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不敢不來
朱由檢在看圖紙,朱慈烜也在看,曾在帝國軍中任職的他對武器的優劣性有些發言權,圖紙上的新式步槍讓他眼前一亮,忙問道:“如果順利的話,要多久能開始量產?”
畢一功微微躬身,笑道:“這個不好說,臣今日送來的圖紙隻是早期設計圖,陛下要是批準了再由戶部撥款,然後就可以生產了。
這款步槍射擊比一六四四式更精密,生產出第一把所要的時間也更久,加上設計出來之後解決實際發生的問題,前後加起來得幾年時間,若是裝備全軍該要五六年了。”
五六年之後,也就是1660年左右,跟一六四十四式步槍相隔十六年,考慮到軍械研究所還要研究裝甲車和其他類型的單兵武器,這個速度也不算慢了。
朱慈烜繼續低頭看圖紙,他一眼就注意到一個問題,“畢大人,彈夾這部分跟一六四四式差不多啊,我在邊軍的時候,最困擾弟兄們的問題就是融化的雪水和泥土灰塵會影響射擊,這個問題新式步槍能解決麽?”
畢一功笑了笑,“殿下果然慧眼如炬,這的確是個問題,設計的時候我們的工程師主要考慮的是對性能的提升和載彈量的提升,新式步槍可以一次容納五發子彈,射速比一六四四式快了不少,而增加載彈量就無法對彈夾起到什麽變化。”
朱慈烜雖然不懂槍械設計,但也知道畢一功說的是實情,他把目光對準了朱由檢,這塊步槍到底行不行還得父皇發話。
朱由檢看圖紙看了半天,結合畢一功的話,他想到了一個點子:“載彈量雖然重要,但槍械穩定性同樣重要,在保證5發載彈量的基礎上,可不可以在外麵加一個防塵蓋?”
“防塵蓋?”
“沒錯。”朱由檢簡言意駭的為他講解防塵蓋的原理,就是讓畢一功在槍機上裝一個隨槍機聯動的防塵蓋,士兵在裝彈完之後防塵蓋就合上了,杜絕水分和泥土沙塵進入的可能。
聽朱由檢說完,畢一功眼前一亮,有的時候就是這樣,明明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沒人想到,一個不起眼的設計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鐵絲網,一個幾乎沒有技術含量的東西,卻能阻擋步兵和騎兵的進攻,使戰爭中進攻一方的傷亡變大。
看到他茅塞頓開的樣子,朱由檢嘴角揚起一絲得意的弧度,“其實不一定,所有槍械都要把子彈裝在槍身裏,可以為子彈單獨設計一個部件,讓一個部件可以跟槍機組合,打完一發子彈下一發子彈就自動頂替上去。”
朱由檢現在說的就是彈夾,如果槍械研究所的人真能按照他的想法搞出來的話,那帝國的槍械研究直接就可以進入卡賓槍的階段。
“臣記住了,陛下,臣這就回去設計。”
畢一功激動的說著,他跟他的父親畢茂康一樣,在槍械研究上都有著過人的天分,這兩句話給了他兩點啟發,現在就想回去設計一款新的步槍。
“好。”
設計師要都能有畢一功這種精神,何愁帝國的武器進展緩慢,朱由檢給他提了兩個點子,就算不能暫時製造出使用彈夾供彈的卡賓槍。
能在原先設計基礎上加裝一個防塵蓋也能避免很多使用中的問題了。
……
這段時間淩小小一直忙著給朱由檢辦壽誕的事,明明朱慈烜才是負責人,現在完全變成了淩小小來負責,即使是在朱昭雪的葬禮結束之後也是這樣。
朱由檢壽誕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各國國王的到來,她的這個主意已經得到朱由檢的默認,淩小小以朱慈烜的名義向歐洲各國的君主發去邀請函邀請他們前來。
在如今這個世界,大明想搞個萬國來朝是不可能了,在大明帝國眼裏能稱得上國家的政權不過十指之數,還都是跟大明實力不對等的小國。
除了這些小國之外就是一些地方部落了,那些地方部落零零散散的加起來1萬個都不止,他們沒資格參加大明皇帝的壽誕。
不管歐洲各國在北京的那些公使怎麽想,可以預料他們的國王都是一定會來的。
最先收到邀請函的是波斯王國的阿巴斯二世,阿巴斯二世在他的王宮裏看著剛從大明帝國送來的書信,心裏十分不耐煩。
作為一位中興之君,他很知道珍惜自己的時間,從不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而這一次的事情顯然就是無意義的事。
過個生日如此大張旗鼓的,自從他10歲那年登基為波斯國王之後,他就再也沒度過生日。
自己的生日都沒時間搞,別國君主的生日,他還不能不去。
他看見前來送信的大明禮部官員問他道:“這封邀請函是所有國家的君主都會收到的嗎?”
“是的,不出意外的話到這份邀請函的人應該都會來。”精通波斯語的禮部官員微笑著說道,語氣雖然平淡,但話中卻透露著無形的霸氣。
弱國無外交,強國則不需要外交。
盡管這份邀請函隻是以朱慈烜的私人名義發出的,但誰都知道朱慈烜是朱由檢唯一一個成年兒子,考慮到朱由檢現在的情況,朱慈烜很有可能是大明帝國未來的皇帝。
這個麵子誰敢不給?
聽到這個意料之內的答複,阿巴斯二世默默點頭將邀請函遞給自己的親信:“收到1號櫥櫃裏。”
親信接過書信之後,阿巴斯二世看下禮部官員,微笑的道:“天朝使者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在我們波斯多待幾天吧,雖然不如天朝上國物產豐盛,但也別有一番風情。”
禮部官員作了一揖:“外臣謝過陛下好意,但外臣要早點回去,我們大明皇帝陛下最看重效率,要是外臣完成公務在波斯大吃大喝的消息傳到國內,外臣這烏紗可就不保了,還望國王陛下見諒。”
“那今天休息一晚,明天我派人送你。”
這番好意。禮部官員沒有再拒絕。
送走禮部官員後阿巴斯二世對親信說道:“一個如此注重效率的國家,難怪明帝國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裏能完成這麽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