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漢闕> 第139章 戰術上重視敵人

第139章 戰術上重視敵人

  “圍點打援?”


  奚充國第一次聽聞這詞,頗覺新鮮。


  任弘解釋道:“就是傅公贈吾等的兵法裏說得,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致人”,讓敵人來;“致於人”,到敵人那兒去。善戰者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


  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匈奴人的戰略雖然挺爛,但玩戰術,還是很有一手的。比如漢匈白登之戰,就是一場典型的圍點打援。


  “昔日匈奴冒頓單於得韓王信投降,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引得高帝親自為將往擊之。”


  “於是冒頓詳敗遁走,引誘高皇帝追擊至平城白登山,縱精兵騎圍漢軍。”


  這便是過了一百年後劉徹依然念念不忘的“遺朕白登之憂”。


  此戰之中,匈奴騎兵極大的機動性和不可捉摸性,給才經過楚漢戰爭洗禮漢軍帶來了全新的觀念衝擊:敵人一旦撤退就難以捕捉,漢軍正在追擊搜尋之際,敵主力卻突然出現實施合圍。


  當然,匈奴也不一定每次都玩這招,任弘依然隻是猜測。


  不過很快,此事就得到了證實。


  外麵一陣喧嘩,韓敢當匆匆進來稟報:“任君、奚君,蒲陰王和伊吾王回來了,胡虜四千餘騎又將渠犁圍了起來,更有數百騎逼近鐵門監視!”


  “還真回來了!”


  奚充國拍案而起,傅介子的援軍數日內即將抵達,匈奴人打不下城邑,卻還戀戰不走,任弘說得沒錯,這蒲陰王和伊吾王,分明是右賢王拋出來的餌啊!

  該來的還是來了,任弘立刻下令道:

  “開門,放右穀蠡王走!”


  ……


  在兩百漢軍吏士持弩目送下,右穀蠡王及其部眾戰戰兢兢地出了鐵門,隻覺得背後已被汗水浸透。


  任弘十分慷慨,非但給他們備足了糧食,連弓箭刀鋋都還給了他們,一人雙馬。


  右穀蠡王回頭看了再度緊閉的鐵門關一眼,咬著牙,帶著眾人縱馬而去。他們將踏著數日前在此喪命的千餘西域胡人屍骸,穿過幽長的峽穀,經過尉犁、焉耆往北,再翻越天山隘口,才能回到位於後世烏魯木齊江布拉克草原的王庭。


  關城之上,奚充國已經披上了甲,接下來幾天,他隨時要準備出關擊胡,大概是脫不下來了。


  “道遠,我又糊塗了,方才右穀蠡王問你,說要不要順便勸日逐王一起反叛右部,投靠大漢,為何你卻勸他打消這主意?“


  在奚充國看來,日逐王還真有可能被說動,畢竟他與右穀蠡王十分要好,因為父輩的恩怨,也是狐鹿姑的兒子們,匈奴單於和左右賢王敵視的對象,還剛剛在鐵門大敗,事後亦要受右賢王責罰。


  既然任弘的打算是放右穀蠡王回去,將右地攪亂,讓右賢王背後起火,逼迫他打消伏擊漢軍援兵的計劃,若能加上日逐王,豈不是更妙?


  任弘卻搖頭道:“右穀蠡王這蠢材,還真不一定能說動日逐王。”


  “眼下日逐王尚未得知鐵門以西的種種變故,右穀蠡王還能蒙混過關,一旦他表明來意,也許就會被日逐王擒拿,吾等的計劃將功虧一簣。”


  “所以我才勸右穀蠡王,等順利逃回領地後,再派人拉日逐王入夥不遲!”


  西域是匈奴人主場,在烏孫人不幫忙的情況下,在戰術上,不管任弘他們怎麽折騰,能動用的不過四五百人,對戰局起不到太大幫助。


  所以任弘隻能盡力從戰略上,給右賢王製造麻煩。


  “這一計劃有兩個關鍵的點,其一,右穀蠡王回到他的王庭。”


  “其二,他是通過日逐王的地盤回去的……我扣留下了一名右穀蠡王的親隨,明日他會前往蒲陰王、伊吾王處稟報此事,如此一來,日逐王必遭懷疑。”


  “屆時,不管日逐王有無反意,右賢王都會感覺芒刺在背,或許便會打消圍點打援的主意,匆匆回右地去處置日逐王和右穀蠡王。”


  任弘的計劃是否能成猶未可知,奚充國還是有些焦慮,按照他們的計算,僅有鄯善樓蘭能為漢軍提供軍糧,玉門關那邊,頂多派兩千人來援。


  但匈奴人仗著仆從國多,啃幹酪也能撐十多天,可動用的兵力就比漢朝多多了。


  “隻不知右賢王調來了多少人,五千,還是一萬?”


  兵力上,匈奴人有絕對優勢,大家仍希望任弘能出點妙計破局。


  “唯一的辦法就是……”


  任弘有些疲倦,笑道:“派斥候去警告傅公,讓他留在樓蘭,勿要支援,而吾等豁出去,再在鐵門關被圍大半年,反那些死牛都宰割完畢,用光了渠犁城的鹽醃好了放在窖裏,夠吃許久。”


  “可右賢王又不蠢,他已在孔雀河兩岸布滿胡騎,連飛鳥都過不去,更別說斥候了,音訊已絕,別無他法。”


  任弘又不是神仙,一個多月前讓趙漢兒他們南下時,哪裏想得到這麽遠,運籌帷幄是假的,見招拆招才是真的。


  他安慰眾人道:“吾等已做了該做的,剩下的,就交給傅公,交給來自玉門的袍澤們吧。”


  在任弘想來,白登之圍,漢軍第一次遇到了前所未見的敵人和戰術,因為陌生,所以吃了大虧。


  可經過一百多年廝殺,上千次大大小小的邊境摩擦,相互交換投降給對方那麽多人,漢匈都對敵人極其熟悉。


  真可謂漢知匈深淺,匈知漢長短。


  作為戰鬥在抗匈第一線的將領,傅介子和敦煌太守、都尉們,若連料敵的本事都沒有,那這場仗,即便輸了也不冤。


  想到這,任弘倒是不愁了,打著哈欠,當著眾人的麵在席子上躺下,撐著頭睡起覺來。


  天可憐見,這兩個月他跑了五千多裏,又是翻雪山又是渡沙漠,每天隻能睡兩三個時辰,真是欲飲琵琶馬上催,人都黑瘦了一圈,這幾天總能好好補補覺了吧。


  看他這鎮定的模樣,眾人的心反倒安了下來,默默做各自的事去了。


  卻不知任弘心裏想的卻是:

  “人力終有窮盡,接下來就交給天意了。老子要麽躺輸,要麽躺贏!”


  ……


  高大的木杆豎立在庫魯克塔格山下,上麵懸掛著動物的皮毛和蹄子、肉、內髒,匈奴右賢王屠耆堂單膝跪在木杆下,戴著麵具的薩滿巫師在他周圍跳來跳去,念念有詞。


  今日是匈奴人五月祭天的日子,因為不能去龍城,右賢王隻能就地解決。


  一萬匈奴人也跟著右賢王,在營中肅穆跪拜,他們相信這場祭祀能給戰爭帶來幸運。


  不過就在祭祀前,右賢王剛剛收到了日逐王先賢撣在鐵門關戰敗的消息。


  “死了千餘焉耆、危須、尉犁兵,尉犁王也沒於亂軍之中。”


  當時聽完後,右賢王皺起眉來,有些失望:“日逐王就沒有損些兵卒?”


  這場仗,右賢王本來就準備一石二鳥,除了圍點打援,消滅漢軍援兵外,還要借機削弱右穀蠡王和日逐王這兩個刺頭的力量,以整合右地。


  而除了這兩個顯而易見的目標外,右賢王心中,還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他的目光掃視戈壁、高山和綠洲相夾的廣袤地域:“這片土地,和漠北很像,地廣人稀,對漢人來說太過遙遠險惡。”


  在右賢王出生前很多年,自次王趙信曾教他的曾祖父伊稚斜單於,將單於庭遷移陰山地區,徙居漠北,以誘疲漢兵。


  看上去,那個計劃是失敗了,因為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裏,哪怕伊稚斜遵照趙信計謀,置十萬精兵於漠北,想要以逸待勞,可漢朝的大將衛青依然大敗匈奴,最後逼得伊稚斜單於獨與數百人潰圍遁逃,匈奴死傷慘重。


  而另一邊,左賢王也被霍去病逮了個正著,被斬首虜七萬多,左部幾乎垮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留下千古佳話。


  可如果略過這場慘敗,將目光看向之後的曆史,趙信的計策其實是湊效了。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曾經以七百騎兵打下樓蘭的浞野侯趙破奴奉命出擊匈奴,遭受匈奴八萬騎兵圍困而大敗,漢軍全軍覆沒,趙破奴被俘。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騎都尉李陵孤軍深入,遭受匈奴八萬騎圍困,血戰後無力突圍,李陵投降匈奴。


  征和三年(前90年),海西侯李廣利受命伐匈奴,率七萬大軍尋覓單於至郅居水,遭到單於、左部、右部合力圍攻,漢軍覆滅,李廣利投降。


  三場仗,匈奴殲滅俘虜漢軍十餘萬,繳獲大量甲胄武器,正是這三場大勝,讓危機中的匈奴緩過一口氣,奇跡般地維持了百蠻大國的地位,沒有分崩析離。


  可漢人也學聰明了,自征和三年後,休養生息十餘年,不再遠征漠北。在這種對峙消耗戰中,匈奴越來越沉不住氣,大單於想要以戰促和,恢複和親,於是這幾年數次主動進攻漢朝,卻都損失慘重。


  漢已經不再是呂後文景時期任由匈奴入侵欺淩的國度了,經過漢武時代的錘煉鍛打,整個國家被高度整合動員,有能力讓入侵者付出慘重的代價。


  再這樣拖下去不行,匈奴得尋求新的戰場,既然主動出擊必敗,那不如引誘漢軍遠離其國土、壁壘,然後以多擊寡!


  於是右賢王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王庭附近的西域。


  “西域,就是為胡天造地設的戰場,白龍堆之險不亞於大漠戈壁,我會給漢人留下幾座城池,引誘其援兵不斷西來,然後被我調動大軍包圍、殲滅、俘虜!”


  “如此一來,西域會變成二十年前的漠北,變成一個讓大漢不斷流血的陷阱!”


  隻要消滅兩三批漢軍,大漢奪取西域,斷匈奴右臂的計劃,就會流產,而他右賢王的威望,將隨著戰爭的勝利越來越高,超過大單於的繼承人,左賢王虛閭權渠……


  “願天與日月佑右部,贏得此戰!”


  如此想著,右賢王念誦了一長段祝詞,解帶掛在頸上,摘帽掛在手上,一手捶胸,向巍峨高山跪拜九次,將馬**灑奠了。


  “願天與日月庇佑右部,贏得此戰!”


  伴隨著祭祀完成,一萬匈奴人將弓刀高高舉過頭頂,發出了高呼。


  而當右賢王重新戴上自己的鹿角金冠時,斥候也送來了最新的消息:


  “右賢王,漢軍前日已出注賓城,三天後將抵達渠犁!”


  ……


  PS:新的一周求推薦票求月票,第二章在下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