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人格整合
多重人格,也叫分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俗稱人格分裂。病人有兩個或多個“人格”,在不同的場合有截然不同的表現。當不同的“人格”出來時,表情、動作、話語都有明顯的不同。而且,每個“人格”都有自己的名字、年齡和性別特征。它們幾乎就是完整的人,但共用一個身體。
法國心理學家讓內報道過一個案例,並對這種現象做出了解釋。他認為,相反的觀念處於對抗狀態,一個興奮,另一個就會受到抑製。當一個觀念處於興奮狀態時,與之相似或有聯係的觀念也會興奮起來;當一個觀念受到抑製時,與之相似或有聯係的觀念也會受到抑製。相似和有聯係的觀念構成“觀念簇”。例如,當你在做數學題目時,有關的數學知識會被激活,而語文和物理知識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抑製。如果某個觀念是孤立的,與其它觀念沒有任何聯係,那麽,當它興奮時,其它觀念全部受到抑製,而當其它觀念興奮時,它就徹底受到抑製。
為什麽會出現孤立的觀念呢?原因之一是,有些觀念與別的觀念本來就是格格不入的。原因之二是,它是不好的觀念,不被自己所接受。例如,一個人遭遇了嚴重的創傷,不堪回首,就把它“隔離”起來,不與其它經曆發生聯係,以免由於“聯想”作用而回憶起來,使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因為與其它經曆沒有聯係,所以很難被激活。但是,它會被創傷情境所激發。這時候,與之沒有聯係的東西都被抑製了。如果時間很短,就叫“閃回”或“遊離”,如果時間比較長,就叫“出神”或“神遊”。閃回、遊離、出神、神遊,統稱“分離”或“解離”。
創傷體驗如果一直處於壓抑狀態,能量得不到釋放,就會聚集起來。當它達到一定程度時,即使沒有外界刺激,也會自我激活,自發或自動地出現分離症狀。
讓內的學生、美國心理學家普林斯也報道過一個案例,是三重人格,後來被拍成電影,叫《三麵夏娃》。有一部小說,叫《24重人格》,主人公有24個“人格”。
按照定義,一個人隻有一個人格,所謂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其實是“子人格”,也就是“人格麵具”。正常人的人格麵具整合得比較好,顯得比較統一,DID病人的人格麵具失去了整合,導致人格分裂。