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微服私訪
縣衙大堂前,湊到一起的朱慈烜與王尚德騎馬而行,他們兩人隻帶著一名護衛趙小鐵,三人要去受災最重的薑嫄鎮一帶看看。
現在大明北方省份的城市大多數都以工業化生產為主,所以城市裏情況還好,關鍵是農村。
蝗災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大,甚至可以讓農民顆粒無收。
誰都清楚,蝗災是由幹旱引起的,幹旱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
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如果是風調雨順的時候,就不會造成蝗災。
王尚德一邊騎馬行進,一邊向朱慈烜介紹著縣裏的具體情況,作為地方官,他知道的可比朱慈烜在公文上看到的細致多了。
對於如何治理蝗災,甚至不用朱慈烜安排,他就已經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了。
王尚德此人官運一直不怎麽樣,縣丞這個官他當了五年了,五年前他剛當上縣丞的時候出風得意,在家裏說話也能硬起起來。
十年寒窗苦讀,如今一朝出頭,那心情可想而知。
而且還是縣丞,縣丞雖然隻是個八品官,卻還是個比縣令還稀有的官,全國現在四千多個縣令,隻有兩千多個縣丞。
隻是他做夢都沒想到,這一當就是好幾年,頂頭縣令換了三個,縣令一換他這個八品縣丞就要幹七品的差事。
朱慈烜已經是他經曆的第四個知縣了,每次頂頭的知縣升遷了或是落馬了之後,他都期待著吏部能把他這個縣丞提拔為知縣。
現在朱慈烜來了,他的幻想又一次破滅了。
聽他的遭遇的朱慈烜深感同情,“王大人放心,連續當了五年的縣丞,既然沒被拿掉就是幹的還可以,以後有機會我幫你動一動。”
王尚德輕輕一歎,似乎已經對升遷不再抱有什麽希望了,“大人的好意下官心領了,一切都順其自然吧。”
朱慈烜不再多說,他看到了路邊農田有蝗蟲飛舞,這些蝗蟲在已經吃完一半的稻田裏肆意飛舞,農夫們在稻田裏驅趕。
在這裏朱慈烜見到了在書上看到的,農民扯起大布來兜住蝗蟲,等兜住的蝗蟲夠多了就把布扣在地上,其他拿著鐵鍬農夫一擁而上把布下邊的蝗蟲拍死。
效率隻能說是一半,但看他們的動作是真累人,王尚德看著那些在田裏拍蝗蟲的農夫們道:“這種方法是用的最多的,而且一定有效,就是累點。
其他的方法比如挖溝、用火都不一定有用,而且還很危險。”
看著那些揮舞鐵鍬驅趕蝗蟲,保衛田地的農夫,朱慈烜感觸很深,不由的道:“以前我在…不,以前我聽人說咱們大明軍隊用毒氣彈殺洋鬼子。
有機會我一定要給皇上上書,若能把毒氣彈改造成對人和植物無害的東西,用那個殺蟲可比這快多了。”
“若真是這樣,那可真是功澤萬民的大事。”
“我相信,那天不會太遠了,王大人他們是哪個村子的村民?”
“就是前邊的寶蓋村,此村有五百多戶人家,日子過得也還可以。”
“走,我們去前邊看看。”
朱慈烜突然夾緊馬腹,胯下戰馬噅兒的一聲向前衝去,王尚德和趙小鐵趕緊跟上,村莊就在前邊七八裏的地方。
越是靠近村子,沿途所能見到的村民也就越多了,朱慈烜也放緩了速度進到村子裏。
村子裏還保留著原貌,村莊裏大都是瓦房,見不到幾個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近代化建築。
進了村子朱慈烜下了馬,王尚德和趙小鐵學著他的樣子牽著他的馬在村子裏行走。
此時村子裏的大部分人都去稻田裏驅趕蝗蟲了,留在村子裏的要麽是孩子,要麽是手工藝人。
雖然帝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手工業仍舊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工廠的機械流水線隻能生產一些規格固定的東西。
像人們常用的籮筐、孩子玩的沙袋、撥浪鼓就都要手工藝人來做,村子裏的人對他們三個外來客很好奇,好奇他們是幹什麽來的。
村子裏的孩子們已經起來,不知愁的他們聚在一起玩樂打鬧,朱慈烜走到一名坐在家門前石頭上編織籮筐的老者前邊。
老者六七十歲的年紀,手裏的籮筐已經編織完一半,此時他低頭看著尚未完成的籮筐,十根幹枯的手指非常靈活的編織草枝。
朱慈烜走到老人身前,微笑著說:“老人家,我們是路過的,能不能跟您套碗水啊?”
老者抬頭看到是三位騎馬來的‘貴人’,起身問道:“幾位小哥打哪兒來啊?”
“我們是遊學士子,都是帝國大學的在讀生。”
帝國大學!
聽到這個名聲老者肅然起敬,用不得了了的眼神看著朱慈烜,再看看他身後的王尚德和趙小鐵。
“老人家怎麽了?”
“了不得了不得,小老兒雖然老眼昏花但也知道帝國大學出來的那都是有大出息的人,幾位小哥稍候,小老兒這就去打水。”
老者說完把籮筐放在地上回屋打水去了,朱慈烜沒注意到,王尚德正用一種充滿著特殊意味的眼神看他。
帝國大學。
王尚德暗暗思索,一般人胡說自己來曆的時候,通常會說自己是什麽過路客商,或者說別的什麽,不會把帝國大學的名號搬出來。
而且這個朱慈卻說了帝國大學,而且他的口音很像順天府一帶的,看來他多半來自順天府,這更加印證了王尚德心裏的猜測。
沒一會兒,老者端著水瓢出來了,朱慈烜看著水瓢裏的清水喝了一大口後遞給王尚德,三人這麽一經手,水瓢裏就已經空了。
“三位小哥夠不夠,不夠的話小老兒再去打。”
朱慈烜俯身拜道:“不用了,謝謝老丈,哎呀這天可真夠熱的。”
“三位小哥要不要休息會再趕路?”
這正是朱慈烜想的,跟這些老者交談最能了解百姓的生活情況,馬上答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