
畢竟李世民說的太過於輕巧,似乎輕輕鬆鬆就能解決的一樣,讓人忍不住的懷疑,眼前這個陛下是否還是之前那個指點江山馳騁疆土的秦王殿下。
雖然程咬金也不信任這些言論,但是李世民還是選擇相信,他略一沉思,搖了搖頭:“朕雖然許久未曾上陣,但是自然還是記得曾經的時日,愛卿不必擔憂,梁師都一事,朕已有了定奪。”
程咬金心中自然是不相信的,他也是徹底的懵了,難以置信的看著李世民:陛下,您擱這兒跟我開玩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