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亞洲聯邦
公元1640年1月,中東一帶的戰爭愈發激烈,以教廷為首的多國聯軍對穆拉德四世的起義軍進行軍事打擊,同時派兵在中東半島登陸支援易卜拉欣的統治。
更要命的是,因為《凡爾賽條約》獲得獨立的埃及王國也越過蘇伊士運河向穆拉德四世發起進攻,要是東邊的波斯再出兵的話,穆拉德四世就真是被圍起來打了。
穆拉德四世再是勇猛,奧斯曼的百姓再是支持他,也扛不住這種陣勢。
穆拉德的軍隊從一開始的每戰必克到後來不得不收縮防禦。
失敗對他而言似乎是早晚的事了,在這個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淩木找到了他。
穆拉德四世的王城穆特城裏,淩木見到了留著一篷大胡子的穆拉德四世,經曆一段時間失敗,穆拉德起兵時的雄心壯誌漸漸被磨滅。
他越發覺得奪回帝國的控製權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他每天都要飲酒消愁,許久不曾梳理的頭發胡須已經凝結一起了,整個人看上去十分憔悴。
饒是這樣,在淩木進來之後穆拉德四世還是從座位上站起主動迎了上來,給他來了個大大地擁抱,“你好啊,東方來的朋友,希望你的到來能解決我目前的問題。”
“當然,我就是為這個而來的。”淩木好像一點不嫌棄穆拉德身上的酒氣,非常熱情的還以擁抱。
“來,淩木先生請坐,來人,上酒菜。”
淩木坐在專門為他設的桌椅上,在酒菜上來前他跟穆拉德四世心照不宣的整理著接下來的說辭。
很快,酒菜上來了,總共兩菜一湯還有一壺酒,西亞人喜食羊肉,兩盤菜一盤是烤好的羊肉片,一盤是跟山野菜炒羊肝,湯則是跟山野菜一起煲的羊雜碎湯。
“戰事緊急,沒什麽好招待您的,淩木先生您也別嫌棄,來,我敬你一杯。”
“蘇丹陛下客氣了。”淩木端起酒杯,“淩木身負使命而來,希望這杯酒過後能與陛下有個愉快的談話。”
說完飲下烈酒,把酒杯放到桌上對穆拉德四世拱手道:“我大明崇禎皇帝陛下聽到蘇丹陛下率部與多國聯軍交戰的消息後甚為敬佩,表示願意在能力範圍之內對陛下予以幫助。”
穆拉德心頭一動,忙問道:“明國要派軍隊過來?”
“哦,不不不。”淩木連連搖頭,“我國沒有任何合理的理由參與進來,隻能對陛下進行一些軍械上的援助,包括迫擊炮與遼炮。”
“如此也可解燃眉之急啊。”穆拉德大喜過望,馬上追問道:“貴國陛下能支援我們多少火炮?”
“第一批迫擊炮1000門,遼炮30門,各類炮彈加起來大概十幾萬發,除此之外還有些燧發槍和鉛彈。”
“那太好了,東西在哪兒呢?”
這些東西都是穆拉德迫切需要的,歐洲人知道自己很難在近身作戰中取得優勢,所以采取火力壓製的戰術。
用炮彈的消耗減少士兵的傷亡,穆拉德軍中隻有老舊的佛朗機,射程不如遼炮那麽遠,他隻能眼瞅著勇猛的戰士被火炮炸死卻無能為力。
要是有了這些東西他的軍隊就不用再後退,甚至還能發動幾場像樣的反擊戰,挫滅歐洲人的囂張氣焰。。
“東西還在海上,隻要我們今天的談話愉快,那些武器三天之內就會送陛下指定的港口。”
穆拉德點了點頭,“先生您還有什麽話就一口氣說完吧。”
“陛下果然是爽快人,淩木佩服,既然如此我就直說了,您也知道那群歐洲的白皮鬼子搞了什麽同盟陣營合力限製明屬荷欄發展,這讓我們陛下很不高興。
所以我國崇禎皇帝陛下希望能與陛下達成和互助協定,大明帝國希望與奧斯曼帝國成為對抗歐洲人的盟友。”
“那正是我希望的。”
穆拉德四世聞之大喜,在他的計劃裏與大明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打好關係是未來必須走的一步棋,現在明國人主動找上他了,他當然願意答應。
淩木拱手又是一拜:“陛下英明,外臣佩服。”
“淩木先生,這個陣營就隻有我們兩個國家麽?”
“目前是的,陛下派我出使西亞首要目的就是能與陛下達成合作意向,之後外臣還要去波斯帝國首都泰西封,希望他們也成為我們對抗白種人的盟友。”
“正該如此啊。”
淩木的話讓穆拉德對的萬裏之外的崇禎皇帝升起一股知己的感覺,他重重擊節道:“全世界的黃種人早該聯合起來消滅白種人了,白種人是世界上一切霍亂的根源。”
聽到這話淩木直接站起來了。
“陛下如此英明,淩木萬分佩服,大明帝國永遠是蘇丹陛下忠實的盟友。”
“淩木先生,崇禎皇帝對我國的援助之情我記在心裏,那批武器請你們盡快暈倒庫倫港。”
淩木與穆拉德四世的談話非常愉快,兩人在營帳裏簽訂了《維護世界和平聯邦條約》,聯邦國陣營正式成立。
條約的主要意思是所有在加入條約的國家必須必須無條件維護世界和平,消滅一切破壞和平和可能破壞和平的敵人。
與穆拉德四世簽訂完畢後,淩木即刻啟程趕往波斯帝國,會見波斯帝國那個有聽與寫困難的薩非。
波斯人並不想加入聯邦國陣營,他們擔心這樣會把波斯卷入未來的戰爭中,如果教廷方麵知道了他們加入了一個對抗他們的聯盟,勢必會改變對波斯的態度。
關鍵時刻,波斯帝國的薩非偏執的非要加入聯邦國陣營,聯邦國陣營有了三個參加國家,形成了以北京、穆特、泰西封三地為軸心的聯邦陣營。
跟大明帝國一樣隻能在私下裏給與穆拉德一些支持。
但就算這樣也夠了,穆拉德拿到了大明帝國支援的槍炮,得到了波斯帝國支持的甲胄和箭矢,加上奧斯曼人的勇猛好鬥的性格,穆拉德帶著軍隊開始反擊。
易卜拉欣和教廷的軍隊開始後退,戰事再一次變得撲朔迷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