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國朝中興第一大案
海寧徐家,這確實是個大家族。
不止當下大,後世也蠻大的,民國時期這個大家族裏麵,還出了一個渣男詩人。
不過當下,這個家族大抵是要迎來他的滅亡了,能傳到三百年後,應該不成問題,但三百年後還想像曆史上那般富貴,就不太可能了!
徐家家主徐明義信年才不過二十七歲,年紀輕輕,卻已經成了海寧徐家的老爺了。
而之所以會如此,則是因為他爹這個奸商死的太早了,崇禎十年時浙江南直隸一帶大旱災,徐明義他老爹徐應德,竟然帶著家裏積攢的近萬石糧食,跑到浙南一帶販糧。
打算趁著災年大發一筆橫財,兼並些土地。
結果跑到浙南之後,由於江西還有浙江本地的奸商們哄抬物價,糧食漲到了每石五十兩,百姓們還無錢買糧!
隻能夠拿手上的耕地賣掉換糧!
可奸商們可奸的很啊!
他們打壓田價!
往年來一畝價值五六十兩銀子的水田,竟然隻能夠換來一鬥的糧食。
當時的浙江也不知道餓死了多少人!
而死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人反抗,這一反抗妥了!
跑的快的奸商們,帶著銀子還有買來田地的田契,直接跑路了!
可跑的慢的奸商們,卻被那些個饑民抓住,直接殺了,連個屍首也找不到——八成讓饑民吃了。
史書上對於這場饑荒的記載,是這樣寫的,十年,浙江大饑,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在這樣的饑荒麵前,想留下一具屍首?
難啊!
據當時的史書記載,有些個被埋在地底下的屍首都被刨出來吃掉了,何況是常年養尊處憂,細皮嫩受的徐大老爺?
這徐大老爺的屍首,擱那些個饑民眼裏,那應當是難得一遇的“珍饈美味”,所以,人家絕對不會吃的幹幹淨淨滴。
就是骨頭,也會拿石頭敲開,把裏麵的骨髓給吸到肚子裏!
崇禎年間江南地區的災害,雖然不如北方嚴重,但在小冰河期的肆虐下,實際上也好不到哪去!
就像是的朱慈烜穿越來時,上海吳江一帶就在那鬧饑荒呢,崇禎十三年時,南直隸一帶,也鬧饑荒了,浙江隔壁的江西就更慘了!
前方說過,崇禎年間江西起義不斷,賦稅幾乎等同於無的原因就是因為江西一帶,災害頻繁,水旱之災連綿,百姓們活不下去了,所以隻能夠造反!
可以說,整個明朝曆代加起來的自然災害,都頂不上崇禎七年,到崇禎十七年這十年間爆發的多!
從這點看,也難怪大明會亡在朱由檢手上。
當然了,天災是一方麵,對於饑荒而言,天災隻能說一方麵的因素,真正導致大規模饑荒的,究其根本,還是人禍!
地主士紳們是巴不得出現天災的,天災是他們兼並土地,賤買人丁的機會!
而且,在天災時節,他們可以憑借著手上的存糧,大撈大賺上一筆!
沒有他們哄抬糧價,餓死人是可能,但絕對不會將問題惡化到如此嚴重,而除了糧商們外,大明朝廷,也脫不了幹係——甭看天災這麽嚴重,朱由檢他老人家卻沒撥下來過一丁點的錢賑災。
當然,這也怪不得朱由檢——明朝的財政情況,是個人都清楚,甭說是撥銀子賑災了。
連軍隊都要餓死了,還賑災百姓?
而明朝的財政崩壞,從根本上講,還是因為士紳們地主們,而他們,正好也是哄抬糧價的那些奸商!
不可否認,這裏麵有一小部分人,會拿出錢糧賑濟百姓!
屬於那種,所謂的“大善人”。
但這些“大善人”占比太少!
相比於他們的整體數量而言,壓根就不夠看。
從古至今的道理都是如此,他們當中,更多是的為富不仁者,後世很多地主後人說自家祖上是大善人,這從根本上來講,就不符合實際——真要是大善人,就壓根置辦不下那麽大的家業。
小地主家族,倒還可能是一點一點積攢下的家業。
但大地主嘛,說自家產業來的幹淨的,全是一點點積攢下來,靠正當行業努力賺來的?
對於這種,就隻能夠抱以一句嗬嗬了。
畢竟,甭說是古代了,就是後世,你做點生意(這裏的生意不是指小個體戶什麽的,而是指“企業家”們)想靠純粹的正當手段,難度都不小。
何況是萬惡的封建社會?
哄抬糧價的是士紳!
而朝廷發不下賑災糧食的原因,同樣是這樣士紳!
這些人,該不該殺?
該!
可奈何,就跟那些死刑犯們一個個愣覺得自已冤枉一樣,這些士紳們同樣覺得自已冤枉!
尤其是當官紳一體納糧展開,在南直隸轟轟烈烈的進行之時,士紳們更家惱怒了,他們在朝堂上的爪牙們,也不知道寫出了多少份參朱慈烜的,參官紳一體納糧的折子!
仿佛一旦官紳一體納糧,實施下去之後,江南遍地便會“民不聊生”,大明朝便直接亡了似的!
可惜,這些折子,自打送入宮裏後,便是泥龍入海。
崇禎皇帝壓根就沒看過——朱由檢一直不看言官們的奏折,他老人家比較勤政,言官們的奏折又比較特殊——通篇引經據典,高達上萬言,還都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而且為了模仿古文,語言明明跟後世的大白話差不多的明朝。
竟然出現了比先秦時期的古文還有晦澀難懂的文章!
這種文章,讀起來又累,裏麵又沒有什麽有用的東西!
而朱由檢整天批閱那麽多奏折,天天熬夜加班,哪有功夫看這些玩意?
當奏折送到司禮監之後,司禮監內的十幾個隨堂太監,就會從大量的奏折裏麵,把沒用的這些言官上書,全部給丟到一旁,隻挑選一些言中實事的奏折,然後再用朱筆(紅筆),把奏折當中的重要部分,標紅之後。
再由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們審核過後,再由掌印太監王承恩,送到崇禎的禦案上。
至於言官們那絞盡腦汁,引經據典,熬夜寫出來的奏折嘛?
這些東西最後大抵隻有一個作用——送到尚膳監那邊,當柴火燒了……
當崇禎十五年,五月初五這天到來之後。
當上千個操著陝西口音,手持著刀槍的明軍士兵,將徐家老宅被包圍之時,一場襲卷整個江南地區的風暴,就此拉開了開始了,而海寧則正是風暴的中心,對於這場風暴,後世的曆學家則將其稱之為“國朝中興第一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