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麵臨蝗災
邠州知府趙啟明坐在書案後寫著即將要發下的公文,朱由檢自即位以來一直盯著陝西。
帝國現在有一百多個省,朱由檢還是盯著陝西,其次便是河南。
皇上都盯著的地方,更是錦衣衛和都察院的禦史們觀察的重點。
這兩個省的官員也都知道自己被人盯著,每一道政令的下發都讓他們有種如履薄冰之感。
生怕把事情弄糟再被錦衣衛盯上,這兩個省的官員,從知府和底下的小吏,不求在任職期間能升官,能不出差錯就是老天保佑了。
趙啟明就是這個想法,今年陝西大災以邠州最為嚴重,朝廷現在正盯著他呢,他做什麽事都得小心點,他不知道府內誰會是錦衣衛密探。
“大人!”
朱慈烜和王德操並肩走上來後,趙啟明才抬頭看著這兩個人,王德操他早就見過了,他在看朱慈烜。
他驚訝於朱慈烜的年輕,知縣在大明官場中雖然不大,但好歹也是個七品官,走到哪兒都得被人尊稱一聲老爺。
按照朝廷規矩應該是考中舉人之後,吏部才會把人派來。
現在科舉已經不用了,就算是在學校裏,也要成為文科研究生或者理科研究生,並且有做官意向的吏部才會把人派來,而且還是從知縣的屬官坐起。
看朱慈烜這二十出頭的歲數,不可能是廢除科舉前的舉人,更不可能是研究生,那就隻能是靠關係當官的。
二十出頭的年紀就能當上知縣,這關係是得有多硬?
不過也算他倒黴,被發配到這兒來了,在這兒要是幹不好,錦衣衛和都察院那幫長舌婦自會收拾他。
趙啟明道:“坐吧。”
朱慈烜和王德操分別坐在下首的位置,趙啟明繼續低頭草擬公文,等寫完公文把筆放在硯台上,吹幹公文上的墨漬裝進信封用火漆封口,加蓋邠州知府的公文印章。
弄完這個把信封交給屬官,“即刻發出,不要耽擱。”
“是。”
屬官鄭重其事的捧著信封出去了,趙啟明看向朱慈烜,“吏部的公文我已經看過了,遠道而來辛苦了,今天好好休息一晚,明天就可以上任了,德操。”
“在。”王德操起身聽候。
“不用起來,三水、淳化的情況差不多,你跟朱知縣說說你們三水的情況。”
“是。”
王德操坐下對朱慈烜道:“災情主要是蝗災導致的饑荒,朝廷正陸續撥糧,糧食緊一緊還是夠用的,就怕下邊人貪汙和賑災時跟百姓起了衝突。
在我們三水就發生了好幾次衝突,索性都壓下去了,我這次來就是想向趙知府匯報前天發生在三水的衝突。
差役和百姓都有幾人受傷,還好沒人死亡,除此之外有一些妖道趁機蠱惑人心。
老百姓對於蝗災的出現懷有一種恐慌心理,以為這是上天發怒,給人間的警告,就有人趁機蠱惑人心發展道眾,更有甚者甚至蠱惑災民去搶義倉裏的官糧。”
“竟有此事!”朱慈烜驚道,“這幫妖道比蝗蟲更可恨。”
“誰說不是呢。”
王、趙二人深以為然,趙啟明道:“具體的情況就是這樣,細節上的事你到任上之後縣丞會跟你交代,來人啊。”
一名屬官走到堂上,抱拳道:“在,大人有何吩咐?”
“帶新任淳安知縣去領官服,再給他們安排幾間屋子住一宿。”
“是。”
屬官轉身對朱慈烜做了個請的手勢,朱慈烜起身告退。
……
對於如何處理淳化縣的蝗災,朱慈烜到現在也沒個頭緒,倒是淩小小在出發之前就在皇宮中讓宮人找來很多有關蝗災的書。
從春秋戰國到大明朝的幾十年裏,有記載的蝗災有四百多次,沒記載的就不知道有多少場了,光是有記載的平均下來就是每五年發生一場蝗災。
對於如何治理蝗災淩小小已經有了辦法,在知府府衙的客房裏,朱慈烜張開雙臂,在淩小小的服侍下穿上了嶄新的七品官袍。
戴上了烏紗帽,脫下軍靴換上官靴,看著鏡子裏的自己,朱慈烜咋看咋別扭,他還是更喜歡軍裝。
“小小,太別扭了吧,這袖子咋還鬆垮垮的,浪費布料麽不是,也不怕蟲子鑽進去。”
“我看挺好的。”
淩小小笑嗬嗬的說著,為他理平衣服上的褶皺,看著鏡子裏的朱慈烜她是怎麽看怎麽喜歡。
“現在是官服,希望我能看到你穿龍袍的樣子。”
朱慈烜有些動容,“小小…”
淩小小抬頭看他:“怎麽啦?”
“哦,沒什麽,今晚好好休息,明天我就要去淳化了。”
“嗯。”
朱慈烜穿著官服在鏡子前轉了兩圈就脫了下來,他打開小小從宮裏帶出來的書仔細看了起來,妖道蠱惑人心是人禍,蝗災就是天災了。
小小在他身邊,但他不能什麽事都依靠小小。
如果將來自己真能大明的皇帝,他將無人可以依靠,曆史上蝗災爆發的很頻繁,書上記載,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
在浩瀚的曆史潮流中,元朝爆發的最為頻繁,可見元朝那時候也是最亂的時候,其他朝代因為社會生活安定,農民有時間收拾蝗災。
相對的,蝗災不太容易釀成的。
天色黑了下來,昏黃的珠光下,朱慈烜一絲不苟的看著,仔細研讀書籍。
這本書是徐光啟寫的,他通過對明代以前蝗災的統計、分析,得出有關古代蝗災發生季節和滋生地的正確認識。
夜半時分,淩小小迷迷糊糊的從睡夢中醒來還看到朱慈烜坐在書桌邊看書,麵前的桌上擺著五灘蠟燭燃盡的蠟油。
“夫君,身體要緊啊。”
“你先睡吧,我再看會兒就睡了。”
淩小小坐到床邊,瑩白如玉的小腳輕輕踢蕩,“你不睡那我也不睡。”
朱慈烜輕歎一聲合上了書本,吹滅蠟燭,這大半夜的書籍他可不是白看的,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升起。
他認為自己這個想法沒有錯,一旦實施成功,將會是利在千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